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而棘手的疾病。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6岁的小儿。临床多见的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若在一段时间内反复感染发病即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1]。特别是肺脾两虚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比较多见。一般多采用中药口服治疗,由于病程长,小儿长期口服中药较难,因此仍有大量患儿得不到有效治疗。孙浩老师家学渊源,为仪征“臣”字门第五代传人,业医60余载,通过查阅古代中医典籍,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内病外治法即用补中益气汤浸手泡足治疗小儿肺脾两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使用,取得满意的疗效。
1.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按不同年龄每年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诊断:①年龄:0~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7次,下呼吸道感染3次,反复气管炎支气管炎反复肺炎2次;②3~5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6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反复气管炎支气管炎反复肺炎2次;③6~14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5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反复气管炎支气管炎反复肺炎2次。注:①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 d以上;②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③确定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④反复肺炎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须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2)按半年内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诊断:半年内呼吸道感染≥6次,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其中肺炎≥1次)[2]。
1.2 中医诊断标准 (1)主症:①反复感冒;②恶寒,不耐寒凉;③平时汗多;④面色萎黄;⑤咳嗽;⑥厌食。(2)次症:①腹泻;②肌瘦或虚胖;③腹胀;⑤脉细弱。(3)诊断:凡具备主症4项(第①项必备)次症2项即可。
黄芪 20 g,白术 20 g,升麻 20 g,柴胡 20 g,陈皮 20 g,甘草 15 g,潞党参 20 g,当归 20 g,1 剂/d,每剂煎 500 ~600 ml,倒入盆内,俟水温适中后,将患儿双手放入盆内浸泡,约10~15 min,浸后把双手揩干,再把药汁加热后如法浸泡双足,4 h后原药再煎一次,如上法再浸双手双足,连浸60 d。经治疗后患儿在半年内所患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减少,临床症状获得改善。
中医内病外治法源远流长,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医学典籍《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祖国医学自古以来,很重视内病外治的应用,如清代吴师机著《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中医认为人体十二经脉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早在《灵枢·经别》中就有记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3]。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4]其中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最后连舌本,散舌下。所以药液浸泡手足,可作用肺(手太阴)、脾(足太阴)二经以补其虚。从整体观点看,通过浸泡手足,也可通行十二经络,对人身营卫气血均有调和作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杲的《脾胃论》,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方中黄芪为主,大补肺气,潞党参、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陈皮理气,当归补血。清·汪昂所著《汤头歌诀》谓本方可治阳虚外感。
患儿徐某,男,5岁,反复呼吸道感染两年余。每年上呼吸道感染有6~7次,下呼吸道感染有2~3次,其中气管支气管炎1次,肺炎2次,符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该患儿平素体虚,体偏瘦,面色萎黄,反复感冒,不耐寒凉,汗多,易咳嗽,纳食较差,舌淡,脉细弱。证属肺脾两虚,治拟升阳健脾,补益肺气。治疗予上方连续浸手泡足60 d,患儿面色渐转红润,汗渐少,纳食增多。半年后随访,仅感冒两次,且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1.
[2]王力宁,汪受传,韩新民,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指标的Delphi法评价与结果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42-47.
[3]《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清)吴师机著 赵辉贤注释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7月1版1印.
[4]灵枢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第一版: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