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天然纤维复苏契机 推动我国麻类产业发展——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苎麻水土保持与麻菜套种现场观摩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0-08-15 00:43熊和平
中国麻业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苎麻纤维发展

熊和平

(2009年10月19日)

今天我们来到秀丽的巴山蜀水——达州与涪陵,召开苎麻水土保持与麻菜套种现场观摩会,也是体系成立以来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目的是:一要使大家认清当前的形势,低迷30多年的麻类生产盼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二要使大家明确各自的责任,紧密团结,精诚合作,抓住天然纤维复苏契机,共商“十二五”发展大计,联手再造麻业辉煌。

1 天然纤维异军突起,麻类向大纤维进军

据统计,全球棉、麻、丝、毛四大天然纤维年产量为3000万吨,其中麻类纤维年产量为670.3万吨,占有20%左右的份量。随着化石资源的日益枯竭,天然纤维因其具有生态、环保等优良特性而受到消费者的钟爱,其需求在逐年增长。全球天然纤维每年的增速为8%,我国为15%。为了推动天然纤维的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今年定为国际天然纤维年。

1.1 我国目前麻业的形势分析

我国是天然纤维和纺织品的生产大国,生产了全球70%以上的纺织品。因此我国政府充分重视天然纤维的研发,建立了国家棉、麻、丝、毛等产业技术体系,年投资超亿元。这也是献给国际天然纤维年最厚重的礼物。麻类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天然纤维之一,主要包括苎麻、亚麻、红麻、黄麻、大麻、剑麻和蕉麻等。我国常年麻类种植面积为50-60万公顷,其中苎麻20万公顷,亚麻13万公顷,红麻黄麻18-20万公顷,大麻3-5万公顷,剑麻1.5-2万公顷;麻类总产量为70-110万吨,约为棉花产量的15%。

我国麻业发展形势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资源与特色优势日益明显。我国麻类种植地域广布于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在世界的同行业中,我国麻类占有很强的优势。苎麻和亚麻种植居世界首位,其中苎麻占世界种植面积的95%以上,亚麻占世界种植面积的28%以上,黄麻、红麻仅次于印度和孟加拉国,居第三位。麻类纤维制品具有防腐抑菌、透气舒爽等特点,是纺织、轻工和建材的主要原料,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底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其纤维制品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麻纤维的加工总量达到60万吨,具有一定规模的麻纺企业358家。

二是创汇出口潜力巨大。麻类产品年出口创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000万美元,剧增到本世纪初的20亿美元。21世纪人类生存条件、生活质量、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变,麻类纤维因其纯天然、可再生、能降解、无污染的环境亲和性,顺应了时代潮流,美、欧、亚、非正在争抢麻类份额,至2015年全球麻类出口将超过200亿美元。

三是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麻纺技术长足发展,麻纺高支纱技术已突破600S大关,生物脱胶、前处理、后整理等技术均居国际先进水平。麻类学正在实现“三跨越一拓展”:由传统常规育种向分子育种跨越;由微生物加工向酶加工跨越;由传统纺织原料向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跨越;麻类学也在向多行业和交叉学科不断拓展。

随着全球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日益重视,麻类的优势还会继续放大,给目前处于低谷的我国麻业带来三大转机:一是全球天然纤维需求快速增加,将持续拉动着四大天然纤维之一的麻类纤维消费。二是苎麻水土保持新功能的挖掘,势必使麻类种植面积与总量大幅上升。三是以现代技术提升传统麻业的速度在加快,具有明显特色与高附加值特点的麻类,应该有更高的效益。

正因为如此,国家在五十个农产品中,将麻类也列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中,年投入2280万元,为我国麻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我国麻业发展的态势,可以预见,到“十二五”末,我国麻业将会实现三大突破:即出口创汇突破40亿美元,工农业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麻棉的比例突破20%。

1.2 我国麻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麻类科研水平与粮棉油等大宗作物的研究水平相差甚远;麻类科研、生产整体水平已滞后于国际麻制品市场的发展,优质率低,优质品种覆盖率低,纤维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国麻类纤维初加工和后处理工艺仍是薄弱环节,制约着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拓宽。目前,我国麻业仍处于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本次会议旨在针对我国麻业的发展趋势,制订出“十二五”规划。在这个规划里要自始至终贯穿如下指导思想:

一是我国人多地少,发展麻业要本着不与粮棉争地的原则,实施苎麻向山坡地、亚麻向冬闲地、红麻向滩涂地进军的“三地”战略,逐步形成麻类区域特色。

二是紧扣环保主题,针对山地、荒地、盐碱地等边际土地,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专用新品种,建立种植园式的生态麻园基地。

三是着眼于解决制约纺织加工方面的关键性难题,逐步提高麻纤维的可纺性能和麻纺织行业的工艺水平,充分挖掘各种麻的特性,形成麻制品各自的风格,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要。

2 苎麻确定为水土保持作物,小作物有望成为大产业

2.1 大作物在寻求现代农业新出路

最近,农业部在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与水果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粮棉油高产创建”与“标准果园创建”的新思路,效果很好。“粮棉油高产创建”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棉油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万亩示范片),促进平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国粮棉油作物综合生产能力。

2.2 山坡地为苎麻生产开辟了新空间

麻类,特别是苎麻,在我国种植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作物。存在就是合理,它是基于我国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能够持续发展的作物。

我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多达265个,仅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就有35.2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达14.1亿吨,占全流域的62.9%。坡地种植苎麻可减缓泾流水对土壤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国家已将苎麻列为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物,计划在长江流域发展苎麻400万公顷。这充分说明麻类作物又增添了无比宽广的发展空间。

据水利部测算,我国长江流域的坡耕地就多达400万公顷。如果将这些不能种植粮食的土地用来种植苎麻,不仅可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还可使苎麻成为一个大产业。按每公顷生产纤维1.5吨计算,我国苎麻纤维总产高达600万吨,相当于当前棉花的产量。以麻补棉、以麻代棉的设想就会变成现实。

2.3 “生态麻园创建”是未来麻业的新模式

传统农业走到今天,已经难以为继。受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出口的依赖和环保要求越来越严等因素的影响,麻类生产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之路。这说明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其实,“生态麻园创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探索。我所科技人员就在湖南桃源县丘陵山区发展苎麻,30多年来,这里的苎麻面积超过了10000公顷。这既发展了多种经营,又保持了水土,使当地的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得到良性协调发展。该成果曾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最近几年,湖北、四川等省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湖北提出了“一园四厂”的模式,即苎麻生态园、精干麻厂、饲料厂、蘑菇厂与有机肥厂。湖南与四川也提出了类似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苎麻的生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素有“中国苎麻之乡”的达州市,在坡耕地上种植苎麻50000公顷,为保持水土、农民增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表示国家对这一产业的投入在大幅度增加,也是对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大胆尝试。投入的增加与运行机制的更新,才能有效解决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两者无缝对接之日,便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花结果之时。

“生态麻园创建”的概念尚须进一步完善,更需要进行专题研讨与论证。我觉得应该学习国外已经实践长达一个世纪以上的种植园模式,从中扬其长,避其短,使之更加适合我国国情。

3 生物技术与机械化结合,为古老作物铺平现代之路

这里以苎麻原料生产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3.1 原料生产的关键问题

目前苎麻生产仍然存在着品种质量差、收割和剥麻机械化程度低、加工环境污染严重、纺织设备和技术落后、栽培水平低等制约因素。必须根据苎麻产业发展的需求,解决制约原料生产的关键问题。

一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筛选和创制性状优异的育种新材料,构建苎麻重要性状的基因文库,克隆苎麻纤维品质和抗逆性相关有利基因,提高不同基因型苎麻基因转化效率,获得转基因苎麻。

二是通过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办法,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多抗与适宜山坡地种植的专用苎麻新品种。

三是研究出适宜机械化不间断收获和山坡地高效轻简化的栽培技术;通过大面积的生产示范,对优质、高产、高抗、专用苎麻新品种与高效、轻简栽培技术进行组装,提高苎麻种植效益、减轻劳动强度,形成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环境效应相统一的现代苎麻生产技术。

四是通过应用和推广麻类生物脱胶技术,开展生物脱胶技术与设备的配套等工程研究,降低麻类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高纤维制成率和品质;并以优质的麻类纤维为原料,开发细、软、薄、轻、凉的高档麻织品,提高我国麻类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是开展麻类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如在综合利用苎麻方面,以茎叶为高蛋白饲料,纤维为优质纺织原料,麻骨为轻工建材和纤维质乙醇原料,建立可循环利用的高效生产模式,提高种麻的综合效益。

3.2 现代化种植的主攻方向

今后我国纺织用苎麻育种目标是:向高产、多抗、优质方向发展,并着重考虑综合纺织性状优良;向适应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益方向发展;向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方向发展。

今后我国苎麻栽培将继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考虑到劳动力成本增加,必须研究出相应的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应用,保证苎麻种植业健康发展。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创建苎麻分子育种技术平台。逐步实现苎麻个体的单个性状的改良向个体的多个优异性状的改良转变,选育综合性状好且抗逆性强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实行苎麻种植由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步向机械化的生态麻园种植方向过渡。

3.3 原料生产的科技支撑

一是选育出适于现代苎麻产业需求的新品种:包括提高服饰可纺性能和适于山坡地生长的两类品种;二是研究出适于机械化作业的苎麻栽培技术。

3.3.1 技术难点

一是苎麻优异基因的挖掘仍是空白,急需苎麻的全基因测序工作。另外苎麻是杂合体,高代自交系经济性状变劣,生活力下降,至今仍没有得到纯合植株,因此对苎麻进行遗传分析十分困难。

二是转基因技术尚未掌握。尽管组培技术研究了多年,但苎麻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效率较低,要得到足够多的转化植株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

三是分子标记与QTL技术还没有真正应用于育种。加上基因组尚未测序,能够利用的序列信息极少,开发SSR、InDel等高通量重复性好的分子标记工作量大,成功率低,通过定位克隆的方法获得有利基因困难很大。

四是设计适合机械化培管的种植方式。

五是研究出山坡地轻简高效种植技术。传统的苎麻种植技术不符合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发展方向,也不利于苎麻加工方式的变革;以农艺栽培措施改善纤维的可纺性能的研究基础十分薄弱,这是改良品质的重要途径。结合丘陵山区坡地的生态特点,通过调节收获期、水肥调控等措施,提高苎麻产量,改善纤维的可纺性能。

3.3.2 解决途径

采用建立不同基因型、不同生育期表达文库的方法,挖掘有利性状基因,同时也借鉴其他作物的研究成果,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得到苎麻中的相应基因,并转化苎麻植株验证其功能。

针对苎麻遗传转化效率低的问题,一方面摸索新转化方法,优化转化条件;另一方面加大转基因人力的投入,通过增加转化的数量来得到满足研究需要的转化植株。

从苎麻品种源头上保障纺织原料品质,提高纺织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第一,选育优质、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通过此途径可提高纤维单产和品质,增加种植经济效益,有利于麻农脱贫致富,提高经济效益;新品种的推广对于扩大我国优质苎麻种植面积、提高优质原料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低结晶度、低木质素等性状的优质苎麻原料,可降低原麻加工中酸碱等化学试剂的用量,降低纤维加工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同时提高产品品质,本项研究的成果对我国苎麻产业可持续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形成苎麻分子育种与转基因技术。探索采用分子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改善苎麻纤维品质,提高苎麻抗逆性。通过差减文库的构建及序列测定,克隆苎麻纤维品质与抗逆相关的有利基因,并开发与有利基因共分离及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采用研究得到的不同基因型苎麻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把克隆的有利基因对不同基因型苎麻进行基因转化,获得转基因苎麻,并对其进行鉴定;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对群体进行有利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起苎麻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第三,建立苎麻高产、高效、优质立体种植模式。该模式的建成,不仅为建立新麻园、改造老麻园提供技术支撑,也可减轻劳动强度、节约成本。通过相关配套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可加速苎麻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推广。

山坡地种植苎麻,既有利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又有利于改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虽然我们将此次大会的主题定为苎麻水土保持与麻菜套种,但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配合国际天然纤维年的活动,加大天然纤维的宣传力度,唤醒人们崇尚自然,崇尚环保的意识。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粮食安全,要确保16亿亩基本农田。麻类作物须主动转移:苎麻转移到山坡地、黄/红麻转移到滩涂地、亚麻转移到冬闲地,争取主动、争取发展空间。不仅如此,加强与其它天然纤维专家的合作,制订出我国天然纤维下一个五年科技计划,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投入,让“发展天然纤维、保护绿色地球”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共同开创天然纤维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苎麻纤维发展
施用有机肥对不同品种苎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纤维的无限可能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腹部纤维型纤维肉瘤CT表现2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悬铃叶苎麻基因组DNA的六种提取方法比较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