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华
(南方粮食交易市场,江西 九江 332000)
2009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依然很高。水稻生长期间,局部地区虽遭干旱、病虫害影响,但防控措施得力,总产量实现历史性连续6年增产。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9年我国稻谷生产总体呈“三增”态势,即播种面积、单产与总产均有所增加。预计2009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68万hm2,较2008年增加44万公顷;每667m2产量439.8 kg,比2008年增加2.3 kg;总产量19580万吨,比2008年增加390万吨。其中早稻产量为3320万吨,同比增长160万吨;中稻产量为12730万吨,同比增加116万吨;晚稻产量为3530万吨,同比增加113.9万吨。(见图1)
2009年我国稻谷得以增产,主要得益于传统稻谷主产区保持增产势头,黑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稻谷主产省均有较大幅度增产,但是部分地区稻谷收获质量不如往年,尤其东北粳稻主产区受异常气候影响,稻米质量下降更为明显。
我国稻米消费结构中,80%以上用作口粮消费,尽管近年来人口保持刚性增长,但是作为口粮直接食用大米的人均消费量却呈下降趋势,总的食用消费呈缓慢增长势头。近两年口粮消费中一个明显变化是,对粳稻的需求量上升较快,特别是粳米在南方的消费比例越来越大,需求增加,消费区域在中南、华南等南方大部分城市迅速扩大。预计2009-2010年度我国稻谷食用消费量基本稳定,约为15600万吨,饲用消费量、工业消费量预计同比略有下降,综合评定,年度内稻谷总消费与上年基本持平,约为18269万吨。预计2009-2010年度我国稻谷年内供需盈余1371万吨,同比上年有所增加(见表1)。我国稻谷市场供需状况持续改善,总量上供略大于需,但是从近年来稻米市场的运行分析,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常规籼稻呈供大于求的格局,优质籼稻、粳稻需求量大幅增加。
表1 2009-2010年度1)中国稻谷供需平衡分析
(1)2009年我国大米进出口同比上年基本维持平稳,呈净出口状况。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大米价格剧烈波动,我国大米进出口量都大幅下降,2009年国际大米市场价格低迷而国内价格仍然维持高位,我国大米出口量进一步下滑。2009年7月1日我国取消大米出口关税、年末国际大米价格上扬均未能推动我国大米出口。
据海关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大米进出口数量处于较低水平,年底才稍有好转,全年进口量小幅增加,出口下降。12月份我国大米出口量为7.38万吨,同比增加83.38%,全年共出口78.4万吨,同比减少19.1%,为近10年来出口较少年份,我国2000-2009年年均出口151.7万吨;12月份我国进口大米9.07万吨,较上月增加78.7%,全年共进口大米33.75万吨,同比增加14.2%(见图2),进口仍以泰国米为主,全年进口泰国米31.69万吨,占进口量的93.9%。
(2)国际大米市场:上半年低迷下半年大幅上扬。2009年国际市场大米供需形势进一步好转,上半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总体呈现振荡走弱态势。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大米市场需求预期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大米主产国进一步加大了对稻米生产的支持,世界大米供应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1月,美国农业部报告将2008-2009年度全球大米期末库存上调至8270万吨,较上年增长400万吨,成为自2002-2003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份报告称2008-2009年度全球稻米产量将增长3.5%,从2007-2008年度的6.599亿吨增至6.832亿吨,全球大米库存预计增至1.18亿吨,比2007-2008年度增长900万吨,创近7年来最高,国际市场大米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抑制了大米价格的反弹。
2009年末,受不良气候影响,印度和菲律宾稻谷出现减产,市场普遍预计未来大米价格仍将保持上涨势头,国际市场米价迅速攀升。截至12月底,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各品种大米出口价格涨至2009年最高水平,较年初上涨近20%。如泰国100%B级大米FOB报价为650美元/吨,较年初每吨上涨95美元;越南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已涨至530美元/吨,巴基斯坦2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已涨至400美元/吨,较年初上涨70美元/吨(见图3)。
2009年我国稻谷生产再次喜获丰收,受国家稻谷临时收储、东北稻米南运补贴以及大幅调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维持高价位,籼稻与粳稻表现各异,“粳强籼弱”明显。主要表现为籼稻市场受连年增产和政策性因素支撑,总体保持平稳略弱,连续两年未启动的最低收购价预案再次全面启动;而粳稻市场受北粮南下运费补贴等政策刺激,需求旺盛,市场表现异常引人注目,东北粳稻尤为抢眼。
第一季度,政策刺激,国内稻米各品种全面走强。受春节假日消费刺激,稻米销售进入旺季,价格出现小幅上涨。长假过后,国内稻米市场在东北粳稻上涨的带动下全面走强,主要由于托市收购价格大幅提高,东北稻米南运补贴政策实施以及北方遭受严重旱情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至3月未,黑龙江建三江水稻收购价格2100元/吨左右,较节前上涨200元/吨以上,安徽宣城地区粳稻收购价1950~1960元/吨,较节前上涨180元/吨。江西南昌65002(中晚籼稻)收购价为1860~1880元/吨左右,较节前上涨100~120元/吨。这一阶段国内稻米各品种全面走强,各地稻米的涨幅均较大,其中东北地区、北京、杭州等地的东北大米还创出了历史新高。为缓和国内粳稻供应紧张状况,3月底,东北2008年的临时收储粳稻按照顺价原则开始销售,成交异常火爆。
第二季度,粳强籼弱,粳稻市场与籼稻市场价格走势出现分化。由于国家2008年按临时收储政策在东北收购了大量稻谷,北粮南下补贴刺激了粳稻外运,市场流通粮源偏紧,此时农户手中基本没有稻谷,政策性粳稻销售前期投放量较少,明显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使得粳稻竞价销售成交率几乎场场是100%,成交价格不断走高,并带动粳米价格全线上涨。5月份之后随着政策性粳稻销售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东北2008年临储粳稻的大量轮出,市场供应偏紧状况大为改善,加上运费补贴到期,交易会成交率、成交价格有所下滑,市场日趋理性。此前涨幅相对较小的南方粳米因比价效应开始小幅上扬。与北方粳稻表现不同,南方籼稻市场却表现平平,价格低迷,交易清淡,购销价格仅略高于最低收购价。
第三季度,价格趋弱,早籼稻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7月上旬,南方地区新季早籼稻上市,据南方粮食交易市场监测,7月上旬大部分地区开秤价格在托市价(1800元/吨)左右,开秤收购比较温和。但是受籼稻市场持续疲软影响,企业入市收购不积极,加之国家籼稻库存位居高位,政策性轮换粮收购量也较往年减少,且2009年国内新早稻产量又创下了近8年最高水平,市场整体供大于求,收购价格很快跌破托市价。为保护农户利益,各主产区相继启动了托市预案,使早稻收购价格在托市价附近维持了相对稳定。截至9月30日共收购早稻805.1万吨,同比减少58.4%,到托市结束,共按托市价收购早籼稻277.4万吨,占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的46%。本季度,南方籼稻临时储存启动销售工作,但因销售底价远高于市场价,成交平淡,尤其是早稻长期流拍。
第四季度,政策作用,稻米市场价格先抑后扬。10月份南方中晚籼稻陆续上市,但社会各类粮食收购主体普遍入市谨慎,收购不积极,各地收购价格趋弱。安徽、湖北、四川等主产区先后启动托市预案。同时东北稻谷价格购销也在徘徊,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政策不明朗,企业入市较谨慎,而农户又惜售,但是随着东北粳稻南运补贴政策的出台,东北粳稻再次火爆起来,收购价不断走高,竞价成交也是连创新高。进入12月份后,东北稻谷市场进入收购高峰,在国家继续执行“北粮南运”运费补贴政策的影响下,外地采购明显增加,东北地区稻谷购销进度明显加快,部分地区稻谷余粮有限,企业收购难度增加,收购价格持续上涨,刺激了政策性粳稻的火爆成交,成交率几近100%,成交价格连创新高(见表2),成交均价由11月份的2100元/吨涨到2400元/吨。中晚籼稻市场也逐渐活跃,2008年临时收储高价籼稻也渐有成交。一方面由于托市收购即将结束,部分收储企业加大了收购力度,而农民手中余粮有限;另一方面,粳稻米市场的火热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籼稻米市场(见图4)。
表2 2009年东北三省临时收储粳稻成交情况
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稻米生产和消费大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基本方针,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200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6年获得增产,稻谷生产也取得连续第6年增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一批新的强农惠农政策。这将有效保障2010年稻谷种植面积继续保持稳定,不会出现滑波。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政府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同时也造成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大,通胀压力不断增加。2010年通胀预期加大,物价上涨,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大大增加种粮成本,另一方面将会增强农民提高售粮价格预期。届时物价上涨必将传导至粮食市场,从而推高稻米价格。
2009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农业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做好秋冬种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2010年将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随后,国家发改委公布2010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均提高0.06元/kg,并宣布将适当提高稻谷特别是优质稻最低收购价格,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2010年2月20日,2010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出台。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达到1.86元/kg、1.94元/kg和2.1元/kg。至2004年国家首次出台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6年的时间里,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累计分别提高了0.46元/kg、0.5元/kg和0.6元/kg,在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的同时,也稳步提高了市场价格。在2010年里,随着最低收购价的再度提高,稻谷市场底价将会再度提高。
近年来,国家对稻米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通过临时储存粮的收购、销售、给予补贴、调整出口政策等多种手段,一方面保证了稻米市场价格基本平稳并逐年略有上扬,另一方面又达到了提高种粮农民收入目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经过几年的收购、销售各环节运作,政府、企业、农户等相关方面都有了深刻认识,稻谷最低收购价将对稻米市场有明显的支撑作用,通过一购(启动托市)一销(集中竞价销售)有力地维护了全国稻米价格的稳定,国内稻米市场仍具有“政策市”特征。2010年稻谷最低收购价进一步提高,将抬高价格底部,同时临时储存籼稻处理情况,能否坚持顺价销售又将影响稻谷市场走势,对籼稻市场尤为明显。2009年国家先后启动了早稻、中晚稻托市收购,据统计,按最低收购价1.8元/kg累计收购早籼稻277.4万吨、中晚籼稻576.5万吨,共计约850万吨。加上0.05元/kg的收购费用补贴,这批托市稻谷入库成本不高于1.9元/kg,以及2008年临时收储稻谷未销售的余粮,如果销售出库,底价高低将影响整个稻米市场。
国家手中的临时储存东北粳稻已经基本销售完毕,后市如何对粳稻市场进行调控也是值得期待。
我国主产区常规稻谷收购价大都低于2元/kg(仅有2008年早籼稻收购时少部分地区短期曾达到2元/kg),目前随着通胀预期的加强,消费价格水平不断走高,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稻谷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当前部分地区小麦市场收购价格已经达到2元/kg,同时2008年临时收储籼稻起拍价早稻1.96元/kg,中晚稻2元/kg(以主产区江西省为例),这些籼稻加上板前费用、运费等,买方成本已经远远突破2元/kg,而近期成交也日趋活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由此看来,常规稻谷市场价格将有望全面步入每500 g“1元时代”。
近年来我国稻米生产取得6连增,除了“人努力”,更重要的还有“天帮忙”,我国稻米生产是小农经济,尤其是南方地区的籼稻生产更是规模小、抗灾能力差,自然灾害对产量影响很大。2009年尽管我国总产是增加21亿kg,但秋粮生产是比2008年减少21.5亿kg,减产的主要原因就是旱灾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暧等诸多因素影响,恶劣气候、重大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对粮食生产影响也越来越大,2009年鄱阳湖、洞庭湖周边地区都曾出现重大干旱,据了解,2009年湖南省平均降雨1160 mm,较历年均值偏少两成。
2010年是否会出现恶劣气候,其对稻谷生产造成影响不可小视,特别是早籼稻期货已经上市,而天气炒作是大宗商品市场投机资本喜好的永恒话题,农产品期货市场借机突然发飙乃是常事,大豆、玉米和白糖等品种均有类似情形,因此2010年早籼稻期货市场可能成为稻米市场价格波动的杠杆或者工具,天气对稻谷价格的影响将更为明显。
总之,2010年国内稻米市场供应充足,国家再度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受此影响,稻米市场价格运行底部将整体再上一个台阶。而国民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通胀预期加大并可能转为现实,在CPI、PPI上涨、种植成本增加以及天气灾害影响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稻米价格进一步上涨压力很大,稻谷市场有望全面步入每500 g“1元时代”。但国家为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将利用手中已经拥有的雄厚物质基础对稻米市场进行调控,以温和提高粮食价格的指导原则,力争维持稻米市场价格在较高水平区间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