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滨
繁荣民族文化增强建设广西“首善之区”软实力
●覃玉滨
民族文化对推动南宁市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宁市在繁荣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南宁市应继续加大民族文化品牌的扶持力度,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民族文化软实力首善之区
2009年7月31日南宁市委明确提出了将南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先进、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服务完善、社会和谐,各项工作在全区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的广西“首善之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首善之区”这一构想,蕴含着一个内在的必然性,即要实现该构想,发展时代的、民族的、开放的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战略与措施。南宁作为一个以壮族为主、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之多,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省会(首府)城市之首。2008年末,南宁市总人口达690万人,其中壮、瑶、苗、回等少数民族人口39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79%。因此,繁荣民族文化,将是南宁市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团结,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广西“首善之区”的重要保障。
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城市价值的体现。鲜明、独特的民族文化对于提升南宁的城市综合质量,扩大影响力,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广西“首善之区”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族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族文化形成于特定环境的物质生产方式。生存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族文化千姿百态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对民族经济生活起到或约束或推动的作用。如何使民族文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推动力,是每一个民族地区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南宁作为壮民族的聚居地,透过壮民族文化中“以歌传情、以歌达意、以歌会友”的民间习俗,紧紧抓住“民歌”这一地方民族文化的特色,成功举办了11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搭起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现南宁的城市魅力,让中外客人在享受民族文化的同时产生对南宁这座城市的认同感。民歌节与博览会、商贸会捆绑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南宁旅游、经济发展。2009年“两会一节”期间累计商品贸易成交总额达到16.5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8%。东盟国家贸易成交额与2008年基本持平,订单数大幅增加,国内贸易额达到3.5亿元人民币。南宁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共160个,项目总投资427.31亿元,引进资金418.07亿元;签订“走出去”项目7个,总投资1.3亿美元;签订商品(产品)购销合同151.9亿元。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取得的这一可喜成果,无疑会成为南宁人的骄傲。此外,各县区如武鸣县“三月三”歌圩活动,马山县美食节上的千人打鼓、千人扁担舞等无疑展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精髓,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个性,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繁荣民族文化能够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缩小民族之间的差距,建立起平等、互助、合作、共存的民族与民族、地方与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南宁市根据各县区各民族的特点,整理和挖掘出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展现和交流,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如武鸣县与广西电视台联合举办《欢乐乡村行》大型电视公益活动,以原汁原味的壮族歌舞,展示了壮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鼓励民族地区群众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青秀区凤岭北社区开展了“民族情、和谐颂”系列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穿民族服装、讲民族习俗、唱民歌、表演民族特色节目、“民族美食百家宴”等活动,在社区营造了各民族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浓厚氛围;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寨村农民民族剧团,自觉开展节目创作,用身边事编小品、编山歌,编排节目,不计报酬走村串寨开展演出活动,把党的精神和欢乐送到千家万户等等。正是这种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交流,让各族群众在欣赏、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友谊和交流,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三)民族文化是增强城市影响力的迫切需要
影响力不仅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对一个城市形象认知的总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城市都以它不同的特色突出自身的亮点和影响力,其民族特色越强,城市影响力就越大,社会经济发展就越快。南宁市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就是扩大南宁影响力的潜力所在,也是魅力所在。南宁要走向世界,引起世界的关注,势必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壮民族特色优势,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交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及各友好城市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同时积极推动民族歌舞、地方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民间工艺品、民间手工艺制作、传统民族服饰展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扩大壮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南宁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个性魅力,努力营造具有民族风格、时代气息、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色文化。
南宁市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证明,南宁市在繁荣民族文化方面,无论是组织领导、群众基础,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上都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从组织领导上看,领导重视程度高,工作力度大
南宁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工程,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是积极实施民族文化“精品战略”。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推出以《妈勒访天边》、《大地飞歌》、《美丽的壮锦》、《风情东南亚》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文化精品;挖掘和整理了壮族八音、马山三声部、舞春牛、扁担舞、板鞋舞等民族艺术瑰宝;以南宁民族文化及东盟相关元素为符号的广西民族歌舞秀《绣球飞》将作为南宁精品剧目进行长期推广;创作提升《骆越点兵舞》;与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共同对少数民族古籍《骆垌舞》进行系统整理和创新。二是抓好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浓厚的原生态群众性文化活动村建设。积极保护和扶持武鸣县两江镇龙母屯的龙母文化、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文化、上林县西燕镇东敢村的师公戏文化、宾阳县芦圩镇临浦村的骆越龙母文化、西乡塘区陈东村的傩文化、邕宁区新江镇团阳村的了罗山歌文化以及中和乡孙头坡的抢花炮文化、横县校椅镇临江村的壮歌剧文化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焕发出新生命。
(二)从群众基础上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群众参与面广
南宁一直以来都敞开胸怀地欢迎各个少数民族在这个地方生活与发展,聚集了众多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从而掌握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尊重与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环境。一是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南宁市是壮族聚居的城市,全市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一种多民族大杂居、单一民族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下长期保持着多元和谐的发展态势,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丰富多样。人口较多的壮、瑶、侗、回等少数民族,每年都集体庆祝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冬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帮节”、“圣纪节”等。二是具有开放兼容的特色。南宁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以一种开放的态势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兼容的特色。从宏观的族群划分方面看,隆安县是壮族人口最多的县,占全县总人口比重96.74%;汉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以宾阳县、横县和除邕宁区、良庆区以外的城区较为集中;瑶族主要聚居在马山县和上林县;全市有3个民族乡,分别为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和上林县镇圩瑶族乡;苗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以各城区较为集中;回族、满族主要居住在各城区;其他少数民族在各县区均有分布。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保留有自己的语言,部分少数民族保留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民族风情、民族服饰、节日庆典、工艺美术、民俗礼仪、民间乐舞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处处体现出开放兼容的特色。
从科学发展来看,文化也是一个城市最深层、最核心,也是最难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是提升南宁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一)继续加大民族文化品牌的扶持力度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自1999年成功举办后已经成为南宁市最为亮丽的城市品牌,为南宁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在坚持民歌艺术节国际性、民族性、现代性、艺术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民歌艺术节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民歌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品牌,为南宁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开放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继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引导和扶持各族群众挖掘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抓好“市县区群文10大活动”,推进“一地一节”活动,打造在全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内涵。充分发挥南宁市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创作推出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力作、知名文化项目、地方文化品牌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积极组织相关机构和部门,为繁荣民族文化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少数民族主动奉献出自己的文化精品文化遗产,鼓励社会各界在繁荣民族文化的项目上进行投资和其他支持,形成一股繁荣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合力,推动南宁社会经济建设。
(二)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从基础设施入手,推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一是继续加大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和其他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解决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落后民族地区群众看书看报难、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等问题,切实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鼓励、支持和引进各种资金进入民族文化领域,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区域资源,逐步实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的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格局,建成布局合理、层次相宜、功能先进的图书馆网络、文化馆站网络、影剧院网络、博物馆网络、文化广场网络、社会艺术培训网络等,满足民族地区群众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民族文化的需求。
(三)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
组织专家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全面调查摸清南宁市传统民族文化的现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重塑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形象。一是加大对民族地区文物史迹的研究和保护,制订全市民族文化保护规划,有计划地对一批有价值的民族文物史迹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性开发,进一步完善全市民族文化保护体系的建设。二是加强民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入保护目录,对进入全国、全区及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如“壮族歌圩”、“壮族三声部民歌”、“炮龙节”、“百鸟衣”、“伏波庙会”、“壮族八音”、“渡河公”、“邕剧”,以及壮锦、丝弦戏、师公戏、傩面舞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实施保护工程和“薪火相传”工程。三是邀请国内外的非物质遗产文化研究专家和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共同研究、探寻壮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脉络,挖掘、整理壮民族文化遗产,为壮民族非物质遗产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出谋划策。
(四)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搞好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人才是关键。很多民族文化的消亡与文化生态的破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乏继承民族文化的人才和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人才。为此,必须要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保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是大力培训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主要是加强与广西民族大学及其他民族学研究机构的教育合作,加大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组建民族民间文艺队。通过加强对民间业余文艺骨干的辅导培训,在民族地区乡镇努力培养建立几支不同门类的拉得出、打得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业余文艺骨干队伍,营造浓厚民族文化氛围。三是要重视举办各种民族文化培训活动。对本地区本民族已经弱化的民族语言文字、传统节庆、民俗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并将民族文化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内容,焕发新的生命。
[1]南宁市社会科学院.2009年南宁市社会发展蓝皮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2]南宁市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EB/OL].南宁政务信息网,2006.
[3]徐则平.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EB/OL].贵州大学新闻网,2008-11-26.
[4]欧金焕.提升南宁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五个着力点[N].南宁日报,2009-06-17.
责任编辑:戴学明
责任校对:黄玉娇
book=43,ebook=1
G127
A
1009-4245(2010)03-0043-03
作者:覃玉滨,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讲师,邮编:5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