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航 钟波 韩良波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5% ~30%,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广泛,其方法不同,特点各异。本组病例分析自2007~2010年106例高血压脑出血,分别在立体定向下及软通道锥颅穿刺下行血肿抽吸,总结其疗效及并发症。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脑出血106例,其中男59例,女47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63.5岁;既往均具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术前意识状态:Ⅱ级47例,Ⅲ级54例,Ⅳ级5例。CT[1]检查血肿位于基底节66例,丘脑23例,皮层17例。血肿位于壳核局限型9例,壳核内囊型41例,壳核脑室型16例;丘脑局限型6例,丘脑内囊型8例,丘脑脑室型9例;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约20~80 ml。手术治疗时间3 h~5 d,其中超早期(≤6 h)17例,急性期(7~24 h)21例,早期59例,延期(≥3 d)9例
1.3 手术方法 随机应用立体定向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9例,软通道锥颅法67例。立体定向法采用安科602型立体定向仪,安装头架行CT扫描后,读取立体定向仪坐标值x、y、z,取额部切口,颅骨钻孔后调节坐标值x、y、z,血肿穿刺针穿刺血肿,血肿腔内置引流管备用;软通道锥颅法锥颅点取颞部者53例,额部者14例,先据CT片选择最大血肿CT断层行体表定位,再取额或颞部穿刺点行颅骨锥颅,在CT引导下穿刺血肿,据血肿位置调整穿刺引流管;两种方法术中抽吸血肿量的50% ~70%,术后24 h复查头颅CT,视残余血肿量多少而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2万单位,1~3 d后拔管,术后脱水降颅压、抗感染、降血压等对症处理。
两种方法血肿消除时间3~16 d,基本痊愈19例,显著进步46例,进步29例,无变化8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3例。门诊或家庭随访87例,按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Barthel指数(BI)计分[2]:ADL1(恢复日常生活)26 例,ADL2(日常生活自理)34例,ADL3(生活需要帮助,可扶行)18例,ADL4(有意识,但卧床不起)6例,ADL53例。立体定向法穿刺道出血1例,术后再出血2例,无感染病例;软通道锥颅法穿刺道出血5例,术后再出血4例,感染2例。穿刺道出血因量少(<10 ml)均采用保守疗法,术后再出血病例采用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5例,1例行保守治疗后痊愈。
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和伤残率最高的疾病,约有70%左右的出血发生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时,血肿及周围水肿组织的压迫,超过颅内可缓冲空间,引起颅内压急剧升高,乃至脑干功能受损出现脑疝,危急生命。大多神经外科学者认为,尽早清除脑内血肿,解除压迫,是减少死残率的有效方法。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主要有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各种血肿穿刺引流术[3,4]等,手术的主要目的就是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减少血肿分解物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其次是止血,防止再出血。目前各种血肿穿刺引流术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广泛,如内窥镜手术、立体定向手术、软通道及硬通道血肿抽吸术等。在大多数医院中,立体定向手术、软通道及硬通道血肿抽吸术应用较为广泛,与常规开颅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的特点。我院总结分析106例高血压脑出血穿刺手术,体会到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定位准确的特点,穿刺及抽吸血肿可一次完成,因而发生出血及感染的机会较少;而软通道锥颅法因定位存在较大误差,常需在CT引导下调整引流管位置,随操作机会的增多,其出血及感染机率亦会相应增多,若条件允许可尽量采用立体定向法。
[1]隋邦森.脑血管疾病-CT、MRI、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97-199.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87-390.
[3]杜建新,凌峰,谌燕飞,等.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疗效的对比研究.中国脑血管杂志,2004,1:292-294.
[4]刘萍,李效兰.脑出血继续出血109例临床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