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伟
肺炎是老年人较常见的内科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待发现时病情常较严重,大多数需住院治疗,且病死率高,加之基础疾病的掩盖,肺炎易于漏诊,一般肺炎症状如畏寒、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可不明显,而常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且可为早期症状,肺部炎症病变广泛时有低氧血症表现如嗜睡、意识模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约20%患者临床白细胞不增高,听诊肺局部可闻及湿啰音,通常无实变体征。由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患者较多,此时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将不利于疾病康复,甚至可导致气道阻塞,加重病情,发生呼吸衰竭或窒息,危及生命。因此,祛痰治疗在老年人肺炎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拟使用临床较常用的化痰药沐舒坦(盐酸氨溴索),用于老年人肺炎的祛痰治疗,现就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老年肺炎(CAP)患者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60~92岁,平均71.5岁;病程12~57 d,平均16.7 d。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指南(草案)。本组1个肺段肺炎28例,2~3个肺段肺炎17例,1叶肺炎43例,2叶肺炎7例;合并肺炎旁胸腔积液10例,低氧血症51例,营养不良29例,2型糖尿病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8例,恶性肿瘤9例,白血病5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必漱平组和沐舒坦组各31例,两组临床资料均无差异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及病原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吸氧、吸痰、体位引流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沐舒坦针剂每支含盐酸氨 溴索15 mg(由勃林格殷格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30 mg,加入5%葡萄糖液100 ml静脉点滴,2次/d,疗程7~10 d。
1.3 观察项目 每天记录体温、呼吸频率、咳嗽、咳痰、痰量及性质情况,肺部啰音的变化等。
1.4 判断标准
1.4.1 症状判定标准 咳嗽:轻度(+):为间断性咳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为昼夜频繁咳嗽或阵咳,影响工作和睡眠。痰量:少量(+):为昼夜咳痰10~50 ml;中度(++):为昼夜咳痰51~100 ml;大量(+++):为昼夜咳痰100 ml以上。
1.4.2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呼吸道症状显著改善,氧合指数正常,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计数接近正常,X线胸片阴影无扩大或有所吸收。咳嗽<2次即可排除痰液,或痰液由黏稠变为稀薄易咳出,为排痰容易;②有效:体温接近正常,呼吸道症状有改善,氧合指数明显提高,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计数无进一步升高或低于正常,X线胸片阴影无扩大。咳嗽2~5次即可排出痰液,咳痰不太费力,痰液不太黏稠较稀薄,为排痰较容易;③无效:仍继续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合并症,白细胞计数继续升高或者持续低于正常,氧合指数无改善,X线胸片阴影扩大或出现新的病灶。连续咳嗽6~10次方可排出痰液或痰液黏稠无法咳出者,为排痰困难[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3 d后,观察组有效率67.7%,对照组4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8例,有效率80.6%(25/31);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4例,有效率38.7%(12/3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两组祛痰疗效比较:治疗3 d后,观察组31例中,咳痰容易15例,咳痰较容易9例,祛痰有效率77.4%(24/31);对照组31例中,咳痰容易4例,咳痰较容易11例,咳痰有效率48.4%(15/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咳痰容易18例,咳痰较容易10例,有效率90.3%(28/31);对照组咳痰容易3例,咳痰较容易13例,有效率51.6%(16/31)。
老年人肺炎、痰液的增多和引流不畅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和窒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临床在抗病原体的同时,往往用祛痰剂、吸痰、体位引流等处理以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因此,对于老年人患者来说选择一种较为有效的祛痰剂就显得十分重要。沐舒坦针剂作为一种新型的黏液溶解剂,在咳嗽、咳痰及改善患者病情等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沐舒坦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盐酸氨溴索,可调节浆液与黏液的分泌,促进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加强纤毛的摆动,增加黏液运输系统的清除能力,使痰液易于排出。临床研究证明,使用沐舒坦后可保持黏液适当的流动性,恢复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活性,改善气道分泌物的物理状态和支气管黏膜分泌活动,可提高抗生素在支气管和肺部的浓度,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本组资料表明,沐舒坦针剂治疗老年人肺炎疗效确切,特别是痰液黏稠、排痰困难者其祛痰疗效好,使用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1]朱科明,邓水明.沐舒坦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机制.上海医学,2000,23(10):637-639.
[2]方晓惠,钮善福.沐舒坦针剂治疗呼吸系统疗效观察.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0,27(2):152-153.
[3]Winsel K.Antio 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j properties of ambrorol.Pneumologie,1992,9(46):46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