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城市建设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其意义

2010-08-15 00:48覃彩銮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风貌南宁市南宁

●覃彩銮

南宁城市建设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其意义

●覃彩銮

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应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亚热带风光现代园林城市等要素,走地方民族特色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将南宁市建设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荟萃之城、地方民族特色浓郁之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之城。

城市建设民族特色南宁市

一、城市特色风貌的定义与内涵

城市风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个城市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综合体现。它既包括城市的自然风貌、园林风貌、水面风貌,也包括建筑风貌、色彩风貌、街景风貌、交通系统风貌以至人的精神风貌等等,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本文所指的特色风貌,只是城市风貌中的一种,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种。它专指城市的各类建筑形式、建筑造型、建筑小品、建筑装饰、建筑色彩、城市雕塑、文化广场、文化符号、园林绿化等,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任何一座城市,总是处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其风貌总是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相适应,并形塑和规约着城市的发展走向与特色风貌。南宁市也是如此。南宁市位于广西西南部,来自西北面的左江和右江汇合成邕江穿城而过,顺流而下,可到达桂平、梧州直至广州入南海,是广西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壮、汉乃至中西文化交融之城。这里地属丘陵和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缓,丘陵绵延,江河横流;南宁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土地湿润,植被繁茂。历史上,南宁是我国南部一座边防重镇;早期是广西原住民族——壮族及其先民聚居之地,晋代以后,随着晋兴郡的建立,中原地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先后进入南宁,特别是明清时期,大量汉族各支民系入居南宁,使南宁成为多民族杂居之城,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城市风貌上,既有原住民族的传统建筑,也有岭南化的汉式民居、官署、书院、会馆、寺庙等建筑,同时还有吸收多种文化元素构成的骑楼、教堂等建筑风格以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动植物、花卉、风物及传说等等。因此,岭南化的建筑风格和亚热带园林,构成了南宁市城市的主体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任何一座城市,总是由特定的人(即民族、族群、民系)营造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总是受特定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形塑,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就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而言,是从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城市来定位,是广义的南宁概念,而非狭义的南宁市本身。所以,南宁市的民族及其文化应是以壮族及其文化为主体多民族共同居住或多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就是要体现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特征。各类建筑形式、建筑造型、建筑小品、建筑装饰、建筑色彩、城市雕塑、文化广场、文化符号、园林绿化等,需要吸收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使之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风貌。

二、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成效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历史文化是以壮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也就是说,南宁应该成为壮族及其他11个世居民族文化的荟萃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南宁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吸收和注入地方民族文化元素,体现地方民族建筑文化风格,展示广西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彰显南宁城市的个性特色,受到了自治区和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迎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为契机,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问题受到了自治区和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南宁市的重要建筑、干道、广场、桥梁、河堤、公园乃至住宅小区等建筑造型、装饰和雕塑等方面,大量地注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民族文化元素或符号,或将壮侗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特色建筑进行艺术简化应用于重要建筑体上,包括壮侗民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以及壮锦、铜鼓或花山崖壁画图案等,既美化了建筑,赋予建筑的文化内涵,使之显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给人以亲切的视觉美感,又给自治区首府营造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展示了广西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首府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积累了经验。

(一)壮侗民族传统干栏建筑形式在城市建设中的吸收与应用

早在数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广西地区的原始居民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瘴气浓重、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发明了“构木为巢”、“依树积木”而居,标志着干栏式房屋的萌芽。后来,随着原始农业的发明与发展,先民从“依树积木”演变为在地面上立柱架楹,构建离地而居的寮棚式房屋,标志着干栏式房屋的产生。随着金属工具的使用,为木材的砍伐、加工和干栏式房屋的营造创造了条件。考古资料证明,距今两千年以前的汉代,干栏式房屋已相当规整,屋体用四至六根粗大的立柱支撑,底层架空,柱间设一平台,干栏房屋流行一开一进间,前面中间开设大门,前后各设一窗户,前檐设有栏杆,屋顶用烧制的垄瓦覆盖。由于这种干栏式建筑具有干燥、通风、凉爽、安全等优良特点,并且是壮侗民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因地制宜营造的一种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对广西瑶苗等民族的建筑产生重要影响,说明其建筑的造型与高度、营造方法、立面结构、平面布局、建筑色调、材料运用等方面,不仅具有诸多合理乃至科学的因素,而且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和创造才智,铭刻着壮侗民族历史发展的印记,并成为其民族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载体。在南宁城市建设中,为了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建筑设计者借鉴和吸收了壮侗民族传统干栏建筑中的实用性和合理因素,或将壮侗民族村寨中的整幢干栏建筑移到都市里,或是在一些建筑体上吸收其合理的成分,使新建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在南宁市重要建筑中,最早吸收或应用传统壮侗民族干栏建筑形式的是1978年在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新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自治区博物馆文物苑中,有4幢壮、侗、瑶、苗民族的干栏式建筑体,这些干栏式民居建筑分别从壮、侗、瑶、苗族地区拆迁运到文物苑后重新组合,是广西壮、侗、瑶、苗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干栏式房屋。人们足不出城,就可以通过文物苑里的干栏,了解壮、侗、瑶、苗民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结构与风貌。

(二)侗族风雨桥、鼓楼建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吸收与重塑

风雨桥和鼓楼建筑是侗族的标志性传统建筑,它以其庄重的造型、合理的结构、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世界民族建筑之林中的奇葩,在我国建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在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建筑设计者以富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侗族风雨桥、鼓楼的基本造型和结构为基础,在自治区人民会堂、公园大门或广场地面及河堤贴瓷装饰中,吸收风雨桥和鼓楼的造型元素,进行再度创作与设计,使之得以升华与美化,并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与方法,重构成新的富有鲜明特色的建筑体,形成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的巧妙结合,营造了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围。

1.造型别致的青秀山公园大门。南宁市青秀山公园大门的造型,取材于侗族风雨桥,设计者采用大胆的夸张变形的艺术创作手法,将侗族桥的亭廊简化成线条形与实体的巧妙结合,廊檐轮廓使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亭台部分以青色琉璃瓦覆盖,使得大门结构严谨,造型庄重,轻盈美观,既体现出侗族风雨桥的神韵,又突破了传统风雨桥的传统模式,显得新颖别致。

2.特色鲜明的自治区人民会堂。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北侧的自治区人民会堂,是目前南宁市的一座造型庄重、民族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的重要建筑。设计者以现代建筑与地方民族建筑相结合的理念,在人民会堂的核心部分(顶部)采用侗族鼓楼顶部造型,赋予鲜明的民族建筑象征性符号,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给人一目了然的亲切感,凸显了首府大型标志性建筑的民族特色。与此同时,在会堂的前后两面,各建有12根粗大的立柱,象征广西12个世居民族。

3.原生态侗族风雨桥、鼓楼在南宁的呈现。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拨出专项经费,在位于民族大道的广西博物馆后面,开辟广西民族文物苑,将广西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建筑,包括壮、侗、瑶、苗等民族传统干栏式建筑、毛南族特色传统建筑和侗族风雨桥、鼓楼等,建立于文物苑中,形成一组广西世居民族传统建筑群,人们足不出南宁,就可以观赏到广西民族特色传统建筑的成就与风貌。2004年,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在南宁青秀山附近修建了荔园山庄,并在山庄内的小溪上修建了一座风雨桥,为环境优美的荔园景色增添了民族建筑文化元素。

另外,侗族风雨桥和鼓楼符号还被用于河堤、广场、桥栏及节日景观等装饰之中,如邕江河堤壁上,使用彩瓷拼贴成大幅风雨桥图案;在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里,在民族大道天桥、花圃等处,添加侗族风雨桥或鼓楼造型,给首府南宁市营造了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围。

(三)铜鼓及其纹饰在城市雕塑艺术中的运用

壮侗民族先民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主要民族之一,壮侗民族聚居的广西地区,是发现和收藏最多的地区,因而被誉为“铜鼓之乡”。铜鼓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蕴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先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价值,包括铜鼓凝重美观、圆润多变的造型,丰富精美、规整对称的花纹图案和独具特色的风格。因此,铜鼓的造型和各种花纹图案,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艺品和城市建筑的装饰,特别是在南宁市的文物苑、各类广场、公园、桥梁、河堤护栏、步行街等处,随处可见铜鼓形象或花纹图案,使得古老的铜鼓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得到演绎,到处充溢着浓郁的铜鼓文化氛围,使人们感受到“铜鼓之乡”的魅力与风采。

(四)壮锦、绣球图形在城市建设中的吸收与应用

壮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一,是壮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它以其优良的品质、绚丽的色彩,美观的图案、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绣球更是以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和深刻的内涵,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现已成为壮族乃至广西民族文化的标志和馈赠国内外宾客的礼品。正因如此,壮锦的花纹图案或绣球造型,作为壮族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符号,已被世人所认同,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南宁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大型公共建筑、广场、门柱、公园等建筑的装饰中,如在南宁市人民会堂、广西医科大学、新兴苑住宅区、民族广场、五象广场、民生广场、民生和兴宁步行街、民族大道、自治区人民会堂、邕江河堤、邕江大桥等建筑装饰中,都吸收和注入壮锦、绣球等民族文化元素,既为城市建筑增添了艺术美感,也展示了地方民族文化风采,凸显广西的地方民族特色,营造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与风貌。

(五)花山崖壁画在城市雕塑艺术中的运用

绘制于战国至汉代(距今2000多年)的广西宁明、崇左、扶绥、龙州等市县境内的左江流域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先民创造的艺术杰作,也是先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以宏大的规模、壮观的画面、高大的图像、丰富的内涵、神秘的意境、古老的年代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是先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左江花山崖壁画已成为壮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加上花山崖壁画上的人物图像具有很强的艺术装饰效果,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广西民族工艺品和城市广场、壁画、门柱、公园等建筑的装饰中,在现代工艺或建筑载体中注入地方民族历史文化元素,既增添了建筑装饰的艺术美感,又显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特征,营造出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围,并使之成为展示和演绎民族文化的新载体。

(六)地方特色风物在城市风貌建设中的吸收与应用

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孕育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动物、植物、花卉及奇特秀美山川地貌,演绎着许许多多神奇的传说故事。这些地方风物,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的鲜明、独特标志。在城市风貌建设中,人们对当地独特的风物进行采撷、凝炼和艺术再创作,吸收融入到城市建筑和雕塑艺术之中,使之成为一座建筑或雕塑的标志或符号,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南宁市民族大道东端高速公路入口处用金属花瓣构成的木棉花造型、国际会展中心大楼顶部的朱槿花造型,五象广场的五象雕塑等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凸显了南宁城市个性,为秀美的首府南宁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标志性景观。

(七)壮族神话故事在城市雕塑中的吸收与运用

神话是古代先民借助想象力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生产斗争、美好愿望和世界观与价值观,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其神话故事的题材、内容也不尽相同,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在壮族民间,流传许多神奇生动的神话故事,包括闻名遐迩的始祖布洛陀、姆六甲、布伯、特康射日、刘三姐、百鸟衣传说等等,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艺术家们以壮族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神话故事为素材,在邕江防洪堤石壁上将其神话内容形象化,为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注入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元素。

(八)广西世居民族形象在首府南宁的展示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节日、歌舞、服饰等各不相同,使之成为各民族的重要标志。首府南宁市应该成为广西世居民族文化荟萃和集中展示之地。2008年,由南宁市民委组织实施的将广西12个世居民族形象雕塑,集中在青秀山公园展示,使人们观赏到广西世居民族各具特色的形象,了解各民族的分布、历史来源、文化特征,反映广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进、共同发展进步的精神风貌,为青秀山公园增添了浓浓的广西地方民族文化元素。

三、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各相关职能部门和规划、建设工程技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在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加强、改进、完善和探索的地方。

(一)缺乏鲜明标志和规模效果

从直观和视觉上看,在南宁城市建设中吸收和注入地方民族文化元素,显示其文化符号的载体和形式上,见于建筑平面的多,体现在建筑立面上的少,重要大型的建筑更少。目前在南宁市大型建筑立面上较为明显地体现广西地方民族建筑特色的并不多,只有自治区人民会堂、青秀山公园大门、自治区图书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底部原来的干栏形式早已改建成封闭式,原初的干栏式已不见踪影;而前述的大量民族文化元素或文化符号多见于建筑体的檐口、墙体边沿和广场地面上的装饰、学校或住宅小区大门、立柱、桥栏或各类建筑小品上,显得较为分散、零碎,而且体量多较小,缺乏规模效果;特别是窗口(机场、车站等)和主要干道,如民族大道两侧的大型建筑,无论是建筑造型还是立面装饰,缺乏鲜明或醒目的地方民族符号,使人感受不到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汇聚的自治区首府南宁城市特有的民族文化标志和氛围。

(二)缺乏深入翔实的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南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虽然重视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强调凸现城市的个性特色和文化品位,但一直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思想、统一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目前所呈现的地方民族文化元素和符号,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机制,显得较为零散。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深入研究,似乎也未明确对此课题开展研究的牵头单位。因此,无论是1999年编制并上报国务院的《南宁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还是近年陆续编制的《南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南宁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南宁市建筑风貌研究》(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在其规划和研究中,虽然都在宏观上认识到吸收和体现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具有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理念,也都强调和提出在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注意吸收和注入地方民族文化元素,凸显广西地方民族建筑符号,但都缺乏微观、具体的内容和可行性实施方法,更没有明确提出应吸收和注入哪些地方民族历史文化元素,使得其研究报告内容显得抽象而空泛,缺乏应有的应用价值。由于缺乏前期深入翔实的研究成果,造成了特色风貌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参照系,使规划和设计人员迷茫,于是各自发挥,缺乏章法,导致了实际效果的散乱。

(三)城市建设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差距

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南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文明、设施完善、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光的现代园林城市”。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特别是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因设计任务压力,通常是赶任务赶时间,加上设计理念的偏离以及对地方民族建筑文化缺乏了解,往往是以完成设计指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其设计的建筑体不乏模仿或拼凑之作,以仿照欧式建筑,追求豪华气派为时尚,摒土求洋,对地方民族建筑文化不屑一顾,最后形成了千佛一面,缺乏个性特色和经典之作的局面。因而,在南宁市主要干道或新区中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中,耀眼的玻璃幕墙和豪华气派的建筑比比皆是,而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符号的建筑则凤毛麟角,与南宁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的特色风貌要求相距甚远。

(四)指导思想及其观念问题

南宁市究竟建设成什么样的风貌,吸收或注入哪些文化元素,体现什么样式的特色?长期以来,从领导层到相关部门以至专家学者,在思想认识上既不统一,也不明确。

1.时空概念不明确。在时间上,关于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弘扬问题上缺乏明确的向度。历史上南宁城市的主体风貌是什么,因一直缺乏研究,没有人去思考和深究,自然也就没有人说得清楚,使得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缺乏连续性和传承性,无法显示出南宁是我国南部边陲一座历史悠久城市风貌的遗风。在空间上,在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吸收和注入地方民族文化元素,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风格,究竟是小南宁,还是大南宁,一直不明确。所谓“小南宁”,就是行政区划上今南宁市区范围;而“大南宁”,即是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的概念,涵盖了全广西及其世居民族。

2.文化主体不明确。就是说在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主要吸收哪些民族的文化元素,体现哪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如果是“小南宁”,原住民及其文化又是哪个民族的,其突出特征是什么?如果是“大南宁”,又是以哪个民族及其文化为主体,其显著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对此,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相关部门乃至专家学者,似乎都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在指导思想上是不明确的,认识上也是模糊的。从而导致了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目标的不明确和实施上的零散,缺乏重点突破。2007年,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视察南宁时明确指出:首府南宁市是以壮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构成。这是第一次对南宁市文化的定位和定性,而且是一次客观、科学的定性,为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这就是在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应吸收和注入以壮族文化为主体以及其他世居民族文化,体现以壮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元素或符号。

3.设计难度大。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自治地方。壮族虽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鲜明,但是,壮族历史上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所以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宗教建筑。其居住的传统干栏式建筑,虽有特色,但与广西乃至东南亚地区诸民族的干栏式建筑风格大同小异,缺乏独特或鲜明的建筑文化符号。唯有与壮族同源的侗族修建的风雨桥和鼓楼建筑造型别致,风格独特。因此,在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在大型建筑立面上如何吸收象征地方民族建筑文化符号,使之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存在较大的难度,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因而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过程中,一些规划或建筑设计者虽有其心却不知从何下笔,于是便知难而退。

(五)缺乏统一有效的建设机制

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有效的运作实施机制。但是,目前南宁市尚未有一份关于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方面的指导性、纲领性或规定性文件,对城市规划和建筑风貌的设计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明确此项工作由哪个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城建部门也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结果造成了领导重视,城建和民族部门有愿望,专家有呼吁,市民有要求,各部门都在努力,但特色不鲜明,效果不明显,专家和市民不满意,外来游客嘉宾印象不深的局面。

四、开展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开展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是南宁市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的需要,我们要总结以往南宁市开展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经验,检查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以便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目标更为明确,措施更为有力,效果更为显著。

(一)政府主导

南宁市人民政府应出台一个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文件,阐明开展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意义,提出今后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明确负责组织实施的部门,并对相关职能部门和建设单位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此项工作纳入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导的轨道。这样,开展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工作才具有权威性保障机制。

(二)部门联动

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族、规划、建设、土地、园林、财政、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协力,密切配合。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人民政府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担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位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以形成合力,保护此项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三)专家参与

由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市民委牵头,组织城市规划、建设、设计、园林、民族、文化、艺术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一个专家顾问咨询小组,由市规划管理局负责专家小组的协调和联系,开展对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进行研究,提出可行性实施方案,并将其实施方案公诸于众,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由专家小组将社会各界的意见进行归纳,吸收和完善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同时召开有关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就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探讨,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由市财政提供相应的经费,以便专家小组开展调研工作及召开学术研讨会。

(四)转变观念

有了组织保障机制,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从领导到规划建筑设计部门,都需要提高对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摒弃忽视民族文化或对地方民族文化的种种偏见,增强对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凸显城市个性特色,走地方民族特色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特别是规划和建筑工程设计人员,要以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为己任,并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加大对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重要意义及其作用的宣传,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此项工作,推动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五)统一规划

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是一项市政建设管理工程,需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部门分工与协作的工作机制进行。因此,在开展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过程中,应当由规划部门进行统一规划,提出方案和要求,实行向社会招标的方式进行运作,分期、分类、分点有步骤扎实推进,重点突破,讲究实效,点、线、面结合。对于重要大型建筑和主要干道建设,规划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严格审查和把关,将建筑设计方案的形式和内涵注入地方民族文化元素,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六)培训人才

为了保障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工作全面、有效的持续开展,领导是关键,而具体落实实施则需要依靠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技术人员。因此,需要举行培训班,对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南宁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进他们对广西民族历史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建筑成就风貌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明确方向,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发挥他们在创建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力军作用,使之形成创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构想

根据南宁城市建设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区域性国际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枢纽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目标是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建设成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文明、设施完善、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光的现代园林城市。因此,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应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亚热带风光现代园林城市等要素,走地方民族特色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将南宁市建设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荟萃之城、地方民族特色浓郁之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之城。

(一)建设规模宏大、相连成片的骑楼城

在南宁市共和路、中山路、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人民西路、济南路、华西路原有骑楼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恢复和重建,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骑楼城,形成规模效应,使之成为南宁城市特色风貌的突出特点或亮点。实际上,早在2007年,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就制定了规划方案,进行了工程招标,基本方案已通过评审确定。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骑楼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和体现南宁市的传统骑楼风格,原来的每一条街至每一组骑楼建筑,从檐柱到女儿墙,从窗式到装饰,都有自己的特点风格,避免千楼一面。

(二)改造朝阳路一条街

在南宁火车站前的朝阳路路口处,修建一座特点鲜明、风格独特的壮族式大拱形门楼。在朝阳路两边的人行道上修建具有壮、侗、瑶、苗、毛南、京及广西汉式建筑风格的骑楼及其装饰的花纹图案,使之成为广西各民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荟萃之地,使外地人一走出火车站,就可领略到广西各民族建筑文化的风采与韵味。这一工程具有不需拆迁、投资小、工期短、易实施、效果好和实用性强的特点。

(三)重塑五象、昆仑大道

在新建的五象、昆仑大道两边,形成若干节点,包括大道入口、公共汽车站候车亭、大型建筑、花带花圃、雕塑、灯柱、回廊等建筑小品等,其立面造型和装饰图案,吸收和注入地方民族文化元素,形成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形态和内涵,营造出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围。具体方案由专家小组和规划部门共同拟定。

(四)建设一个民族特色商住小区

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许多房地产公司有此热情和愿望),由规划部门和专家小组提出具体的规划方案和建筑式样,开发建设一个具有显著地方民族特色的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的小区,即每一个民族为一建筑组群,即按各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及环境绿化进行营造,建筑形式和风格为其民族特色,同时兼顾其现代居住功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居住生活的需要。在其小区内,建设小型广场,配以各种特色建筑小品的购物街区,物业管理员工统一穿着各民族服装,荟萃各民族土特产和风味小吃,使之集居住、休闲、游览、购物、特色饮食为一体,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示范性小区。

(五)建设一座民族文化主题公园

在青秀山原有景观和布局的基础上,增加广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或标志性符号,荟萃各类民居、风雨桥、鼓楼、戏台、哈亭、民族标志立柱、民间神话传说浮雕等建筑以及独具特色的各民族风情雕塑,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使游客浏览公园秀美的亚热带风光的同时,了解和感受广西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六)建设一座歌圩文化公园

广西各民族都有爱唱山歌的传统,素有“歌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然而,平时在南宁难以听到山歌之声;爱唱山歌之友,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会歌场所。南宁市每年都举办国际民歌节,但节日一过,人去歌停。因此,建议在南宁市人民公园内建立一座小型的歌圩公园,公园入口处修建造型独特、标志鲜明的大门,园内修建风格独特的歌馆、歌亭、赛歌台、戏台等小型建筑,塑造一尊歌仙刘三姐塑像,使之成为民歌爱好者和各路歌友唱歌、会歌、赛歌的场所,使外地游人能观赏到广西各民族精彩纷呈、各具风采的歌圩文化。

(七)加强城市雕塑的塑造

根据壮族和其他民族的民间神话、故事传说、图腾崇拜或英雄人物(包括民族始祖神)的内容,提炼和创作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艺术美感的形象性雕塑作品,立于广场或干道中心,达到美化和强化其民族特色以及烘托其文化氛围的效果。

(八)打造大型标志性建筑

在原有的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及政府机关、大商场等重要的“窗口”性大型建筑体上,有选择性地“穿衣戴帽”,注入民族文化元素或符号;新建的大型建筑,其建筑结构造型和装饰图案,应体现出广西的地方民族特色,展示自治区首府新风貌,为广西其他城镇的建设走地方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九)修建一座大型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的标志性传统建筑。在南宁大桥和邕宁大桥之间的拟建跨江大桥,修建成双层风雨桥,桥墩和桥身为钢筋水泥,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固性与荷载力,保证其交通实用的需要。但桥两边的栏杆、桥廊和桥亭,按照侗族风雨桥的造型,使用钢筋水泥筑成木色形态。桥的下层为汽车通道,上层既为行人通道,又可为市民或游人提供观赏邕江景色或夜景的好去处,展示广西民族建筑风采,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一座风雨桥,为南宁邕江上的系列桥梁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营造出鲜明的民族建筑特色。

(十)增加城市广场和民族大道特色建筑小品

城市广场是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广场的数量与合理布局,也是一座宜居城市文明、成熟的体现;而民族大道是南宁市的重要干道,无论是长度、宽度还是人流和车流量,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在市内各类广场和民族大道两边,增加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小品、装饰图案和文化符号,营造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围,使市民和外地游客感受到自治区首府的特色文化氛围,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和独特魅力。

(十一)打造若干新农村特色风貌示范点

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南宁市郊区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村,都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南宁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向乡村延伸,特别是通道干道附近条件成熟的新农村点或新建的乡镇、村公所大楼,将特色风貌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起来,统一规划,提出方案,提出设计要求,审批时把好关,以点带面,分步推进,使城乡的特色风貌相互呼应。目前南宁市民委和兴宁区政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三塘镇留肖坡村开展壮族示范村试点工作,完成了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和壮族风格装饰的设计和评审工作。目前该村委办公楼装饰工程已完工,农民新居正在加紧施工。南宁市将以此为示范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其他新农村建设点推行。

(十二)建设一座民族风情城

在新建设的五象新区建设一座集土特产品展示、特色饮食、工艺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民族歌舞展示、庙会、购物、食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民族风情城。广西12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一条街,构成建筑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广西民族风情城,使之成为首府南宁市一个新的亮点。

[1]刘曙华.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对策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吴正光.贵州古建筑发展脉络及地方与民族特色[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3.

责任编辑:戴学明

责任校对:罗恩东

book=17,ebook=11

C912.81

A

100 9-424 5(2010)03-0017-07

作者:覃彩銮,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邮编:530022

猜你喜欢
风貌南宁市南宁
数读南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Sam’s Family
眷恋南宁
包裹的一切
关 公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