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亚丽
(平顶山教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马铃薯是世界也是我国第四大农作物,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水资源的短缺和膳食结构的改善,马铃薯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近年来,河南省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马铃薯作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无霜期长,在180~300 d之间,年平均温度在10~18 ℃,最热月平均温度在22~28 ℃,属马铃薯二季作栽培地区。从2003年开始,通过引导和扶持,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9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53.3 hm2,总产约120万吨。
由于重视马铃薯生产用种的改良与更新换代,相关部门整合项目,筹措资金,调进适合本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进行繁殖推广。经多年努力,初步扭转了长期以来马铃薯品种混杂退化的严重局面,马铃薯单产和品质明显提高。目前培育出的适合当地栽培的郑薯1~6号一系列品种,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良种应用率达100%,平均产量达到23.2 t/hm2。
目前,河南省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有上千家,此外还有众多的家庭作坊式的粉条、粉丝、粉皮生产加工厂,年总加工能力达10万吨。
为了促进马铃薯销路畅通,确保农民的种植效益,有些马铃薯生产大县还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市场,组建了马铃薯产业协会,依托市场和协会,培养和扶持了一批从事马铃薯营销的专业大户和经纪人。
由于缺乏健全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供种体系,每年均需从省外调入大量的种薯,费用高,质量难以保证,致使马铃薯品种混杂退化局面得不到彻底改变,制约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农户的种植效益。
由于目前仍以传统的栽培方式为主,生产耕作粗放,施肥不科学,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不够重视,直接造成马铃薯产量、品质下降,导致种植效益低。特别是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基地认证滞后,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弱。
马铃薯加工企业目前仅局限于粗淀粉、精淀粉加工,且大多数加工企业的设施设备落后,而附加值高、增值空间大的休闲食品,全粉、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企业几近空白,优质原料薯无法实现就地加工,增值空间狭窄,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业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马铃薯种植农户的贮藏设施还比较落后,贮量小,烂窖严重,马铃薯大量收获后,农户急于上市出售,造成上市时间和数量过于集中,不但给企业加工、市场外销、交通运输造成很大压力,而且价格上不去,无法实现贮藏升值。
优质脱毒种薯的应用是解决马铃薯品种混杂退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要进一步组织马铃薯协会和合作社参股融资,联合成立马铃薯种业集团总公司,努力建立完善的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繁育和供给体系,同时争取和整合资金,对各级繁育基地实行良种补贴。通过公司的规范化运作、订单式生产,生产合格种薯,逐步实现马铃薯用种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贮藏,统一供给,确保马铃薯种植对优质脱毒种薯的需求,彻底解决马铃薯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的局面,大幅度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制订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加强科技培训和服务,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指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马铃薯的综合生产水平;积极争取国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打造名优品牌,利用品牌效益,带动马铃薯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发展。
通过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淘汰各类小型淀粉加工企业,建立几家大型的工艺设备先进的精淀粉加工龙头企业,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效益。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改扩建,新建高档休闲食品,以及全粉、淀粉系列产品转化等深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马铃薯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窗口,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建立集马铃薯购销、贮藏、运输、信息服务于一体的马铃薯中心市场;建立大中型马铃薯专业市场,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强大的公路运输网络,为广大农户、客商、企业提供一流的交易平台,促进商品薯的销售。同时,要积极研究开发终端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和交易成本,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益。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协会下联农户,上联企业和市场,是服务产业、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引导和扶持现有协会或合作社正常运转,同时继续鼓励和指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使更多的农户受益;以马铃薯协会为龙头,将所有合作组织凝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农户、企业有序进入市场,实行“企业+协会+农户”、“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和“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的订单生产,提高和稳定市场价格,降低和抵御市场风险。
加强贮藏设施建设,实现贮藏增值,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马铃薯贮藏窖建设,形成农户分散贮藏、合作社和企业集中贮藏的体系,通过贮藏达到旺吞淡吐,均衡上市,缓解集中上市的压力,解决淡季市场无商品,企业无原料生产的局面,延长市场供应和企业生产周期,实现农企双赢。
[1]李宝芹,姜铁军,等.马铃薯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3):129.
[2]方贯娜,庞淑敏,等.马铃薯微型薯疮痂病综合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07(9):27.
[3]吴兴泉,陈士华,等.河南省马铃薯Y病毒的分子检测与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64-66.
[4]张耀荣,蒋桂芳,等.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25.
[5]张权,薛志娟.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41-142.
[6]梁馨文.后山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44-145.
[7]程乐庆,范成立.适宜河南省的马铃薯间作套种技术[J].种业导刊,2006(6):29-30.
[8]董琼.格尔木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63-364.
[9]唐义.关于加速发展毕节地区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4):80-81.
[10]李亚萍,尚凯达.子长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