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视阈下《戏曲鉴赏》教学创新初探

2010-08-15 00:43王中云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国学美育戏曲

骆 兵,王中云 ,赵 骞,骆 嘉

(江西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南昌 330013)

自从 2006年 3月 8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来,《戏曲鉴赏》成为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程。为了满足高等学校《戏曲鉴赏》课程教学的需要,《戏曲鉴赏》的教材编写和出版呈现旺盛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在对戏曲艺术作为国学意义上的审美文化本体的全面鉴赏导引方面,还存在不少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在党的十七大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引下,重新审视并调整《戏曲鉴赏》教学的定位,创新《戏曲鉴赏》的教学思路,以便提高《戏曲鉴赏》教学的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戏曲与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学”一说,古今内涵有所不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国粹学报》的主编邓实在 1906年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1]这就是说,戏曲是属于国学的范畴。二是认为国学即四部之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周桂钿指出,国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经、史、子、集,如《四库全书》。[2]众所周知,南北曲都是戏曲音乐。《四库全书》在集部词曲类中收入南北曲,实际上已经把戏曲涵盖进去了,只是轻视戏曲文本而已。三是认为国学指中华各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即“大国学”。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与季羡林先生交流关于“国学”的看法,一致认为“国学”应该是长期以来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在这个意义上,戏曲无疑也属于国学的范畴。以此为前提,用国学视阈体认当代高等学校的《戏曲鉴赏》教学,毫无疑问,自然是合乎形式逻辑的事情了。不过,笔者认为,鉴于国学与戏曲的关联是多方面的,从戏曲在国学中的文化价值入手,是用国学视阈审察当代高等学校的《戏曲鉴赏》教学的恰当路径。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戏曲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也是中国人在历史上传承的精神文明现象。以普遍流行的文化分层理论来衡量,戏曲应该属于精神文化。戏曲的文化价值与国学的文化价值相比较,二者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共性主要体现在戏曲与国学在心态文化层面上是一致的,其个性主要体现在戏曲与国学在实际表现形态上是不一致的。戏曲是在舞台上以“歌舞演故事”的客观艺术现象为载体的有形文化,国学的大部分内容是以价值观念、社会思想、道德制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理念等主观意识形态为载体的无形文化。戏曲在国学中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戏曲的国学教育功能上。在历史上,国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官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另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补充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来看,戏曲家班是一种艺术化的国学的家庭教育形式。此外,戏曲在宋代以后的社会教育当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戏曲作为大众文艺、通俗文艺,来自于民间,反哺于民间,自始至终得到广大市民百姓的喜闻乐见,戏曲搬演宣扬国学内容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教育作用。近年来,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仰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戏曲的国学教育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8年 3月,教育部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 10省 (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充分说明政府对戏曲传承与弘扬国学的教育功能十分重视。教育部提出“戏曲进高校”的目的和意义概莫能外。

在党的十七大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引下,高等学校重新审视并调整《戏曲鉴赏》教学的定位,创新《戏曲鉴赏》的教学思路,以便提高《戏曲鉴赏》教学的质量,适逢其时。

高等学校普遍开展《戏曲鉴赏》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等学校拨乱反正,艺术教育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艺术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中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为此,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9年 11月 6日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89〕教社科字 003号)。规划认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规划提出,到 20世纪末,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遍增设艺术选修课”,进行“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从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打好基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1989-2000年)》一是把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来看待,旨在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二是《戏曲鉴赏》课程还没有被明确提出来,还没有作为通识型限定选修课程之一列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是否开设《戏曲鉴赏》课程,高等学校有比较大的自主决定权。

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1989-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高等学校狠抓落实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落后状况,使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走上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显着的成绩。随着形势的变化,为适应 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 6月 13日发布),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 5月 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教体艺〔2002〕6号)。规划提出:“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紧接着,教育部于 2002年 7月 25日又颁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13号),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1989—2000年)》相比较,进入 21世纪之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表述:一是把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从美育层面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二是将“普通高等学校设艺术选修课,在一些学校也可设艺术必修课或必选课”具体规定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 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对高等学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自主决定权进行了适当的指导性限制。至于高等学校是否开设《戏曲鉴赏》课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仍然没有予以明确。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2006年 3月 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 [2006]3号)。方案规定公共艺术课程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 》、《影视鉴赏 》、《戏剧鉴赏 》、《舞蹈鉴赏 》、《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 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 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要求该方案“从 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实施。”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相比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具体化了,新的表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强调素质教育上升到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层面;二是将艺术教育课程明确规定为公共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程,其中的《戏曲鉴赏》首次作为课程规范名称问世;三是具体明确了学分数,便于操作实施;四是《戏曲鉴赏》课程的开设时间及其要求得到明确。

当前,在党和国家提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下,国学复兴推动了高等学校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因此,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以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精神,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特别是《戏曲鉴赏》教学目的在继续保有原来规定的内涵,即“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充实国学内涵。也就是说,既然戏曲在国学体系当中有独特而自足的本体地位,既然戏曲在国学当中具有独特而自足的文化价值,既然戏曲在国学中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社会教育功能,那么,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戏曲鉴赏》课程教学目的新增国学内涵之后,可以表述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质言之,“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是指:以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为经,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内容为纬,以引导大学生鉴赏戏曲的综合艺术美为交汇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体系和行为举止方式的精神教化,使大学生自觉地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学术文化。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不同于“美育”。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可知,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美育要通过包括戏曲鉴赏在内的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说,“美育”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并行不悖。但是,“美育”是种概念,“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是属概念,二者是从属和包含关系。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也不尽相同。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7年 10月 29日 教办〔1997〕29号)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大学生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样并行不悖,但是,二者是一对内涵交叉的概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说:“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笔者认为,将《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定为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至少有如下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从国学的精神文化高度全方位地观照戏曲。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统称,处于精神文化层面。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戏曲属于艺术美的范畴;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戏曲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从中华民族悠久而璀璨的文明历史来看,戏曲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一朵奇葩。站在国学的精神文化高度全方位地观照戏曲及其《戏曲鉴赏》教学,可以拓展大学生的历史、审美和文化的视野,使大学生对戏曲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藉此增强自身整体素质,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未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审美文化创造,推动审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共享审美文化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自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当中,增强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有利于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美文化创新。综观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可以清楚地发现,大凡思想变革的时期,也就是戏曲发展繁荣的时期,二者有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例如,西汉初期,在经历了以黄老之学治国的历程之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与此对应的是戏曲的萌芽百戏长足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懦释道三家相互交融。宋代,儒学又产生了新的变革,程朱理学丰富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对应的是中国戏曲的最早成熟形式南戏出现。元代,程朱理学在元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著作用,儒学也有新的发展。与此对应的是中国戏曲的第一座高峰杂剧出现。明代中叶,王阳明心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思潮的出现。与此对应的是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传奇出现。在当代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从历代儒学更新与戏曲发展繁荣的动态平衡关系着眼进行《戏曲鉴赏》教学,可以使大学生珍惜思想解放的成果,藉此增强创造审美文化的活力,自觉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所幸的是,如今,部分高等学校已经开始注意到戏曲在国学当中的本体地位,能够从国学的全方位视角观照戏曲教学,例如,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于 2010年 4月 18日成立,在国学试验班本科阶段课程体系中,[4]把包括戏曲在内的曲学列入国学教学范畴,这种戏曲对国学本体的回归,对人们创新《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无启发意义,对笔者的上述观点也是有力的支撑。

秉持古代戏曲在国学本体中具有自足地位的理念,笔者认为《戏曲鉴赏》教学应该贯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的思想,具体教学内容创新则集中在戏曲的美学本体和传统文化两个向度方面。与此同时,既然用国学视阈审视《戏曲鉴赏》教学,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定位《戏曲鉴赏》教学,那么,今后《戏曲鉴赏》教学思路也必须创新。将教学思路创新转化为课堂教学具体环节,大致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从剧作家和戏曲作品入手,文本讲授和多媒体视频播映相结合,鉴赏戏曲的综合艺术美。第二,从戏曲的综合艺术美鉴赏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揭示戏曲在国学中的地位。第三,从对戏曲在国学中的地位的阐释,进一步深入地揭示戏曲艺术的国学底蕴。

当然,要从根本上提高《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将《戏曲鉴赏》教学思路创新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戏曲鉴赏》教学的师资水平亟待提高。首先,教师的艺术学识亟待提高。教师在艺术学识方面的提高必须将戏曲史、戏曲理论与舞台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懂得戏曲文学知识,懂得戏曲综合艺术的理论,还要懂得诸如水磨调、起霸、划船、骑马、水袖、兰花指、毯子功、把子功、抢旗、对打、念白、扇子功等戏曲常见搬演功夫。其次,教师的国学修养亟待提高。在高等学校从事《戏曲鉴赏》教学的大多数教师所学专业是元明清文学,并非一定意味着十分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教师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的国学修养,做到所学的知识不断更新、拓展和深化。

此外,要从根本上提高《戏曲鉴赏》的教学质量,要将《戏曲鉴赏》教学思路创新落实到教学实践各个环节,高等学校还需要为此创造必要的硬性条件,比如开辟多媒体教室、购置必要的戏曲行头等等;创造必要的软性环境,比如加强任课教师与戏曲团体及演员的交流与合作,在适当的时候请戏曲名家到课堂教学第一线作讲座或示范,使师生在情境互动的氛围和作品导学的方法当中领略戏曲的艺术魅力,逐渐加深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认知和同情,继而化学习兴趣为行为动力,自觉为创造、发展与繁荣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

[1]邓实.国学讲习记[J].国粹学报,1906(19).

[2]周桂钿.国学大师的标准是什么?[N].中国教师报,2007-01-09.

[3]蔡元培.美育[C]//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4]国学学科建设访谈:国学院该开什么课[N].光明日报,2010-05-24.

猜你喜欢
国学美育戏曲
论公民美育
“垂”改成“掉”,好不好?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