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辩证法
——重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笔记

2010-08-15 00:49王兆铮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事物发展

王兆铮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辩证法
——重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笔记

王兆铮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是党领导人民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事业。学习邓小平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辩证法的思想,对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国际环境

1、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走过了新世纪的头十年,迈进了第二个十年。我们的祖国正行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我们的成就世所罕见,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也世所罕见,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也世所罕见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也是很自然的。对别有用心的言论,我们可以不必过分去较真,而对那些因“世所罕见”而迷茫的人们作有说服力的工作,则是完全必要的。重新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人邓小平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将对我们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2、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要照辩证法办事”。毛泽东很赞赏,多次说过:“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1](P362)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邓小平领导我们辩证地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主动权的一些根本性的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在“世所罕见”条件下保持充分的清醒。

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要不断地进行科学再认识

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同外国客人谈话时说:“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2](P261)改革开放以来,他一直强调一条重要教训:“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2](P63)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目标的根本性问题,是直接关系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不是完全清醒”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辩证命题,是搞形而上学的“左”、右思潮所不能理解,却会借机曲解的。有“左”的思想的人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开始就一直是清楚的,我们一直干着的,说“不完全清醒”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而有右的思想的人,则说什么叫社会主义,根本就说不清楚,过去的社会主义没有干成功,还是回到资本主义去。

正确的是邓小平同志。

什么叫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以唯物史观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立在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那是清晰的。正是这样,人们才有坚定的信仰,才为建立社会主义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历史进程是曲折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对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的一个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种全新的探索。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在实践中不断展开,这种具体展开,本来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在实践生活中,人们却往往只看重了这些具体展开,特别是离开了生产力发展来认识某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展开,这就是人们通常讲的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这也产生了虽说在干社会主义、却有时会不够清醒,干了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却自认为是在干社会主义的事。

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以彻底的唯物辩证法来正视这个问题,即肯定问题的存在,不绕开问题走,而且进行坚决的拨乱反正,进一步推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这就实际地回到了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的清醒的轨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联系历史经验教训,全方位、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证什么是社会主义,既牢牢抓住本质,又充分具体展开,并在充分展开中不离开本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比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等。这就是说,我们干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2](P28、63-64、110-111、255、328、364、373)这就从根本上弄清了社会主义。

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如果形而上学地认为反正我们在干社会主义,不去理会一些扭曲的问题,还按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干下去,那么,我们可能很难守住社会主义阵地;如果形而上学地对待我们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并因此丧失社会主义信心,甚或改弦更辙,那么,就将是一片混乱。而小平同志以彻底的辩证法来对待生活中的现实矛盾,既肯定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又真正下功夫弄清社会主义,这个功绩的确可以彪炳社会主义史册。

而我们的责任不仅在于充分肯定这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者的功绩,而是要以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继续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再认识。党的十五大在郑重地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时候就强调:在中国,要真正地干社会主义,就“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3](P14)社会主义事业还在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在探索中,我们不能停顿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邓小平开创的事业,并不断地深化发展,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更使我们获益匪浅。

精心研究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发挥

邓小平同志是把辩证法贯彻到底的。他提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是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2](P225)

被“左”的框框捆住了手脚的人,不喜欢这个命题,如数家珍般地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愿正视我们社会主义所背的经济文化落后的沉重历史包袱。他们也不愿正视由于“左”的影响而耽误了的20年,尤其不愿正视我们实际上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样的念头,不能搞改革开放,也不能推进社会主义,反而会葬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已经并正在继续地说服着有这样思想的人们,邓小平说得好,使人们信服真理的一个极好的方法就是“拿事实说话”。[2](P155)而被形而上学思维捆住头脑的人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对改革开放的成就充分肯定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的GDP不仅已经坐三望二,而且“进二”也非遥遥无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国家的上乘表现等等,世人刮目,以至有人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已经发挥到极致,一个时期以来,看好中国模式的言论甚嚣尘上,甚至我们一些还没有来得及做或做得还不好的事情,也被当作荣耀来吹捧。这则是很值得注意的。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既有还认识不到而没有做好的事情,更有即使有了比较多的认识但实施条件还搭不到的许多事情,也有着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而导致做得不够的问题,还有与社会进步相伴的一些负面效应的问题。我们还是学学邓小平的冷静和理性吧。

而另一些迷了心窍的人,以叶障目,只看到我们社会主义有过的失误和现今的不发达和改革开放还存在的不足,看不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也看不到社会主义在中国业已显示出的优越性,更不愿正视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却如马克思嘲讽过的那样,只想着“埃及的肉锅”,或鼓吹全盘地回到资本主义去,或渲染美化旧社会主义模式。他们的逻辑:既然不合格,就回去吧!

这个被形而上学视为自相矛盾的邓小平命题,实际上是对生活现实矛盾的客观描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中国现实的矛盾就是: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也干出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我们自己的失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还不快,归结起来,就是还做不到“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达不到全面地“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2](P224、225)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我们不应回避它。挖空心思地去涂抹现实以自我安慰,是不足为训的;但面对问题便惊惶失措,自我瓦解,那就更是可耻的。邓小平同志冷静地提出正视现实,更是为了切实地研讨我们为解决这个现实矛盾而应实行的战略方针。他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关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方针,关于积极争取一切有利的国际条件的方针,展现了通向“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的宽阔道路,坚持地干下去,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中国党和人民就可以“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P364、225)而更让人们感奋的是,党中央在“捧杀”和“骂杀”的喧嚣中的坚定和理智。如同胡锦涛所言,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4]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是我们需要毫不懈怠地干下去的事情。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审时度势

历史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规律在实现的进程中走着曲折的路。突发事件出现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具体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漠然无视或无所作为,都是不可取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换帜了。国际社会中的一些反华反共势力发出阵阵对我进行和平演变的喧嚣,一些国家还以对中国制裁来施压……风云变幻,何以自处?在一些人看来,中国社会主义在危险中,要以“反和平演变”为纲了。更有人认为,中国社会主义阵地守不住了,惶惶不可终日。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娴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以其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功底,透彻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2](P383)邓小平针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清醒地指出:“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2](P354)

邓小平同志把坚持辩证法发挥到极致,对有利和不利的条件进行了透彻地分析,统观全局,抓住根本,那就是:“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强调:这是最根本的,“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他用最鲜明、最概括的语言说道,就是要按“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2](P356、355、307)他更提出具体的在国际上“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而在“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所作为”[2](P353、363)等等对策。

中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下推进,对中国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冲击也会与时俱来,我们不能一厢情愿,而是要辩证地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人既没有被“G2”之类的忽悠而昏昏然,又不以洁身自好关起门来,而是做自己应当做而且能够做好的事情。这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的成熟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

把革命的乐观主义与科学忧患意识统一起来

相信和依靠人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牢牢地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这是邓小平同志娴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中国社会主义方方面面问题的根本主导思想。正是牢牢地把握主动权,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才既化险夷,又抓机遇,不断发展,几上台阶。通读《邓小平文选》,深感小平同志在分析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理论成熟和手段独到。这固然有他的丰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更同他无限忠诚于人民,坚定地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分不开。

在毛毛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的封底上印着小平同志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就是这样地实践自己的信言。因而他有最大的勇敢,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向传统挑战,敢于闯新路;因而他有最大的勇敢,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向压力抗争,敢于走自己的路。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同他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坚定的信仰,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又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充分的展望和深刻的谋略。既以革命乐观主义对待社会主义前途,强调不要为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出现的曲折而“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P383)又强调对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有预见和应对。近些年来,党中央既反复强调: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取得了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丰硕成就和宝贵经验,更是经常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就必须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我们要始终高举革命的乐观主义与科学忧患意识统一的旗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应当在实践中解决好“忧党之心”和“兴党之责”相统一的问题。

科学地对待新事物

改革开放中已经涌现并将不断涌现出来许多新事物,这是探索的成果。如何科学地对待新事物是稳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这位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带领党和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冷静地要求人们以科学精神来对待新事物。他从根本上指出:“搞改革还是一种探索、一种试验”。[5](P1085)从这样的改变点出发,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问题,常常就如何对待新事物指出了必须把握的这样一些基本点:一是“不要僵化,要用新脑筋来对待新事物。”[5](P1195)二是要用全面的观点来认识新事物,这就不能否定一切,而是要“很有兴趣对新事物进行探索。”“要通过实践来检验”;[6](P621)也不能肯定一切,不能因为是新事物就碰不得,应当如实地认识“在改革中难免犯错误,或者不是错误而是有些措施不恰当,办法不妥当。这些都会带来一些问题。”三是必须承认“改革确实会出问题。改革是一个新的事物,我们好多问题没有搞清楚,难免犯错误。”[5](P1085)对任何新事物,都要以科学的一分为二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不能肯定一切,更不要否定一切。必须对新事物采取既不求全责备也不囿于一得之见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而认识和促进新事物健康成长。四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应当是:“事物总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6](P621)“凡是新事物都要通过今后的实践去检验”,[6](P627)五是要正确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的人,“因为是新事物,世界上也没有经验,对某些具体问题有怀疑有担忧,这也难免,可以用实践来回答。)”[5](P1191)六是正确的领导责任就在于“要及时总结经验,不要犯大错误。”[5](P1085)最重要的是提炼、提升新事物,邓小平在审阅十四大报告稿时指出: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5](P1350)

近些年来,对于改革开放中的新事物,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态度。而尤以“讼师”、“巫师”和“牧师”这样的违背科学探索态度的“三师”现象,必须在纠正之列。

所谓“讼师”现象。那就是对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事物,只讲大方向,而不愿去正视客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甚至为客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寻求辩解和摆脱的理由。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衙前常有包打官司的“讼师”;据说西方律师界也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就是要努力为当事人寻求现有法律的隙缝从而达到开脱摆脱责任的理由。我们有些同志出于种种考虑或顾虑,以种种“难免”来为新事物的缺陷作辩解。这是貌似爱之实则害之的做法。

另一种可以称之为“巫师”现象。那就是对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事物所出现的失误缺陷,表示“痛心疾首”,以“慷慨激昂”的言词不仅痛加针砭,甚至以恶毒的语言诅咒,更有甚者是归咎乃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这种如同巫师般的诅咒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淋漓尽致地揭示,往往会唤起某些人的一时的“痛快”,也唤起某些人们对“往日的埃及肉锅”的呼唤。但这也是不足为训的。

还有一种可以称之为“牧师”的现象,那就是对新事物客观存在的矛盾采取调和的态度和方法。不能把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新事物自然而然地完善。只有依靠大量经验的积累和比较研究,认识新事物,既认识其产生的特定环境和条件而必然有着的特殊个性,更着力于对本质的把握,进行科学的思考,善于分析,把握主流本质的方面,又正视不足之处,从而使之不断完善提高。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发扬其长处,尽可能地将其缺陷的不利之处加以减少。强调这一些,不是为新事物的成长设置障碍,而是使我们更清醒、更深入地研究和总结新事物。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人民日报,2008-12-19.

[5]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Notes on dialectics of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ter revewing volume Ⅲ of selected works of Deng Xiaoping

WANG Zhao-zheng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91)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totally new one which is the historic choice by the Party in leading the people in exploring the way forward in practic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style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studing Deng Xiaoping's dialectical thought on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cause,dialectics,scientific socialism,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849.11

A

1672-4445(2010)02-0006-05

2010-01-24

王兆铮(1935—),浙江宁波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同国际共运、中共历史经验以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教训的比较研究。

[责任编辑:张洋生]

猜你喜欢
事物发展
如何介绍一个事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