徐 静俞晓敏张 桔宗 妍钟 晟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330003)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才一体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徐 静1俞晓敏1张 桔1宗 妍1钟 晟1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330003)
人才一体化的问题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实践课题。根据地区人才一体化的发展现状,要进一步促进生态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强整合人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一体化中的作用;为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机制制度上的保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才一体化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以下简称 “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与实施,生态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将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支撑作用将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那么,整合生态经济区各市包括人才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使区内各市以一种整体力量、协作力量参与到国内外竞争中去,从而促进江西经济竞争力,应成为战略步骤中的重要一环。人才一体化指的就是区域内人才资源配置的一种理想状态,它通过建设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区域间的人才流动通道,加强区域间人才服务合作,逐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从而实现人才资源在区域中的优化配置。据此,笔者认为,人才一体化的问题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实践课题。
早在2006年,江西发改委就提出了《环鄱阳湖城市群规划》,当时的城市群区域与09年底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大部分区域相一致,只有小部分的调整。城市群规划出台以后,环鄱阳湖的各城市间有了一定的合作构想,并付诸实践,为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初步尝试建立人才一体化的有关合作制度。2006年12月8日由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人事局组成的环鄱阳湖设区市人才服务合作组织正式在南昌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会议签订了《环鄱阳湖设区市人才服务合作框架协议》、《环鄱阳湖设区市人才服务合作共同宣言》。在《环鄱阳湖设区市人才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中,明确规定人才信息网络平台是指区域内所有人才网站实现互联,建立统一的人才信息收集、整理、储存和定期发布机制,实现区域内人才资信息共享,为人才择业和单位选才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2、人才一体化合作项目有了较好的开局。如2007年12月19日,经过筹备,有六个市组团在江西省体育馆召开了首届人才交流大会。这是江西首次大规模的城市群联动策划的人才交流大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另外,各城市的人才网站之间也有良好合作。以信息互动促进人才合作。鄱阳湖设区市的各人才网站基本实现人才供求信息的互通,人才交流会的招聘信息能够较好地广泛传播,如2009年夏季江西省中高级人才交流大会的招聘信息就通过省内11个地市级主流网站、20个省外知名网站进行了联合发布等等。在区域人才配置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1、人才合作仍面临相当的行政壁垒。一是行政壁垒。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各城市的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和非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机构都掌握着一定数量的人才需求信息,但由于人才流失的思想顾虑,这些机构各自独立,互相保密,处于封闭状态。另外,网络信息储存的方式也不尽一致,互不兼容,不便查询,妨碍了人才供求信息的广泛使用。另外一些合作项目如人才交流大会和联合招聘等也未落到实处。随着生态经济区的深入合作,人才工作如果还维持在过去的单打独斗的格局中,将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服务的需求。当然,这种情况在其它城市群也还存在,比如说,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储量、引进机制的不同都会成为人才一体化进程的障碍,要达到人才共享的理想状态差距甚远。
2、人才服务一体化制度还未建立。比如说,各市人才享受的社会保障服务并未接轨,那么,人才在流动时,就会有后顾之忧,因为其社会保障帐户并不能无障碍地随工作与居住地的流动而流动,那么“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局面则较难实现。
3、人才供求机制不健全。信息,是市场的灵魂;健全的信息网络,是成熟市场形成的标志。目前,生态经济区各城市人事、劳动部门尽管都已建立了人才信息网和人才信息库,但统一的较为完善的人才信息平台并未完全构建。因此,人才供求信息的汇集与发布的公共化不足,能供全区域内共享公共服务产品不多。这显然不利于人才市场的一体化,给推进人才合作带来了障碍。
1、加强整合人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人才工作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服从当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因此区域性人才合作的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应该具有相同的宏观经济发展背景,拥有相同的宏观调控政策,否则就将成为不切实际的表面文章。因此,区域人才合作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适中为好。最好是先搞行政区域内的合作,然后再逐步拓展。否则,过分注重规模,强调数量,则合作方的意见不易统一,管理难以实施,使合作成为网上谈兵,空而不实,互利共赢的合作目的也很难达到,所以统一的整合机制尤其重要。
一是要整合市场服务体系,构建一个统一的区域人才市场体系。按照各市产业分布的特点,完善各类人才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如毛亚敏、韩灵丽在《长三角法制一体化评估与分析》一文中就提出,整合部门所属、地区所属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市场等,建立由统一的区域性人才市场。他们还提出,第一要消除因相互隔阂而带来的市场分割、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等现象,将分属人事、劳动部门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进行业务贯通,逐步整合。第二要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和服务统一的省、市、县(区)三级人才市场网络。在各个街道及镇,全面建立街道(镇)一级的人才市场,并全部归口市、县(区)人才市场,形成集中管理、同一标识、畅通信息、统一服务,自上而下的完整人才市场体系。[1]
二是整合人才信息服务体系。政府人事部门要牵头规划组织实施。建立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是一耗资巨大,涉及全省的重大系统工程,政府人事部门应抓紧筹划,以发挥对人才市场宏观管理的职能。由政府人事部门牵头搞这项工作,通过构思、策划提出方案,经专家评议,广泛听取各类人才交流机构的意见后组织实施,可以避免出现多头布点,各行其事,信息封锁,信息断路,宏观失控等问题。
三是应探索区域内人才整合的新内容、新形式。例如,在京津冀地区,就按照《京津冀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合作协议书》,三省市将就相互为总部在异地、而分支机构在本省市的人事代理单位提供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相关服务,规范三地人才异地存档管理,相互为三地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搭建平台,加强三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依据《京津冀人才网站合作协议书》,三省市将以人才信息共享为目标,实现“一网注册、三网发布”机制,开放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上,联合举办网上人才招聘会,共同打造网上人才招聘知名品牌。相互代理人才网站业务,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途径。[2]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一体化中的作用。政府与市场在人才一体化进程中可以实现互补,充分调动市场的灵活性和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例如,建立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可考虑采取股份制公司的形式,以解决资金的筹集间题。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建成后,实行企业化管理,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交费。一个人才供求信息产业的形成,将对人才市场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如青岛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就把原来的中国青岛人才网一分为二。把“青岛人才政务网”(www.zgqdrc.com)定位为青岛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专门政务公开网站和人才市场公共服务网站。主要用来公示人才政策法规、发布人才工作动态、传递区市人才信息等公共服务网上业务,由人才中心专职人员负责维护管理。把 “工作学习网”(www.studyjob.cn)定位为中国青岛市人才市场的市场经营网站,专门开展人才招聘、求职、培训、素质评价、猎头、企业人才派遣、企业人事代办和人事诚信调查等市场化经营业务,并由人才市场企业化管理人员按照企业化网站的要求维护、经营和管理。两类网站的分开运行,减少了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种种弊端,网上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业务都有了长足发展。在开展山东半岛人才网站合作过程中,公共服务网站专门拿出公共信息与其他城市共享;在不影响各自独立运行前提下,市场经营网站通过市场化经营模式与其他城市开展业务合作。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合作的效益也明显提高。[3]
3、为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机制制度上的保障。一是开通人才市场诉求渠道,对人才信息一体化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并把此列为各地人事部门的重要部门职责之一。打造人才信息平台。加强人才资源信息库的分类工作,建立起覆盖全区域的党政干部人才、职业经理人、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科研人才、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等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以人才供求为核心的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借助运用网络技术,贯通省、市、县三级人才市场,实现区域内所有人才信息的互联互通,形成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人才资信共享平台。二是强化人才中介服务。大力扶持和培育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重点培植一些影响大、辐射面广、集聚力强、运行效果好的中介组织,开展跨地区服务,并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推行高级人才援助、人事代理、猎头服务、职业生涯设计、人事咨询诊断、人才租赁、人才信用担保等业务,使人才服务机制率先与国际接轨,实现人才开发由政府为主体,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向以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转变,提高人才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三是完善人才保障体系。要探索建立和完善各市统一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险体系,并将其作为与人才信息网络共享同步推进的重要内容,为最终实现人才无障碍流动创造条件。只有大胆转变传统的区域人才观念,抛开人才流失的思想顾虑,勇敢地打破地区人才壁垒,真正把人才合作纳入政府人才规划之中,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才会实现新的突破。[4]
[1] 毛亚敏,韩灵丽.长三角法制一体化评估与分析[M].2005年: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05.
[2] 陈峰.京津冀签订三项人才开发合作协议[N].中国人事报,2006-12-11(01).
[3] 刘锐,董立勤,姜永杰.人才网站区域合作任重道远[N].中国人事报,2007-05-18(07).
[4] 丁向阳,王素玲.探索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新模式[J].中国人才,2007,(1):30-32.
F290
A
1672-4445(2010)02-0056-03
2009-12-23
徐静(1973—),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研究;俞晓敏(1959—),江西玉山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建研究;张桔(1975—),女,江苏淮安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研究;宗妍(1974—),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钟晟(1974—),女,广东兴宁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与法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