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CT诊断与病理研究(附30例分析)

2010-08-15 00:51宋贵良杨洪巍秦秀甑鹏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6期
关键词:单发环状低密度

宋贵良 杨洪巍 秦秀 甑鹏飞

肝脓肿常见致病因子主要有细菌及阿米巴原虫,以细菌最多见,其他尚有真菌以及寄生虫。感染途径主要有胆道上行感染、门静脉、肝动脉、邻近器官直接扩散以及外伤。本文收集了30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为了提高对肝脓肿的认识度,现结合CT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8~78岁,平均45.3岁。本组24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畏寒、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等,14例有胆系结石和感染,5例有消化道感染,2例为全身性感染后,1例外伤后,尚有其他病因不明。30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20例手术切开排脓,5例经皮穿刺抽脓,5例经临床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后复查CT,病灶缩小至大部分或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消失。

2 结果

30例患者CT平扫均已发现低密度病灶,分布于肝脏各叶。肝右叶18例,其中单发11例,多发7例;肝左叶8例,其中单发5例,多发3例;两叶同时发生4例。形态有花瓣形、椭圆形或圆形及分叶状,直径2.0~10.5 cm,CT值约0~45Hu,灶密度表现不均匀25例,单房或伴有间隔的多房,边缘模糊。2例伴膈下脓肿和右侧胸腔少量积液,1例伴膈下和脾周脓肿。4例脓腔内有气―液平面。增强扫描,腔内无强化11例,斑片状强化19例,病灶内条索及分隔状强化12例,病灶周围腔壁环状强化7例,腔周出现双环或三环(靶征)16例增强扫描5例脓肿邻近平扫未发现小脓肿。尚有2例临床有乏力、肝区疼痛,有乙肝和肝硬化病史,平扫见肝硬化征象,肝内有一不均匀低密度区,增强见病灶不规则强化,与肝癌鉴别困难,其中1例经临床大剂量抗生素治疗2周后复查,病灶明显缩小,最后消散,1例经肝脏穿刺活检证实为脓肿。

3 讨论

肝脓肿CT表现,平扫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中央坏死的低密度块影,大小不一,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多见,单房或伴有间隔的多房,脓肿周边出现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的环状缘,少数脓肿周围尚可见呈中间密度的移形水肿带,使脓肿周围形成“双环状”影、靶环征。肝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病,以肝右叶发生率最高,本组有18例(60%)。所有形态的肝脓肿以及脓肿形成的任何阶段,CT平扫均表现为低于正常肝组织密度的低密度区[1],可均匀或不均匀,部分液化者密度不均匀。脓肿急性的充血期,病灶边界模糊,周围无环状强化,增强扫描呈不规则的斑片状强化,类似肝癌的占位征象。本组2例初次CT检查误诊,因缺乏详细病史,同时也被CT的肝硬化征象所诱惑,且未做动态增强扫描,1例短期内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后CT复查病灶消散及AFP检查阴性帮助诊断,1例活检确诊。因此当初次检查CT不能定性时,尽量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动静脉分流现象,表现为肝脓肿周围肝脏实质内显示“楔形”的暂时性增强,CT上称为一过性肝密度差,并密切结合病史及其他的辅助检查,抗炎后短期复查也能起到协助诊断的重要作用。

脓肿内可见“簇状征”(分叶状、花瓣征),本组30例中有13例(43.3%),有较大的诊断意义。CT表现有明显强化多房或蜂窝状的病灶,多个细小的脓肿可相互聚集在一起,即形成多灶性的坏死区夹杂残存的正常肝组织的坏死液化区,并融合成簇状或花瓣状,这是肝脓肿液化的早期阶段[2]。环征是脓肿的特征表现,是由强化的脓肿壁与周围水肿带共同组成。本组25例(83.3%)周围有明显低密度的水肿环,双环多见(外环水肿带+内环脓肿壁),周围没有水肿的单环少见,仅是脓肿壁;如果脓肿壁的内层由坏死组织构成不出现强化,而外层由纤维肉芽组织构成明显强化,则可见“三环征”,由内向外依次是炎性组织、纤维肉芽组织及水肿环。

肝脓肿的另一特征性表现为脓肿腔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可能为坏死液化较彻底伴产气杆菌感染或化脓性肝内胆管扩张积气所致,本组4例(13.3%)与文献报道接近。CT是诊断肝脓肿最简单和最敏感的方法。形态表现特殊难以鉴别时,增强扫描特别是同层动态CT对早期脓肿的诊断有帮助。

[1] 李小,徐家兴,王洪军,等.CT在肝脓肿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348.

[2]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与MRI.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553-556.

猜你喜欢
单发环状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保护措施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私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
第78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2015)
“S”型断桥式缝合术在环状混合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益气定眩饮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气虚血瘀型眩晕30例
三角网格曲面等残留环状刀轨生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