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英芬 司徒志谋
选育单位: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
特征特性:播种至初收45~50 d(天)。植株健壮,株型美观,叶片椭圆形,浅绿色,叶柄短,叶微皱。生长整齐,商品性好,纤维少,品质优。比对照品种中花芥蓝表现早熟、增产,耐热性较强,适应性广。
产量表现:2003、2004年连续 2 a(年)秋季安排在增城新塘镇和从化市从玉菜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绿宝芥蓝产量比对照中花芥蓝分别增产37.1%和23.0%。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在平原地区为7月下旬~10月上旬,海拔300 m以上山区为5~9月;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株行距20 cm见方,每穴播2~3粒,每667m2用种量150 g左右,幼苗4~5片真叶时移植;当幼苗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苗期间苗1~2次;整地时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000 kg、复合肥25 kg作基肥,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每隔7 d(天)左右追1次肥,主薹采收后,继续加强肥水管理,促发侧薹生长,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主薹高度与外叶平齐即为最佳采收标准。适宜广东省夏、秋季种植。
选育单位: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较强,叶片深绿色。中、早熟,从播种至始收秋季44 d(天),春季82 d(天);延续采收期秋季 37 d(天),春季48 d(天);全生育期秋季81 d(天),春季130 d(天)。雌性较强,第1雌花着生节位为第9.4~18.5节,第1个瓜坐瓜节位为第13.8~21.5节。瓜呈棍棒形,瓜色浅绿。瓜较短,长46.4~47.3 cm,横径4.86~4.95 cm。瓜外皮上有较多的花斑,棱沟较浅,棱色绿白。单瓜质量330.3~351.7 g;单株产量1.59~1.73 kg。肉质脆,风味微甜,商品率96.16%~96.51%。感官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1。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5 g·kg-1,粗蛋白 7.4 g·kg-1,VC 215mg·kg-1,粗纤维 7 g·kg-1。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抗霜霉病,中抗枯萎病;田间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均表现为强。
产量表现:2006年秋季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以绿胜2号为对照,平均每667m2总产量2 357.78 kg,比对照增产47.70%,差异极显著;前期产量582.61 kg,比对照增产33.41%,差异极显著。2007年春季复试,平均每667m2总产量1 985.41 kg,比对照增产26.01%,差异极显著;前期产量484.10 kg,比对照增产4.83%。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土质疏松、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非瓜类的田块种植,或实行水旱轮作;珠江三角洲地区春植适播期为1~3月,秋植7~9月;株距0.5 m,行距4 m,每667 m2用种量70 g左右;施足基肥,整地时每667 m2施农家有机肥1 500 kg、饼肥100 kg、复合肥50 kg。开花前期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春植注意防治霜霉病;开花后15~20 d(天)即可采收。适宜广东省各地春、秋季栽培。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和分枝强,叶片绿色。较早熟,播种至初收秋季52 d(天),春季80 d(天),延续采收期 28~32 d(天),全生育期84~108 d(天)。第 1雌花节位为第15.6~17.1节,第1个瓜坐瓜节位为第16.0~18.6节。瓜长圆锥形,皮绿色,条瘤状,瓜较大。瓜长24.8~25.5 cm,横径5.53~5.56 cm,肉厚1.03~1.05 cm,单瓜质量302.4~332.5 g,商品率92.71%~92.91%。感官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78~79。理化品质测定结果:粗蛋白含量为 8.7 g·kg-1,VC 554 mg·kg-1,可溶性固形物 23 g·kg-1,粗纤维 12 g·kg-1。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抗白粉病,高感枯萎病。耐热、耐寒和耐涝性强,耐旱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6年春季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 m2总产量1 446.78 kg,比对照碧绿2号增产16.75%,差异极显著;前期产量556.00 kg,增产25.37%,差异极显著。2006年秋季复试,平均每667 m2总产量1 688.56 kg,比对照早优苦瓜增产10.71%,差异极显著;前期产量632.60 kg,减产6.61%。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春植1~3月,秋植7月下旬~8月上旬,早春采用薄膜覆盖防寒育苗移栽,秋季大田直播;选择前茬为非瓜类作物的田块种植或实行水旱轮作;每畦种2行,株距0.5 m,行距2 m,每667m2用种量400 g左右;定植前每667 m2施农家有机肥1 500 kg、饼肥100 kg、复合肥50 kg作基肥;摘除主蔓1m以下侧蔓;注意防治枯萎病和白粉病;开花15~18 d(天)后即可采收。适宜广东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力中等,叶片深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植85 d(天),秋植50 d(天),持续采收期 38~43 d(天),全生育期春植 128 d(天),秋植88 d(天)。第1雌花平均着生节位为第6.8~9.2节;第1个瓜平均坐瓜节位为第8.8~10.9节。瓜呈长圆筒形,皮绿色,无棱沟,花斑点较小。瓜长23.9~27.0 cm,横径6.48~6.77 cm,肉厚1.40~1.54 cm。单瓜质量632.1~633.3 g,单株产量1.39~1.84 kg。肉质致密,品质较好,感官品质良,品质评分80。商品率93.42%~95.41%。鲜果粗蛋白含量6.0 g·kg-1,还原糖 18.0 g·kg-1,VC 690mg·kg-1,可溶性固形物 30.0 g·kg-1。感疫病,高抗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
产量表现:2007年春季初试,平均每667 m2总产量和前期产量分别为3 190.92 kg和1 238.86 kg,比对照冠华3号增产6.84%和27.94%,差异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2007年秋季复试,平均每667 m2总产量和前期产量分别为2 639.5 kg和1 285.5 kg,比对照冠星2号增产25.16%和39.81%,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广州地区春植2月初播种育苗,3月初定植大田,小拱棚或地膜覆盖栽培可适当提前在1月播种;夏、秋种植4~8月播种;每667 m2施土杂肥2 000 kg以上、畜禽毛肥50 kg,适时追肥,开花结果期结合中耕重施肥;每667 m2种植2 400株;开花期若遇阴雨天气,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当果实表皮白色星点逐步显露时应及时采收;丰冠节瓜不抗疫病,定植后至始收期要注意喷药防治,同时要及时防治蓟马、蚜虫。适宜广东省节瓜产区春、秋季种植。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强,株高55.6~68.8 cm,开展度65 cm。中晚熟种,播种至始收秋季79 d(天),春季 109 d(天),全生育期秋季 148 d(天),春季 151 d(天)。始花节位为第9.9~11.9节,青果绿色,熟果大红色,果实长羊角形,无棱沟,味较辣,果长14.0~14.4 cm,果宽1.75~1.85 cm,肉厚0.26~0.30 cm。小果型,单果质量17.9~20.9 g;单株产量0.48~0.59 kg,商品率96.40%~98.87%。感官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1;理化品质测定结果:VC含量1 034.32 mg·kg-1,还原糖 21.4 g·kg-1,粗蛋白 7.8 g·kg-1。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感青枯病,感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
产量表现:2005年秋季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 m2总产量1 668.22 kg,与对照粤椒3号相当;前期每667 m2产量634.49 kg,比对照增产4.82%。2007年春季复试,平均每667m2总产量1 027.19 kg,比对照辣优8号增产26.13%,差异极显著;前期每667m2产量352.94 kg,比对照减产20.69%。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为冬植11月~翌年1月,春植2~4月,夏秋植7~10月;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复合肥60 kg;每畦种2行或3行,株距35 cm,行距50 cm,每 667m2用种量 30~40 g;开花结果初期开沟培土追肥,每667 m2施复合肥25 kg、花生麸30 kg、钾肥20 kg;综合防治疫病、青枯病和病毒病,以栽培防病为主,严格选地,实行水旱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株;谢花后25 d(天)可采收青果。适宜广东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4.9~61.5 cm。从播种至始收,秋植76 d(天),春植104 d(天),持续采收期40~84 d(天),全生育期144~160 d(天)。始花节位为第10.7~11.7节。青果绿色,熟果大红色。果实羊角形,果面光滑,有光泽,无棱沟,果实向下着生、细尖。果长18.0~18.2 cm,横径2.53~2.64 cm,肉厚0.31~0.32 cm。大果型,单果质量36.4~39.4 g,单株产量0.29~0.55 kg,商品率高。感官品质优,鲜果VC含量1 139.0mg·kg-1,还原糖29.5 g·kg-1,粗蛋白7.8 g·kg-1。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感青枯病,中抗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
产量表现:2007年春季初试,平均每667m2总产量898.4 kg,比对照辣优8号增产10.3%,差异显著;每667 m2前期产量556.7 kg,比对照增产25.1%,差异极显著。2007年秋季复试,平均每667 m2总产量、前期产量分别为2 258.2 kg和660.9 kg,比对照福康3号分别增产11.7%和19.8%,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春植11月~翌年1月播种,采用薄膜覆盖防寒育苗55~60 d(天),秋植7~10月播种;苗期25~30 d(天),实行轮作。选择前茬为非茄科类作物的田块,定植前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500~2 000 kg、复合肥 50~60 kg,在畦中间开沟施入。起高畦,畦连沟宽1.1~1.2m;每畦种2行,株距30 cm,行距40 cm,每667 m2种植4 000株左右;开花结果初期,应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培土追肥,每667 m2施复合肥25 kg、尿素10 kg;收获盛期每3~5 d(天)采收1次,每采收2次追肥1次,每次每667 m2追施钾肥7 kg、尿素6 kg;在开花前及时摘除始花以下的全部腋芽;注意防治青枯病、疫病、病毒病、螨类、蚜虫和烟青虫等病虫害。适宜广东省绿皮尖椒产区春、秋季种植。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一代杂种。从播种至始收春植101 d(天),秋植86 d(天);延续采收期春植50 d(天)、秋植70 d(天),全生育期春植 151 d(天),秋植 156 d(天)。门茄坐果率85.29%~86.76%。果长棒形,头尾匀称,尾部圆,果身微弯曲;果皮紫红色,果面平滑、着色均匀、有光泽,萼片呈紫绿色;果肉白色,肉质紧密度中等。果长28.2~29.0 cm;果粗5.08~5.21 cm,单果质量268.1~268.8 g;商品率90.89%~95.94%。品质优,鲜果粗蛋白含量 7.6 g·kg-1,还原糖 25.4 g·kg-1,VC 58.0 mg·kg-1,可溶性固形物 42.0 g·kg-1。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涝性强,耐旱性中等。
产量表现:2007年秋季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总产量2 913.9 kg,比对照新丰紫红茄增产25.2%,差异极显著;平均每667 m2前期产量744.6 kg,比对照增产10.7%,差异显著。2008年春季复试,平均每667 m2总产量2 021.6 kg,比对照紫荣2号减产7.6%;平均每667 m2前期产量666.7 kg,比对照减产20.6%。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的砂壤土种植。种植密度因地制宜,收获期长的地方如连州、阳春和粤西地区,应适当疏植,每667m2植600~800株为宜;收获期较短的地方如广州市郊区,可以适当密植,每667 m2植1 000~1 200株;适当整枝,及时清除田间老枝、病枝、残枝和病果,对营养生长过旺植株适当剪掉部分新枝叶。整枝后适当喷洒硼含量高的叶面肥,促进开花,提高坐果率。适宜广东省茄子产区秋季种植。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特征特性:一代杂种。从播种至始收,春植107 d(天),秋植 85 d(天);持续采收期44~70 d(天),全生育期151~155 d(天)。门茄坐果率84.53%。果长棒形,头尾匀称,尾部圆,果身顺直。果皮紫红至深紫红色,果面平滑、着色均匀、有光泽,萼片呈绿色。果肉白色,肉质紧密度中等。果长25.5~27.7 cm,果粗5.22 cm。单果质量223.5~260.2 g。商品率 93.0%~95.2%。品质优,鲜果粗蛋白含量 7.9~12.1 g·kg-1,还原糖 29.3~33.0 g·kg-1,VC 44.0~182.0 mg·kg-1,可溶性固形物43.0~48.0 g·kg-1。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耐寒性中等。
产量表现:2006年春季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总产量和前期产量分别为1 411.4 kg和697.4 kg,比对照紫荣2号分别增产17.3%和27.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秋季复试,平均每667 m2总产量、前期产量分别为2 665.2 kg和778.0 kg,比对照新丰紫红茄分别增产14.5%和15.7%,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春植播种期为11月~翌年1月,秋植播种期为6月下旬~8月;选择前作不是茄科作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种植,起高畦,坜宽1.5m,种2行,每667 m2种植600~800株;初花期进行追肥培土,采收期商品果每收2~3次追肥1次,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进入盛果期后,应保持土壤湿润适中,切忌忽干忽涝。初花期及时整枝,阴雨天气清除田间病叶和老叶,剪去部分空枝、弱枝;注意防治蓟马。适宜广东省茄子产区春、秋季种植。
选育单位:惠州市惠城区菜篮子工程科学技术研究所、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菜篮子工程办公室
特征特性:常规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植98 d(天),秋植85 d(天);持续采收期春植53 d(天),秋植69 d(天),全生育期春植 151~156 d(天);门茄坐果率80.80%~89.70%。果长棒形,头尾匀称,尾部圆,果身微弯曲;果皮紫红色,果面平滑、着色均匀、有光泽,萼片呈紫绿色;果肉白色,肉质紧密。果长23.4~25.4 cm,果粗4.99~5.48 cm。单果质量209.0~252.7 g。商品率89.38%~90.76%。品质优,鲜果粗蛋白含量 7.9 g·kg-1,还原糖 29.3 g·kg-1,VC 44.0mg·kg-1,可溶性固形物43.0 g·kg-1。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抗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和耐涝性强,耐寒性和耐旱性中等。
产量表现:2007年秋季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总产量和前期产量分别为1 945.19 kg和530.83 kg,比对照新丰紫红茄分别减产16.44%和21.09%。2008年春季复试,平均每667m2总产量2 289.32 kg,比对照紫荣2号增产4.62%;前期平均每667 m2产量921.89 kg,比对照增产9.73%,差异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深翻晒白,起高畦种植,定植前每667 m2施腐熟农家有机肥1 000~1 500 kg、三元复合肥10~15 kg作基肥。春植1月中下旬播种,每667 m2植2 000株左右。定植后浇足定根水,并覆盖稻草。定植成活后约7 d(天)开始追肥,每667m2施复合肥 20~25 kg,隔 7~10 d(天)追1次肥;选留门茄上部第1个侧枝,摘除其余侧芽,及时清除老病叶。当果实皮色亮丽富有光泽时及时采收;注意防治软腐病、蚜虫、蓟马、白粉虱、斜纹夜蛾和螨类。适宜广东省茄子产区春季种植。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特征特性: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8.3~66.5 cm。从播种至始收,秋植76 d(天),春植103 d(天);持续采收期48~84 d(天),全生育期151~160 d(天)。始花节位为第9.0~9.9节。青果绿色,熟果大红色。果实长羊角形,果面光滑,有光泽,无棱沟,果实向下着生,果顶部细尖。果长17.8 cm,果宽2.82 cm,肉厚0.32 cm。大果型,单果质量36.9~38.6 g,单株产量0.41~0.58 kg,商品率96.6%~98.7%。感官品质优,品质分 87,鲜果 VC 含量 1 140 mg·kg-1,还原糖32.1 g·kg-1,粗蛋白 8.4 g·kg-1。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青枯病,抗疫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
产量表现:2007年春季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平均每667 m2总产量、前期产量分别为1 086.7 kg和537.1 kg,比对照辣优8号分别增产33.4%和20.7%,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秋季复试,平均每667 m2总产量2 261.0 kg,比对照福康3号增产11.9%,差异极显著;前期平均产量596.2 kg,比对照增产8.1%。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良好的田块种植;适播期7月~翌年2月,采取先育苗后移栽,冬季和早春采用薄膜覆盖防寒育苗,培育适龄壮苗,每667 m2用种量40 g;株距35 cm,行距40 cm,每667m2种3 000~4 000株;重施基肥,以施腐熟有机肥为主,提早追肥,采收期每次采收均要追肥,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防治蚜虫、青枯病、疫病和病毒病。适宜广东省辣椒产区春、秋季种植。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萌芽性好,苗期长势较旺,中蔓分枝较多。顶叶绿色,叶尖心形带齿,叶脉、茎皆为紫色,茎尖无茸毛。薯形纺锤,薯皮白色,薯肉白色。烫后的幼嫩茎尖呈绿色,略带香味和苦涩味,微甜,有滑腻感。食味鉴定综合评分4.4分,品质优。室内薯瘟病抗性鉴定为中抗。田间表现中抗薯瘟病,抗蔓割病、根腐病、黑斑病,高抗茎线虫病。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广东省区域试验,上部茎叶平均每667m2产量1 702.1 kg,比对照福薯7-6增产7.87%,差异显著。2007年复试,上部茎叶平均每667m2产量2 071.2 kg,增产9.84%,差异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选用无虫口的薯块作种薯,假植繁苗后选用嫩壮苗种植;定植前每667 m2施磷肥20~30 kg、土杂肥1 000 kg作基肥;畦宽100~130 cm,株距20 cm,行距30 cm,每667m2植10 000株左右;薯苗成活后摘心促分枝,采收时上部茎叶长一般在15 cm以内,上部茎叶达到适收长度的均可采收,采摘时每条分枝应留有2~3个节;定植后15~20 d(天),每667m2穴施尿素5~10 kg促壮苗,连续采收2次后每667m2穴施尿素15~20 kg、复合肥20~30 kg。适宜广东省灌溉条件较好的甘薯产区春、夏、秋季种植。
注: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广东省珠海市拱北粤海路发展大厦,519015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510640
惠州市惠城区菜篮子工程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省惠州市惠城
区小金口九龙,516023
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菜篮子工程办公室,惠州惠城区江北三
新茶亭岭,516023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东路151号,510308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5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