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的实践观

2010-08-15 00:49高成林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改革开放标准

高成林

(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 100806)

学习邓小平的实践观

高成林

(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 100806)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务实性是其实践观的基本特征,“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其务实性实践观的集中体现,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新集中体现。

邓小平;实践观;务实性;“三个有利于”;南方谈话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邓小平尊重实践、崇尚实践,其实践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实的基本精神,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及我们的实际工作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务实性是邓小平实践观的基本特征

所谓务实性即强调实践第一,并重视实践的结果。邓小平特别强调实践的结果,并把它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务实的实践观。从“猫论”的提出,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到“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平同志务实的实践观形成的脉络。

1962年7月2日,中央书记处如开农业问题工作会议,在讨论到“包产到户”问题时,邓小平明确表示了支持。他讲道:“恢复农业,群众相当多的提出分田,陈云同志作了调查,讲了些道理,意见是好的……现在是,所有形式中,农业是单干搞得好。不管白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农业,就用哪一种方法……总之,要实事求是,不千篇一律。这几年就是千篇一律。”邓小平的这番话,体现了他注重结果的实践观。1962年正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当时,恢复农业生产成了一个迫切的任务,为了应付自然灾害,各地农村自发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地方甚至实行了“包产到户”,面对这些生产方式,邓小平认为,它们具有所有制的性质,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因此,各地采取自己的形式是可以的,“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邓小平讲“猫论”的直接针对性,是强调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以是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选择生产关系形成的标准。但实际上,邓小平“猫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远不只此,这里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形式和内容、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针对“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口号时,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反对,他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他说“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展了,经过轰轰烈烈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点,这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关键所在。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他指出,判断姓“资”姓“社”,“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P372)。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实践结果的观点,而且他把实践的结果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它们统一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点上。“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既消除了人们的种种疑惑,尤其是使人们从长期束缚自己姓“资”、姓“社”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的重大发展。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务实性实践观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改革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需要我们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但是,人们囿于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特别是囿于姓“资”姓“社”的束缚,不敢试、不敢干,阻碍了改革大业的发展,甚至使改革有走回头路的危险。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P373)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如何判断改革的成败得失,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消除了人们的困惑,增强了人们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实践结果的观点。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P63)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同他一贯坚持的“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只要能够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起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起来,只要能达到这么一种结果,就是正确的。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也是一个最讲究实际的原则。可以说“三个有利于”标准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务实的实践观。实践的结果同时又是检验价值的标准,邓小平认为“三个有利于”应当是判断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效果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实质上是增强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效果,把实践结果作为判断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准则和实践准则。

三、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实践观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注意依靠群众的力量,并善于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大家知道,我们所进行的事业是一项历史的新事业。起始阶段,有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这就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精神。邓小平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落后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他又进一步要求:“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验,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靠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鼓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P372)他在南方发表的重要谈话中得到了最高体现,其中邓小平不仅继续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点,而且提出经济发展的速度要更快一点,要使经济在稳定、协调的基础上求发展,在质量、效益的基本上求速度,还要力争使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这是邓小平对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他还强调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P370)在邓小平看来“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84年他进一步指出,这几年进行的农村改革,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并在1984年又明确论断,“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P113)针对旧的生产关系,即经济上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过分集中,分配上又崇尚平均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深刻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因此,他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为我所有。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应当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还从我们战略奋斗目标的长期性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一个长期的、坚定的政策。他多次指出,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最少50到70年,因为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20年,还有第二步,需要30年到50年。两步加起来。正好50年到70年。他从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来说明政策不会变。如果改革、开放的政策变了,“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生活就要下降,我们就会丧失百分之八十的人心”,因而,进一步说明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性、必然性,牢牢掌握改革开放的大方向,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他在1992年初南方重要谈话中更加明确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1](P375)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强调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可见,邓小平一贯主张的改革开放思想,是他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最精辟最科学的论述,它不仅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而且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当前,我们处在新世纪新阶段,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实践观思想,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Studing Deng Xiaoping's view of practice

GAO Cheng-lin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806)

Deng Xiaoping formed his Chinese-chatacteristics view of practice with the result-oriented feature concentrating on the"three-favorables"standard in the process of leading Chinese people in reform,openness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In addition,his talks in his inspection tour in south China turn out the new central manifestation of Deng Xiaoping's economic thought.

Deng Xiaoping,view of practice,result-oriented,three favorables,talks in the inspection tour in south China

A849.1

A

1672-4445(2010)02-0003-03

2009-11-22

高成林(1942—),河北乐亭人,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研究员、原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政治理论宣传研究。

[责任编辑:李 睿]

猜你喜欢
生产力改革开放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