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欣 于丽军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不同形式的有进行性恶化的心绞痛症状群,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状态,如治疗不及时患者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1]。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吉林省珲春市医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34~75岁之间,平均48.5岁。男性29例,女性27例。病程4~21年。根据中医分型将不稳定型心律失常分为:气滞血瘀型22例,气阴两虚型16例,痰浊瘀阻型18例。根据心绞痛分型将不稳定型心律失常分为:劳力型11例,自发型23例,混合型15例,混合型7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叶任高主编的《内科学》[2]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即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①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时限延长,程度加重,诱发因素变化,硝酸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②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由较轻的负荷即可诱发;③休息状态下发作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有ST段抬高。
1.2 治疗分组 将56例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常规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分型均没有差异,表明两组具有基线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绞痛治疗。即服用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I)、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钙拮抗剂常规治疗,2周为一疗程;②治疗组,在结合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配方口服。中药配方由三七6 g,黄连10 g,半夏10 g,丹参10 g,全瓜蒌10 g,莱菔子8 g,赤芍 10 g,莲子心 8 g组成,加水煲药取汁,每付药煲两次,分早晚空腹温服。2周为一疗程。
1.4 效果评价 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或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Ⅱ级,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Ⅱ级,症状明显改善,发作次数及口服消心痛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回升0.5~1.0 mV或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无效:心绞痛的症状没有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不足50%,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心绞痛症状分级加重或出现急性心肌梗死,ST段下降0.5~1.0 mV或倒置T波加深超过50%。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2周内心绞痛发作次数。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从两组治疗效果看,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无加重,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8例,加重2例,总有效率为64.3%,两组比较χ2=4.91,P=0.027<0.05,认为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看,治疗组平均发作(8.29±1.87)次,对照组平均发作(10.12±2.22)次,两组比较t=3.37,P=0.002<0.05,认为治疗组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高,病情容易呈现进行性恶化趋势,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猝死。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粥样斑块破裂,诱发冠状动脉的不完全阻塞性血栓形成。西医治疗常以抗血小板凝集、降低心肌耗氧量、解除冠脉痉挛为主要措施,对缓解症状有重要的作用。从中医方面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机为瘀血、痰浊痹阻为标,气虚、阳虚为本。故活血化瘀、益气温阳是中医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兼顾西医起效快的特点和中药固本除根的优势,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更优。我院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中药有三七、黄连、半夏、丹参、全瓜蒌、莱菔子、赤芍、莲子心等,具有活血化瘀、益气温阳的作用,对于缓解和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
[1]黄锦坤,莫晓云,伍玉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4例疗效观察.福建医药杂志,2008,30(6):177-178.
[2]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