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小兰
产后出血,是指在新生儿分娩后的24 h内,阴道因子宫收缩力下降或丧失,导致产妇产道急剧出血,或持续小量出血量高于500 ml的症状定义为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严重的患者很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产后出血是妇产科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出血量较大,因此对产妇本体的伤害严重,是妇产科的危险病症之一。同时可伴有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腹泻、浮肿、乳汁不通、脱发、畏寒等。
1.1 一般资料 护理对象为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42例。年龄范围25~35岁,平均年龄27.6岁,妊娠期35~42周,平均38.2周,其中初产妇37人,经产妇5人,分娩方式主要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其中发生出血现象的患者6例,发生出血的时间分别为:产时出血患者2例,产后出血4例,累计出血量500 ml至2000 ml。
1.2 出血原因 子宫收缩力下降或丧失2例,胎盘异常4例,软产道损伤 5 例[1]。
1.3 测量方法 用称重法、面积法来测量患者的出血量。称重法:分娩前体重减去分娩后体重,即为失血量,重量与体积的换算约为1.05 g/ml。面积法:根据出血的面积来计算
出血量,面积换算为10 cm×10 cm=10 ml。
1.4 止血方法 不同的出血病状应用不同的止血方式,子宫收缩力下降或丧失的患者使用宫缩剂、米索前列醇舌下含化,对子宫进行局部按摩,宫腔填塞纱布条或结扎子宫动脉等方法止血。对于仍然不能止血的患者,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进行子宫切除手术。胎盘异常的患者,使用凝血酶于患处止血,后用8字缝合法止血。软产道损伤的患者,对伤处急时进行缝合止血。
2.1 术后观察
2.1.1 观察产后出血量 手术后24 h内,对患者子宫或阴道出血量、子宫收缩力进行调查和统计,防止出现再出血等情况。
2.1.2 观察身体特征 术后观察患者各个体征,包括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和身体恢复程度。时刻注意患者脉搏、血压等各项生命特征。
2.1.3 观测并发症 由于产后出血会引发各种并发症,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烧发热,食欲不良,腹痛,腹泻等。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改善,也可能使患者身体更为虚弱,导致病情加重。时刻注意患者患处流血状况,防止血块或血肿形成。观察患者表皮肤颜色,警惕血栓和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 由于产后出血是妇产科中比较严重的疾病,手术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相当巨大的压力,极大的考验了患者的心理承受力,通常患者经历了这些后,往往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心理情绪,如何及时、正确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和生理的辅导,也是提高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一步。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式,因材施疗,对患者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关心和安慰,并且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有利于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乐观的配合医生治疗。同时对患者家属传授必要的护理知识,也能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正面的帮助。
2.3 生活护理 进食方面,提倡产后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的食物,帮助骨髓和体内造血系统,早日摆脱贫血困扰,恢复健康。鼓励产妇母乳喂养胎儿,引发子宫条件反射性收缩,从而减少出血量。产妇在休息时尽量采取平卧姿势,让头部低于腿部,方便下身静脉流通,防止再出血。
①子宫收缩无力:是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之一。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胎儿都可能延长生产时间,多产或多次宫腔手术史,绒毛膜羊膜炎、应用麻醉剂过量以及过度精神紧张、疲劳等;②胎盘因素:主要因胎盘粘连、植入、残留、畸形引发,晚期产后出血主要是胎盘胎膜残留;③软产道损伤:常见急产、宫缩过强,胎儿过大、软产道异常及阴道助产操作不当引起软产道损伤。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的高危疾病,救治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妇的生命安全。当出现产后出血症状后,立刻组织治疗队伍,分工合作,并且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和呼吸通畅。一般采用平卧姿势,供应氧气吸入和保暖,避免不必要的移动,迅速建立静脉循环,补充患者失血,不让失血量超过10%,预防可能出现的休克现象,谨慎注意患者各项身体特征、意识精神状态,如有异常,立刻通知医生进行紧急治疗[2]。
为了避免产后出血的情况发生,及早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产前做好各项身体检查,留意身体可能出现的患病因素,对症下药,提高产妇的身体素质,降低出血的可能性。产时密切观察子宫收缩状况,胎盘是否异常,软产道是否损伤等。产后加强对产妇心理、生理各方面的护理[3],保证充足睡眠和运动,使产妇早日恢复。
[1]李红菊,祁荣华,赵海波,等.产后出血124例病因及防治分析.社区医学杂志,2009,7(4):40-41.
[2]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
[3]陆旭.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36):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