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红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是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对于老年房颤患者预防其缺血性脑卒中,减低房颤病死率显得尤为重要。华法林作为抗凝血药已广泛用于临床,华法林抗凝治疗使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但由于顾虑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房颤患者临床抗凝治疗并不理想,需要严密护理。现将应用华法林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近年来诊断为永久性房颤的住院患者,年龄≥65岁,患者经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房颤。本组入选病例120例,其中男95例,女25例,年龄65~86岁;120例患者中,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82例,既往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病史8例,合并有糖尿病32例,冠心病78例。
1.2 方法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凝血功能检测;华法林用药及监测情况:所有患者入选后服用华法林2.5 mg/d,第5天早晨抽取枸橼酸钠抗凝血2 ml,监测INP,隔天复查。根据INP水平调整华法林用量,INR>2.5,减量1/4或1/2后继续服用,INR<2.5,继续服用原剂量。观察华法林起始剂量、维持剂量、INR达标时间、稳定时间及调整过程中INR最大值及出血发生情况。
华法林起始剂量为2.5 mg,根据INR调整华法林用量,维持剂量为1.25~3.25 mg,INR达到1.6~2.5水平需时间为5~12 d,INR稳定于1.6~2.5水平需10~28 d。在华法林剂量调整过程中INR最高达6.93,患者无出血并发症;随访2~4年,其中4例有并发出血;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无缺血脑卒中及其他部位的血栓。
3.1 心理护理 应用华法林治疗,疗程较长甚至需终身服药,而且需要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有的患者因怕麻烦,不能坚持,造成严重的后果。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护理,耐心解释药物应用的目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中断用药、擅自增减用药量的不良后果,以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3.2 监测凝血酶原 用药前监测1次,用药后3~5 d监测1次,如凝血酶原保持在适宜范围内,则延长至7~10 d1次。出院后10~20 d 1次。如凝血酶原不在适宜范围内,则缩短监测时间,必要时1~2 d监测1次,直至稳定在适宜范围内[1]。
3.3 抽取血标本 抽取血标本时要求做到抽血顺利,抽取时间短,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抽取后立即将血标本注入专用试管,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但不应剧烈振荡,以免溶血。同时应保证血标本的剂量准确,在30~60 min内送检,以免凝血。
3.4 病情观察 用药前详细了解患者有无出血史,检查肝肾功能,检测血小板数和凝血酶原。治疗期间随时观察患者变化,密切关注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便血、静脉注射部位出血等不良反应,观察神志、生命体征等的变化,以防颅内出血,女性应观察月经量的变化。
3.5 减少有创性操作 应用华法林期间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静脉穿刺或注射时应力求一针见血,避免止血带捆扎过紧。静脉穿刺针或导管拔除后,压迫穿刺点5~10 min,预防出血。氧疗时保持鼻腔湿润,勿用手挖鼻,防止鼻出血。
3.5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奎尼丁、甲磺丁脲等与华法林同用,竞争血浆结合蛋白部位,可增高血浓度,增强作用;肝药酶抑制剂如乙胺碘呋酮、氯霉素、甲硝唑、西咪替丁等抑制本品代谢,使血浓度增高,t1/2延长;与广谱抗生素同用,因抑制肠道细菌,使维生素K合成减少,抗凝作用增强;维生素K、利福平、氯噻酮、螺内酯可减弱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因此应尽量避免与上述药物同时应用。如必需应用,则应密切观察凝血酶原与全身情况,以防出血或抗凝血作用减弱,应随时增加或减少华法林的用量[2]。
华法林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其作用机制是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阻断维生素K环氧化物转变为氢醌形式,致使凝血因子的γ-羧化作用产生障碍,导致产生无凝血活性凝血因子的前体,从而抑制血液凝固,产生抗凝血作用。华法林作为抗凝血药已广泛用于临床,本文表明在合理有效INR强度(1.6~2.5)监测下,华法林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但其出血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应严密观察,定期复查凝血酶原,随时调整剂量,精心护理,以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其不良反应[3]。
[1]孙艺红,胡大一.华法林对中国人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258.
[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2.
[3]王庸晋.急救护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