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护理

2010-08-15 00:43刘德先王开珍胡红霞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肝癌化疗动脉

刘德先,王开珍,胡红霞

(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贵州遵义563002)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国,发病人数占全世界肝癌患者近50%。近年来,由于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及改进,肝癌的预后已有一定的改善。临床研究证明,我国肝癌的发病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食物中黄曲霉素污染和水质不良等有密切关系。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肿瘤的介入治疗向前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和导管等器械所进行的诊断与治疗操作。多采用谢氏(Seldinger)经皮穿刺动脉插管法,常用的穿刺部位是股动脉。肝癌的介入治疗是在影像法导向下,将穿刺针或导管等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插入人体病变区,进行肝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和栓塞治疗。我院从2002年12月1日开始,进行肿瘤患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32例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02年12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我院共进行肝癌介入治疗3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2.2岁。32例患者均经系列检查确诊肝癌,在进行介入治疗后行相应检查,并予以效果评价。

1.2 治疗方法 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采用谢氏(Seldinger)经皮穿刺动脉插管法,将穿刺针或导管等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插入人体病变区,进行肝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和栓塞治疗。药物根据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选定,常用的药物有5-Fu、阿霉素、顺铂、碘油乳化剂等。常规在经皮股动脉穿刺后,将穿刺针或导管等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插入人体病变区,进行肝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和栓塞治疗。术后行介入治疗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化疗后副作用,并进行水化、止痛、止吐、对症、支持治疗。

2 效果评价

32例肝癌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多数患者肝区疼痛减轻,肝癌病变包块缩小,按照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治疗前后检查进行对比,分为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NC(无变化)、PD(恶化)[1],其中 CR7例,PR18例,NC5例,PD2例,其有效率(包括CR和PR)为78.12%。

3 护理

3.1 介入治疗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肝癌患者多数病情严重,而年龄又值中年,为事业发展及家中顶梁柱时期,因而求治心切,表现出多种心理状态,如焦虑、恐惧、沮丧等,有的因知道病情而性情改变,对治疗信心不足;有的因家属请求和患者性格特点而被隐瞒了病情真相。我们分析了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说明介入治疗的目的和必要性,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同时向患者介绍治疗的过程,避免紧张和恐惧,使患者接受并配合治疗。

3.1.2 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患者应行心电图、胸片、B超等检查,并抽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相关项目检查,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术前一日于床上训练大小便,并按外科手术备皮,包括下腹部至大腿上1/3和外阴部,去掉毛发,清洁皮肤,做青霉素、奴夫卡因及碘过敏皮试,记录皮试结果,患者避免受凉感冒,并按治疗方案备齐所需药物,5-Fu0.75、阿霉素 30mg、顺铂 60mg,碘油乳化剂 10~20mL,备1kg沙袋1个;术前夜让患者充分休息,必要时可给予帮助患者睡眠的药物,术晨让患者进食少量清淡饮食,并将患者、病历及药物、沙袋等送至介入中心。

3.1 介入治疗后护理 患者于介入中心治疗后返回病房,按介入治疗后病人进行护理。

3.2.1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发热、咯血等症状及脉博、心率的变化。在使用阿霉素后,观察有否心肌毒性。

3.2.2 患者术后卧床休息24h,穿刺肢体大腿平直制动24h,股动脉穿刺处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再用1kg沙袋局部压迫8~10h,严密观察纱布有无脱落、移位、渗血、渗液情况,观察局部有无肿胀及穿刺肢体血运情况,注意穿刺肢体末稍的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麻木、疼痛,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8~10h后撤去沙袋压迫,24h后解除加压绷带,更换穿刺口处敷料,指导患者先于床上行穿刺肢体活动,然后逐渐、适量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3.2.3 观察患者的化疗反应,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便血情况,如出现呕吐,应观察记录呕吐的性质、颜色和量,防止引起呛咳或窒息。由于肝癌介入治疗后,因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时造成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局部组织药物性水肿,肝胞膜紧张度增加,引起肝区胀痛和烧灼痛;再加上造影剂也可引起反射性疼痛,护士应加强巡视,听取患者的主诉,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和时间,向患者说明痛因及缓解时间,及时给予止痛药物,如强痛定、度冷丁、吗啡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同时可行暗示、音乐、移情、松弛等减轻疼痛。

3.2.4 注意水化 患者介入治疗后应行水化,水化可加速化疗药物及其衍生物的排泄,降低化疗药物的毒性。患者介入治疗后返回病房,立即予速尿20~40mg静脉注射,并给予足量的静脉补液或多饮水,记录24h尿量,确保每日尿量在3000mL以上。

3.2.5 加强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食物,采取少量多餐,维持机体的正氮平衡。加强口腔护理,减轻不良刺激,促进食欲,严密观察口腔粘膜变化,防止口腔粘膜溃疡的发生,可行口腔粘膜雾化吸入治疗。

3.2.6 加强心理护理,介入治疗后,患者常因化疗反应及暂时的肢体活动不便和疼痛等而出现焦虑、恐惧等反应,护士应给予耐心的解释疏导,及时的症状处理,必要的生活协助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治疗信心,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3.2.7 术后1wk,抽血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了解有无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情况,如白细胞低于

4.0 ×109/L,应给予升血药物,注意有无出血情况;若白细胞低于3.0×109/L,应对患者行保护性隔离,房间行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指导患者避免受凉感冒。

4 讨论

介入治疗作为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化疗药物尤其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肿瘤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到达肿瘤部位血液中的瞬间浓度,而药物在血液中存留时间是次要的,动脉介入可超选到肿瘤供血动脉,注药后血中药物浓度可高达静脉化疗的100~1000倍,故可明显提高疗效[2]。介入治疗作为肝癌患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我们知道,肝癌患者本身由于疾病的折磨,其身心的痛苦是巨大的,再加上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其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因此,护士除了按介入治疗进行常规护理外,还应体现人性化的关怀服务,应时时刻刻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维护。在介入治疗后的生命体征观察中,体温的观察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患者介入治疗后常有发热,但体温多在38℃左右,持续48~72h恢复,护士应根据病情遵医嘱正确使用抗菌素药物。当体温大于38.5℃时,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要保持皮肤的清洁舒适,在出汗多时,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裤及床单、被服,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发生。但要注意术后1wk的发热情况,因为早期发热,多为坏死组织吸收所致,有利于调动免疫机能对机体产生有利影响,而1wk以后发热多因骨髓抑制造成术后抵抗力下降感染所致[3],此时应注意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发生。32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经精心护理,无1例产生并发症,患者对我们的护理表示满意。我们认为,良好的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可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确保患者积极配合并参与治疗的关键。

[1]徐燮渊.新编肿瘤诊疗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660-662.

[2]徐燮渊.新编肿瘤诊疗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104-109.

[3]郭新英,张一凡,孔芙蓉.介入治疗及护理[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

猜你喜欢
肝癌化疗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跟踪导练(二)(3)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