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萍 冯冼 李曼迪 宋慧丽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它是脊髓损伤(SIC)患者常见的合并症,而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SIC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SIC的膀胱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对67例SIC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有效地促进了膀胱功能的恢复。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男49例,女18例,年龄17~79岁,平均33.5岁。CT或MRI确诊脊髓损伤19例,胸髓损伤26例,腰髓损伤2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障碍。
1.2 方法
1.2.1 间歇导尿 患者在全身情况稳定后,无尿路感染或尿路感染基本控制时,行间歇性导尿,实施前为患者制订饮水导尿计划[1],每天饮水量控制在2000 ml以内,时间与三餐同时,每次饮水400 ml,每4~6 h导尿一次,注意观察尿量及颜色的变化,自动排尿大于每2 h一次或排尿后残余尿量<100 ml以下,膀胱容量在250 ml以上,且始终无感染可终止导尿[2]。在开始阶段,每周查一次尿常规、细菌培养、细菌计数,以后每2~4周一次。发现尿液异常及时留取标本送检并报告医生。本组有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经膀胱冲洗或细菌培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应用后,3~5 d后症状消失。
1.2.2 手法训练 导尿前30 min对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即用手指在患者耻骨联合上方进行有节奏的轻拍,连拍7~8次,停顿3 s,反复进行2~3 min,还可刺激大腿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阴毛/阴蒂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扳机排尿)。此外,热敷下腹部、温水浴、听流水声等作为辅助措施,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1.2.3 局部中频脉冲电治疗 本组患者使用CM2000 DI中频脉冲电治疗仪,电极板分别置于关元穴与肾俞穴,采用15号方,输入频率30~50 Hz(根据个体耐受程度不同调节大小)逐渐增加电流量,以患者有明显震颤感,轻度的紧缩感为宜,每天进行1次、每次20 min,10 d为一个疗程,连续三个疗程。
1.2.4 针刺疗法 对于脊柱损伤的患者的尿失禁,针刺次髎、会阳,待下针得气后,接HJ6805-1经穴治疗仪,正极接次穴,负极接会阳,用疏波,电流量由小到大(至患者能耐受为止)针感传至外阴部位最佳,1次/d,每周6次。连续治疗1个月。
康复训练3个月后,61例患者经康复训练后能自行排尿,残余尿量60~100 ml,6例患者未能自行排尿,仍需实施间歇性导尿。有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经膀胱冲洗或细菌培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应用后,3~5 d后症状消失。无一例患者发生泌尿系结石,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
1974年Guttmann提出无菌间歇导尿术(IC)用于SIC患者,成为SIC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训练的首选的方法,它可使膀胱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功能恢复,还可减少因长期留置尿管而引发的尿道、会阴、膀胱等并发症和所致的心理负担[3],同时也减少了残余量,达到了平衡性膀胱的指标,使患者早日恢复膀胱功能。手法训练及找到激发点/敏感点是非常重要的。应注意该手法禁用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肾盂肾炎患者,泌尿系感染、结石、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应慎用[4]。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是通过电极板用于躯体的特定穴位,起到疏通经络,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收缩;提高平滑肌张力;作用于神经节与神经节段,可产生反射作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治疗前做好解释,了解患者有无携带心脏起搏器、腰骶部有无金属植入物,妇女有无带节育环等,若有则不宜进行此治疗。针刺次髎、会阳,不仅刺激了下位排尿中枢,同时也将神经冲动传向上位排尿中枢,引起效应器官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改变。总之,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局部中频脉冲电治疗、针刺疗法等方法,降低了SIC患者的病死率,延长了存活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此方法效果将得到实践的不断验证。
[1]南登昆.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2.
[2]朱兆凤.脊髓损伤病人的间歇导尿.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73-374.
[3]刘化,侍巍,田瑛,等.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治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719-3720.
[4]蔡丽丹,汪军红,杨曼,等.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