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静
据报道,约40%的成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其中2/3经历营养状况的恶化[1]。许多危重病由于其高代谢和营养不良能使患者的营养状况恶化。为解决这一难题,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其中包括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问世以来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长期应用肠外营养会使肠道微生态发生紊乱,肠黏膜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肠黏膜发生萎缩,不利于肠黏膜屏障保护及肠功能恢复,引起肝功能受损、代谢性骨病,此外医疗花费也较高。相比而言,肠内营养则在疗效、安全性及费用方面有诸多优势。
1.1 EN可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的发生。
1.2 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使代谢更加符合生理,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
1.3 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
1.4 在同样热量和氮水平的治疗下,应用EN患者体重的增长和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
1.5 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1.6 技术操作与监测简单,并发症少,费用低。
由于肠内营养支持用于临床的时间比较晚,所以临床适应证尚不规范,目前以下几种情况得以公认:①营养不良患者的术前、术后支持治疗;②严重的创伤、烧伤等高分解代谢的患者;③肿瘤导致的营养不良;④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良;⑤老年营养不良、畏食症;⑥中风、昏迷等管喂治疗的患者;⑦长期或严重的腹泻者;⑧口腔、耳鼻喉科手术后需流质饮食的患者;⑨目前,许多学者主张,消化道和食道的手术,术中可置胃管或空肠造瘘管,术后第3天可以进行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改善氮平衡,同时也有利于突进胃肠道功能与生理功能的恢复。
3.1 小肠广泛切除后早期(1个月内),应进行完全胃肠外营养,从而减少消化液的丢失。
3.2 处于严重应激状态、麻痹性肠梗阻。
3.3 空肠瘘的患者如缺乏足够的小肠吸收面积,无论从上端或下端喂养均有困难时,不能冒然进行管饲,以免加重病情。
3.4 年龄<3个月的婴儿不能耐受高渗的肠内营养液,应采用等渗液体。
3.5 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患者,接受大剂量类固醇药物治疗及糖耐量异常的患者,都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高糖负荷。
3.6 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及长期少食衰弱的患者,在经肠营养以前应先给予一段时间的肠外营养,以改善其小肠酶的活力及肠黏膜细胞的状态。
3.7 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或胃肠蠕动严重减慢的患者。
3.8 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期患者。
3.9 没有明显肠内营养适应证的患者。
3.10 休克患者。
目前已发现的并发症一般分为5个方面:①胃肠道并发症:恶心、呕吐、腹泻;②代谢并发症:输入水分过多,脱水,非酮性高渗性高血糖,水、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异常,肝功能异常;③感染并发症:吸入性肺炎,营养液、喂养导管污染;④精神心理并发症:焦虑,消极状态;⑤机械并发症:营养液、喂养导管、泵等方面的意外。
在这5个方面中,以胃肠道并发症较为常见,也是困扰的主要问题。EN与PN相比,方法简单、安全,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需要。但EN也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营养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在选择正确的产品制剂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肠内营养途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监测患者的各项相关指标对于患者也是十分重要的,使得肠内营养制剂在营养治疗中发挥最大的功效。
[1]MCWHIRTER JP,PENNINGTON CR.Incidence and recog-nition of malnutrition in hospital.Clin Nutr,1994,13(4):167-168.
[2]李秀敏,李慧莉.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7):15.
[3]曹玉,郑永红,李飞,郭海燕.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进展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6,14(1):46-48.
[4]肖方,甘钦.肠内营养的发展及临床并发症.中国药房,2005,16(3):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