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决定稻米食用品质的基因调控网络

2010-08-15 00:42
种业导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稻米农作物气象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并解析了决定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质的基因调控网络。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开发口感更好的稻米品种。

科学界此前已发现,稻米的食用和蒸煮品质主要由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决定,但对上述性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为此,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研究人员以及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中国籍研究人员在分子水平上对这一机制进行了分析。

在历时7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法和分子遗传学发现了18个与稻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构成的调控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质的精细网络,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的相关性、决定这3个性状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及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人员还进一步通过转基因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发现。

这项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转基因工程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同时改变稻米的3个品质性状,实现在高产基础上的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

(新华网)

四川科技人员发现植物新型耐热基因

近日,由四川省科技厅和省农业厅联合组织的“一种抗逆(耐热)基因在水稻中的应用”科技成果在成都通过专家组鉴定。实验报告显示,和正常水稻比,耐热转基因水稻花粉活动能力比前者强3倍,结实率高30%~400%,单株产量高30%~200%。专家组鉴定后表示,该项目所克隆的TR1基因是一种定位于膜上的新型耐热基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应用前景。

(四川日报)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抗水稻“癌症”新品种选育成功

本世纪初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持续大面积爆发,严重时甚至导致稻农颗粒无收,水稻条纹叶枯病已被视为水稻“癌症”。近日从扬州大学传来好消息,以该校潘学彪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选育的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种“武陵粳1号”,大幅度提高了抗病水平,在江苏大面积多点示范,效果良好。该项目不久前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被评价为国内水稻抗病分子育种的成功范例。

(农民日报)

我国启动主要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与定量评价技术研究

从河南省气象局获悉,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主要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与定量评价技术研究”日前正式启动。

据了解,该项目以我国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和长江中下游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和作物生长模型,建立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与定量评价系统,提出可业务试用的作物长势监测、影响评价与预评估技术体系与业务流程。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怀亮博士说,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将建立融合地面气象、作物生长模拟和遥感信息的主要农作物长势综合监测评价指标与模型,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农作物生长监测精细化程度不高、产量预测机理性不强、气象条件评价定量程度不够等农业气象业务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初步实现农作物生长的全程性、多时效、定量化的监测评价与产量估算,提升作物生长动态监测的定量化和精细化水平,为现代农业气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这一项目由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牵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江西省气象科研所等10个相关国家级、省级气象科研、业务单位和高校参加,实施期限3年。

猜你喜欢
稻米农作物气象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气象树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