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继荣,孙君红,孙杏梅
静脉输液是临床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过程中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给药途径[1],但临床工作中常出现静脉穿刺确定在血管内而滴入不畅的现象,选择 2008年 7—12月在我科静脉输液滴入不畅的 400例输液患者,分别采取按摩血管和抬高、左右移动针柄等改变针尖位置,或翻转针柄向左改变针尖斜面方向向下调整静脉输液不畅,现将两种方法的效果对比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8年 7—9月在我科静脉输液穿刺困难、静脉穿刺确定针尖在血管内,但打开输液器开关墨菲氏滴管显示不滴或滴入不畅的 200例输液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78例,女 122例;老年人 33例,中青年 35例,3~14岁小儿132例。选择 2008年 10—12月在我科静脉输液穿刺困难,静脉穿刺见回血后进针稍许,打开输液器开关墨菲氏滴管显示不滴或滴入不畅的 200例输液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 75例,女125例;老年人 30例,中青年 40例,3~14岁小儿 13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间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按摩、热敷周围静脉血管和抬高、左右移动针柄等改变针尖位置,用棉签垫高固定进行调整。实验组直接采用翻转针柄向左,改变针尖斜面方向向下进行调整。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χ2检验。
按摩血管和抬高、左右移动针柄等改变针尖位置的畅通率为 77.5%(180/200),翻转针柄改变针尖斜面方向的畅通率为 90.0%(155/200),两种方法畅通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P<0.05)。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输入静脉内,影响静脉输液溶液不滴的因素主要有针头滑出血管外、针头堵塞、压力过低、周围静脉痉挛、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排除针头滑出血管外、针头堵塞、压力过低的因素,临床工作中多见的滴注不畅主要为周围静脉痉挛、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造成。周围静脉痉挛主要由环境过冷,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过长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2],疼痛和精神紧张引起交感神经 (即缩血管神经)的兴奋等因素引起。给予按摩血管、给周围静脉加温,抬高、左右移动针柄等改变针尖位置调整滴入不畅是教科书首推的方法,但按摩血管、给周围静脉加温等物理方法不能很快解除静脉痉挛,并且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反复滴入不畅。周围静脉细、管腔小时,抬高、左右移动针柄,改变针尖位置进行畅通调整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可能出现固定不牢靠、针尖刺破血管壁的 “跑针”现象。本研究显示翻转针柄向左改变针尖斜面方向向下的畅通率较前一种方法的畅通率提高12.5%,并且固定牢靠,简单、快速,不容易出现 “跑针”现象。
静脉输液是一种有创性操作,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输液的安全性成为患者最担心的问题[3]。护理人员首先应态度和蔼,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精选合适的穿刺针头减少疼痛,给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担心恐惧,给患者安全感。同时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夏季调节室温 18~20℃,保持室内湿度为50%~60%,冬季调节室温 20~23℃,为循环不好的患者备好热水袋暖手,减少患者周围静脉痉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滴入不畅的发生是保证输液通畅的根本。少数患者由于生理原因周围静脉静脉瓣较多,静脉穿刺若针尖前刚好是静脉瓣,静脉瓣的开启直接影响输液的滴注速度,穿刺时应避开静脉瓣,减小滴入不畅发生的机会。
1 李宝军,关小宏,张红,等.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技巧 [M].现代护理,2006,12(6):509-510.
2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8.
3 孙丽娜.30例静脉输液患者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49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