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辉
临床发现,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对青少年危害严重,应引起重视。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脑膜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抗病毒药物效果不佳,主要是对症治疗。笔者应用肿节风注射液于临床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试治病例: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根据彭文伟主编的《传染病学》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1]门诊收治流行性腮腺炎80例,进行试验治疗。葯物:肿节风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
2.1 随机抽样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两组年龄均为2~15岁。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年份分布、治疗前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应用肿节风注射液静脉点滴,2~3岁2 ml/次,1次/d;年龄3~6岁2~4 ml/次,1次/d;年龄 >6岁4 ml~6 ml/次,1次/d溶于0.9%氯化钠或5%的葡萄糖150~200 ml中静脉滴注。
2.2.2 对照组 给予病毒唑注射液,每日按10~15 mg/kg给药,溶于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溶液150~2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其他对症和支持治疗相同。
2.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后发热、腮腺肿胀、头痛、咽痛消退时间。
治疗组用药3~6 d,患者用药平均退热时间是1.8 d,腮腺消肿时间是4.5 d。对照组用药时间5~8 d,平均退热时间是3.7 d,腮腺消肿时间是6.4 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头痛和咽痛减轻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别。
以上结果表明治疗组在退热、腮腺肿胀消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在治疗中两组未发现不良反应。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属副黏病毒科),经口、鼻侵入机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如淋巴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及IgA分泌等,然后,增殖后的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发生病毒血症,播散入不同器官,如腮腺、中枢神经系统等。在这些器官中病毒再度繁殖并再次侵入血液循环,散布至第1次未曾侵入的其他器官,引起炎症,临床呈现不同器官相继出现病变。全年均可发病,以春冬季最多见。以起病急、发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一侧或双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胀疼痛,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不发红,有触痛,常伴颌下腺或舌下腺肿大等临床表现。目前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较多使用病毒唑,该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临床上治疗腮腺炎有一定效果,但不佳。
本组应用的中药肿节风为粟兰科植物草珊瑚的全草(又名九节茶等),经浸泡过滤提取制成的无菌的深棕色的液体。从中药角度看,肿节风主要作用为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用于血热紫斑、紫癜,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其主要成分为延胡索酸、黄酮苷、香豆酮、琥珀酸内酯、鞣酸及挥发油等[2]。对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A科、京科168(H2N2)有抑制作用[3]。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抗菌谱广,不但具有抗生素的抗菌消炎作用,又具有抗生素没有的解热、提高机体对病原体感染应急力、抗病毒等作用,现代药学研究表明,肿节风中的黄酮成分对细胞吞噬功能有促进作用,小剂量可使免疫功能低下者增强,大剂量则使免疫功能亢进者下降[4]。且没有耐药性、菌群失调、肝肾功受损等毒副作用。通过试用肿节风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深刻感到本药对流腮患者降低体温、消肿、止痛效果显著,其疗效明显高于病毒唑,並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1]彭文伟,扬绍基.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
[2]王钢力,陈道峰.肿节风的化学成分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中草药,2003(8):12.
[3]陆颂规.肿节风的研究进展.中药材,2001,24(8):606-608.
[4]宋立人.现代中医药,现代中医药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