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邪理论与治疗方法(二)

2010-08-15 00:47王玉玺王松岩
关键词:药物

王玉玺,王松岩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01)

(接上期)

2 毒邪的治疗

针对毒邪的治疗,方法有消除毒邪、减少毒邪的产生、促进毒邪的排除、减少毒邪的毒力、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等,因此出现了攻毒、排毒、解毒和托毒等不同的治法。

首先是分清原发性毒邪(外来毒邪)还是继发性毒邪(内生毒邪),前者治当因势利导,给毒邪以出路,用解毒或排毒的方法杀灭或抑制毒邪,后者除解毒外,还要配合化痰、祛瘀、消积、补虚(托毒)等方法进行治疗。

其次应分清毒邪的来源,包括六淫毒邪、食毒、药毒、虫兽毒、疫疠毒邪等,前者指六淫兼夹毒邪,或毒邪明显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属性的表现,治疗时应祛除原始病因,即采用解毒与疏风、解毒与散寒、解毒与燥湿、解毒与清热泻火、解毒与润燥并用;如果是食毒多有相应的解毒药,如甘草、泽泻能解毒草中毒,苏叶可解生姜鱼蟹之毒,葛花解酒毒,雄黄善解蛇毒,硫黄解疥虫毒,蜈蚣解百虫毒。无论中药西药,都有其特殊针对性的解毒药,如甘草、生姜、蜂蜜、黑豆解草乌、附子毒等。

此外分析正邪的主次,毒邪的多寡,正气的盛衰,以决定解毒药的轻重。①毒邪多,证候重,邪盛正不虚时,用排毒解毒重剂,证轻毒邪少,邪势不盛,亦不可用轻剂而用中剂;②发展迅速,进行性加剧,要用重剂,反之,发展缓慢,邪势不盛用中剂;③毒邪深入,反复不愈,治以重剂,反之施以中剂。

当正邪虚实夹杂时,需用兼顾性解毒法进行:①毒盛正气不足(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毒证初期,正气稍损)采用解毒为主,扶正次之的解毒兼顾扶正法;②毒证明显,虚象显露,则解毒扶正并举;③正气大虚,邪气留连,应以扶正为主,佐以解毒的托毒法,用扶正配合拔毒,且不可用汗、吐、下法。④正气未虚,气血充足,毒邪壅盛,病热危重,病性单纯,毒邪显著,用单纯性解毒法专一急攻,直捣毒邪之所在,或以毒攻毒。如疔伴随走黄,疽毒内陷,蛇咬伤,误服农药等。

由此看来,毒邪的治则可根据毒邪致病特点的兼夹性(又称依附性),治疗应遵循“欲解其毒,先去其邪”的原则。对于这种复合性毒邪的治疗,首先要把与其依附的六淫诸邪和痰、瘀、积与毒邪分开,也就是先治六淫之邪或痰、瘀等内邪,然后或同时据其邪气性质与部位,或清、或下、或攻、或解而驱逐之。所以驱毒之法需与祛风、除湿、清热、泻火、润燥、散寒、凉血、化瘀、消痰诸法同用。俾六淫或痰瘀诸邪已解,毒必势孤,而无立足之地,此为“分而治之”的分消驱毒之法。即“治毒先祛邪,邪去毒自化”之法。

2.1排毒法 用于实证毒邪。本法系指开泄腠理(汗法),宣通气血(吐法),通导大便(下法),疏利小便(利尿法)等方法,顺应病势向表、向外,顺应脏腑气机升降的机能,因势利导,促使毒邪经由与外界相通的皮肤汗腺、呼吸的口鼻、大肠、尿道等器官通道向外排泄。吴又可说:“诸窍乃人身之户牖,邪之自窍而入,未有不自窍而出”,主张导引诸邪,从门户而出。吴鞠通亦指出:“逐邪者随其所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主张给邪以出路。排毒法适用于疾病早期,邪毒初入,病位比较表浅,病变较局限,病证较单纯,正气未衰,人尚有充足的抗病能力,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大凡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致危殆,投剂不致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具体如下。

2.1.1发汗排毒法 是通过开泄腠理,发汗透毒外出的排毒方法,使壅阻于皮肤血脉之间的毒邪,随汗而散,《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汗之则疮已”,《外科启玄》云:“言疮之邪自外而入,脉必浮数而实,在表故当汗之,邪从汗出,毒自消散”,本法主要用于外感毒邪侵袭体表所引起的各种表证,临床上当分辨风热、风寒,治法亦有辛凉和辛温之别。

(1)辛温发汗排毒法:适用于风寒毒邪客于肌表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的风寒表实证。代表方如麻黄汤、桂麻各半汤、荆防败毒散,保安汤等,常用药如麻黄、荆芥、防风、柴胡,常用于外感风寒症荨麻疹的风寒束表型,以及毒虫咬伤,肾功衰竭的“溺毒”。

(2)辛凉透表排毒法:适用于风热毒邪侵袭肺卫所致的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实证,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柴葛解肌汤,常用药物如金银花、桑叶、连翘、菊花、薄荷、牛蒡子、葛根、升麻等,多用于流感、扁桃腺炎、单纯性风疹、荨麻疹的风热型,疫病如猩红热、麻疹初起,通过发汗排毒,可以透发疹毒。

2.1.2通里排毒法 是应用泻下的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壅聚体内的毒邪(毒蕴胃肠)通过大便排出的一种方法。由于积毒的性质病位不同,通下排毒又可分为以下两法。

(1)通腑泄热排毒法:使用苦寒攻下大便的药物,荡涤在里(胃肠)的火热积毒,临证中可见大便秘结,脘腹痞满,潮热,谵语,或热结旁流,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外科可见患部焮红高肿,疼痛剧烈;皮肤病可见皮损焮红灼热。代表方剂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常用药物如大黄、芒硝、厚朴、枳实。临床上常见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以及毒蛇咬伤等疾病。

(2)逐水排毒法:应用逐水泻下药物,对水饮毒邪(盘踞)潴留体内的水肿,积水或水热互结于胸胁,腹坚胀大、尿少、脉沉实有力的胸、腹水等攻逐水毒。代表方如十枣汤、舟车丸,常用药物如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大黄等。临床上常见于腹膜炎、胸膜炎、肝硬化腹水等病,通下药物可以增加肠道分泌液,扩大肠道容积,促进肠道蠕动功能,降低肠壁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并能反射性的诱导其它部位炎症的消除,从而达到疏通脏腑、排泄内蕴热毒之功用。

2.1.3利尿排毒法 应用渗利药物,使蕴结于三焦、膀胱的热毒,通过利尿的方法排出体外。常用于毒邪伤肾,气化不利,水道不行,泛滥而肿;或水肿日久,气机壅塞,湿浊不化,水毒潴留;或心经火毒移热于小肠,下注膀胱使膀胱积热;或三焦之湿热毒邪注入膀胱,小便短赤。代表方剂有五苓散、猪苓汤、五皮饮、八正散等。常用药包括车前子、滑石、木通、竹叶、茯苓、泽泻、猪苓、桑白皮、姜皮、大腹皮、扁蓄、瞿麦等。利尿排毒也不仅仅是通过气化(寒湿结滞)实现利尿,而且通过泻心导热利尿(湿热蕴结),凉血清热利尿,及健脾燥湿,宣降肺气等法配合进行治疗。

2.1.4涌吐排毒法 是应用药物催吐或人工探吐,使毒物由口而吐出的排毒方法,此即《内经》所说:“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临床上凡痰涎、宿食、酒积、热毒、瘀血,食物或药物中毒等实邪留滞人体上部者皆可应用本法。如误食毒物、药物,时间短,中毒不深,毒物尚在胃中未排空时,急用吐法或洗胃,就近排出毒物,是最简捷有效的治疗方法。代表方剂如瓜蒂散、莱菔散等,王仲阳滚痰丸治痰滞胸脘:稀涎散可涌风痰;此外喉风、喉闭、白喉痉挛、喉梗阻等均可应用,常用药物有瓜蒂、藜芦、常山、大盐、白矾、胆矾等。

2.1.5表里双解排毒法 此法为解表发汗药物与通里攻下药物联合应用于表里俱实之毒邪症,使毒邪内外分消的一种排毒方法。由于太阳经和皮毛疾病很容易影响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外邪可通过经络(循经)传入本腑,还可表里相传直接入里。另外六经传变,太阳传阳明,三焦传变,卫分传气分,外科表(实)证也能或很易出现热结便秘,形成表里俱实之证,因而治则上须表里双解,此时常用如下三种方法。

(1)解表通便排毒法:常用神授卫生汤治疗外科痈疽发背。用于疮疡初期,表证偏重者及一切丹、瘤、恶毒诸症,药用防风、羌活、白芷、金银花、连翘疏风散寒,泄热解表;大黄泄热排毒通里。

还可用内疏黄连汤治疗痈疽阳毒,有寒热、头身痛之表证,火热发狂及二便秘结等里证,表里俱实,而里实热证偏重的外科毒热证,临床选连翘、薄荷清热解表;栀子、黄连、黄芩、大黄泻热通便,表里双解。

或用局方凉膈饮治疗心火上盛,中焦燥实之口疮唇裂,痘疮黑陷等证。本方虽治表证,但以攻下热结排毒为主,药用连翘、薄荷、竹叶清热解表,芒硝、大黄峻下通便排毒。

(2)解表利尿排毒法:采用除湿胃苓汤中的防风、苍术祛风燥湿解表;五苓散化气利水,治风寒、水湿在肌表,循经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而皮肤滋水糜烂等证;又恐寒湿蕴久化热,用栀子、滑石清热除湿;又虑湿土困脾,配以平胃散健脾燥湿,以加强膀胱气化功能,此方既治太阳经之表证,又治太阳本腑一膀胱湿滞之证,亦为表里双解之法。或用大连翘饮中的防风、牛蒡子、连翘、蝉蜕、荆芥、柴胡等清热解表;滑石、木通、车前子等渗利排毒,再配以凉血解毒之品,可用于治疗新生儿赤游丹毒,或身体红斑、肿胀、身热烦燥等证,本方疏风解表,利尿排毒,共济表里双解之作用。

(3)解表通便利尿排毒法:方用防风通圣散,荆芥、防风、麻黄、连翘疏风、发汗、散寒清热解表,滑石、栀子清热利尿,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本方解表与通利二便相结合,三条通道同时开放,使邪毒内外分消,排出体外。

2.2解毒法 毒邪较重时应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依据兼夹或依附的外源性六淫毒邪,内生的痰瘀毒邪,分别用解毒法施治。

2.2.1清热解毒 以清热解毒的寒凉药物,使内蕴的热毒得以清解的治疗方法。临床常见壮热、面赤、心烦,或神昏谵语,或满口赤烂,口臭、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糙,脉滑数或弦疾。临床常见各种感染性、炎症性疾病。代表方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解毒清热汤等。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白头翁、蚤休、贯众、石膏、寒水石、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天竺黄、人中白、人中黄、牛黄、羚羊、犀角等。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大部分清热解毒药物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抑制和杀灭作用;对细菌内、外毒素有减毒、解毒的作用,并可拮抗或中和在热毒病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的毒性,能从多方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如提高白细胞数,增加白细胞活力,抑制渗出和水肿的发展等。某些清热解毒药还具有解热镇静、升压、强心、止血、保护和修复机体组织器官等作用,并对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2.2泻火解毒 以泻火攻下的药物,直折火毒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热毒重证(极期),温热病或疫病中、极期,症见高热不退,烦乱燥狂,斑疹密集,便秘溲赤,吐血、衄血(肌衄)。头面红肿,口糜咽痛。如中医的疔毒走黄(脓毒败血症)。代表方如大承气汤、黄连解毒汤、白虎汤、重剂白头翁汤。药用大黄、芒硝、龙胆、黄连、栀子、芦荟、青黛、石膏等。

2.2.3清营解毒 以清凉透泄药物来清透营分热毒的治疗方法。证见身热夜甚,心中烦扰,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多见于红斑发疹性皮肤病,如多形红斑、猩红热、药疹、紫癜等。代表方为清营汤,药用犀角、水牛角、生地、黄连等清营解毒药,及金银花、连翘、竹叶等清热宣透解毒药。热入营分,耗灼营阴而致阴伤,可佐以生地、麦冬、玄参等滋阴药。若热邪已入营,而气分热仍盛(壮热、口渴、烦躁、神志不清、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者,属热毒气营两燔证,可用加减玉女煎以清气营热毒。

2.2.4凉血解毒 主要以凉血解毒、活血散血之品,清解血分热毒,热毒入血、动血的治疗方法。证见烦热燥扰,甚则狂乱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舌质红绛或紫绛。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的急性发作期、过敏性紫癜、红皮病性银屑病等。代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解毒凉血汤。常用药物有生地、牡丹皮、水牛角、紫草、茜草等。还要注意活血散血(化瘀),如应用丹参、赤芍等。如毒邪入血,但气分毒热仍盛的热毒气血两燔证,表现为壮热烦渴,面红目赤,昏谵,斑疹密布或出血,舌红绛或深绛,苔黄燥,可用清温败毒饮、凉血五花汤、凉血五根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2.2.5利湿解毒 以性味苦寒、或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水的药物,祛除湿毒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湿毒疮疡性疾病,如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类天疱疮、药疹)、渗出性皮肤病[如湿疹以及结缔组织病(白塞氏病)]、湿毒性皮肤病(如急性女阴溃疡、接触性皮炎、急性自身过敏性皮炎、下肢溃疡合并感染等)。证见浮肿,尿少或尿频、急、痛或身黄、目黄、尿黄,或腹胀尿少或疮疡久治不愈,湿毒蕴于肌肤,小腿足踝部皮肤可见水疱、潮湿、糜烂、渗液,破后黄水淋漓,结痂,肌肤瘙痒,舌质或淡或红,苔或黄或白,苔腻(薄腻或厚腻),脉濡或缓滑。代表方剂有土茯苓饮、萆薢渗湿汤、祛风除湿汤、茵陈五苓散、八正散、除湿解毒汤、茵陈鲜皮解毒汤(茵陈、黄连、大黄、连翘、土茯苓、虎杖、贯众、白鲜皮、栀子、柴胡、秦艽、生内金、生麦芽、姜、枣,用于湿热毒外袭发黄)、湿毒消肿汤(苍术、蚤休、白茅根、土茯苓、蒲公英、苦参、茯苓皮、金银花、地肤子、生姜皮,用于湿毒伤肾或湿疹瘙痒)、土槐饮等。常用药物:土茯苓、地肤子、薏苡仁、车前子、冬瓜皮、瞿麦、萹蓄、茵陈、猪苓、萆薢、茯苓、泽泻、商陆、苍术、枯矾、苦参、白鲜皮、秦艽。湿邪常与热邪兼夹而成为湿热毒证,此时应选用苦寒清热燥湿之品,清利湿热解毒。①中焦湿热蕴毒,证见脘痞呕恶,发热汗出、热不解,口苦、口干,身目发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燥湿解毒,方用丹露消毒丹,药用茵陈、连翘、川厚朴、黄芩、黄连、滑石等。②湿热下注,蓄于膀胱,证见身热,尿频涩痛,淋漓不畅,小腹胀满,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宜清利湿热解毒。代表方剂为八正散,药用萹蓄、瞿麦、栀子、金钱草、土茯苓、虎杖等。现代实验研究证明,利湿祛毒药物对多种病毒、致病菌、真菌和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并有驱除寄生虫和抗细菌吸附的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特异和非特异免疫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调整胃肠功能,消化液的分泌,肠道吸收和护肝利胆等作用,达到调整消化系统功能,解热、消炎、镇静等临床功效。

2.2.6祛风解毒 以祛风解毒药物,清除体内外风毒的解毒方法。依风热伤络,风寒束表及风寒蕴肤而引起的皮肤瘙痒,可用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解毒、祛风除湿解毒三种疗法进行治疗,但因“痒自风来,止痒必疏风”、“风为百病之长”、风为诸邪之向导,风邪常兼夹热、湿、寒诸邪致病,诸邪亦多依附风邪进入人体,因此祛风解毒多用于病程的早期。外风证见发热、恶风、自汗出,皮肤病常见皮肤风团、瘙痒、时隐时现,发无定处,此起彼伏,风邪致病常发于人体上部,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如头皮白 、白癜风、隐疹、痒风、摄领疮、风毒肿、大头风、白屑风等瘙痒性皮肤病。风热证常用药有薄荷、牛蒡子、蝉蜕、僵蚕、桑叶、菊花、葛根、升麻,代表方如疏风清热饮、荆防方。风寒证常用药有荆芥、防风、细辛、紫苏、辛荑、徐长卿、葱白,代表方如止痒永安汤、麻黄方。风湿证常用药有:羌活、独活、香薷、藿香、白芷、藁本、苍耳子、威灵仙、秦艽、稀莶草、蚕砂、五加皮,代表方如祛风燥湿汤、疏风除湿汤等。

2.2.7散寒解毒 用温热性解毒药物,驱除在里寒毒的解毒方法。证见腹痛骤起,呕吐,下利清谷(泄泻)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恶寒无汗(阴寒凝滞),四肢厥冷,口和便溏,舌淡苔白,脉多沉紧或沉缓。如寒痹、冻疮、脱疽、硬皮病、雷诺氏病等。治宜寒者热之,代表方剂如乌头汤、四逆汤、乌头赤石脂汤、桂枝附子汤、保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常用药物有附子、川乌、草乌、吴茱萸、干姜、肉桂、川椒、细辛、马前子、桂枝等。凡寒毒直中脏腑、经络筋脉,或病久积寒,伏于脏腑经络而引起的里寒证,或阴疽流注,或寒痹,鹤膝风,或遇冷逢寒加重的皮肤病。皆可用此法进行治疗。

2.2.8升阳解毒 用温补升阳的药物,对于素体阳虚,或久用、误用清热药物损伤阳气,或生活在严寒阴冷潮湿环境的患者,采用散寒、温阳、燥湿等法祛除阴毒。阴毒之病证见面色晦暗,神疲乏力,纳呆口淡,呕吐酸水或肢冷恶寒,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或见胸闷气短,心动悸,四肢不温,面色白或周身浮肿,汗出淋漓,肌肤湿冷,舌淡或胖,脉沉细或结代等;或阴证疮疡,不红不热,肿形平塌,疼痛不甚,不易酿脓腐溃,溃后脓出稀薄,肉色灰暗,新肉难生而成窦道漏管;或肠痈溃后,兼有便溏,溲频,肢冷自汗,少气懒言,踡卧嗜睡,舌淡苔薄,脉沉细等阳虚、虚不胜毒之疮疡患者。因寒凝经脉,气血虚寒,寒毒留而不去所致。此时应振奋阳气,鼓邪外出,甘温补中气,养血驱寒,排脓生肌。上述诸证皆宜温补,升阳解毒。代表方剂如阳和汤、吴茱萸汤、桂枝甘草汤、附子汤、托里消毒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皮肤病后期,病程日久不愈,见有皮损暗红或灰褐色,增厚浸润,表面粗糙,覆盖少许糠秕状鳞屑,伴有畏寒肢冷,便溏,口和,舌淡苔白或微腻,脉沉细可用除湿防风汤加减。

2.2.9润燥解毒 以滋润药物来治疗燥毒的一种治疗方法。燥邪有内外之分,外燥为六淫之一,是指外感燥邪而伤肺耗精;内燥指血枯、精夺而脏腑精液亏耗。燥毒多表现肌肤甲错,皮肤干燥、角化、肥厚、粗糙、鳞屑,甚则皲裂,时有瘙痒,毛发焦枯、失润,爪甲不泽,眼、口鼻等处干涩不适,兼有口干,咽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沉细。常见于神经性皮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干燥综合征,皮肤淀粉样变、鱼鳞病、毛发红糠疹、银屑病静止期、干性脂溢性皮炎、单纯糠疹、掌跖角化症等疾病过程中。治宜外燥轻宣,内燥滋阴,在气者益气,在血者养血,在阴者滋阴,在阳者助阳,配合补肾水、柔肝阴、济胃津、除肠燥、泻心火等法进行治疗。常用药有:地黄、天冬、麦冬、沙参、玉竹、石斛、当归、阿胶、山药、玄参、花粉、枸杞子等。代表方剂如滋燥养营汤、养血润肤饮、当归饮子、一贯煎等。

2.2.10化痰解毒 是通过化痰、祛痰药来排出体内(肺系或经脉内)痰毒的治疗方法。痰毒致病,疑难复杂,变化多端,常见内科疾病的痰热蕴肺,如肺痈;痰火蕴毒、扰乱心神而见癫狂、痫证;风痰毒壅阻于脑窍,可见中风昏迷,口歪眼斜;痰毒阻于关节则见关节肿痛;痰毒阻于经络可作核不散;结聚肿痛如瘿瘤、乳核、下肢瓜藤缠、脂膜炎、皮肤脂瘤等;痰毒瘀血凝聚,可以形成癌瘤。治疗当以化痰解毒,热痰常用瓜萎、川贝母、天竺黄加清热解毒的鱼腥草、黄芩、石膏、冬瓜仁等,如千金苇茎汤;痰火常用礞石、大黄、黄连、牛黄、栀子、胆星、黄芩、菖蒲等,如礞石滚痰丸;中风者常用生南星、生川乌、生白附子、僵蚕等,如三生饮;痰毒凝聚成肿毒、癌瘤、瘰疬等,常用海藻、昆布、半夏、陈皮、夏枯草、贝母、黄药子、莪术等,如五海瘿瘤丸,达到化痰解毒的作用。

2.2.11通瘀解毒 是运用活血破血的药物,祛除瘀毒的一种治疗方法。因热毒(或湿热毒)致血瘀者,称为“瘀毒”。属热毒瘀者多见结缔组织病、传染病、感染性疾病,须清热解毒药加活血散血药来进行治疗,如犀角地黄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清宣瘀热汤等,常用药有生地、牡丹皮、赤芍、紫草、桃仁、大黄等。属湿热毒瘀者常见肝胆疾病,应用清解、泄化湿热瘀毒的药,如化肝解毒汤,常用平地木、垂盆草、虎杖、半枝莲、丹参、泽兰、益母草、红花、山甲、皂刺、水蛭、郁金等药物进行治疗。瘀血蓄血日久化毒,可见发热日久、肌肤甲错、形体消瘦、两目黯黑、妇女经闭,常用抵当汤、血府逐瘀汤等方剂,药用大黄、蛴螬、蜣螂、桃仁、赤芍、川芎、当归、胡连等。瘀毒阻于上部,方用通窍活血汤;阻于咽喉用会厌逐瘀汤;瘀毒蓄积膀胱,尿血、涩痛者,用桃核承气汤加琥珀、冬葵子、瞿麦;瘀毒所致疮疡用银花解毒汤、仙方活命饮等。

2.3托毒法 是应用扶助正气,补阴补阳,补气补血之药物,提高机体的抗毒能力,匡扶正气,减轻毒邪对人体的损害,扶正达邪的一种治疗方法。本证常见素体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因病致虚,如毒邪火热,必伤气阴;或寒毒凝滞,必伤阳气;或正气虚弱,无力抗邪。证见面色晦暗或白,神疲乏力少气;或畏寒,躇卧,嗜睡,懒言,四肢不温,动则自汗,便溏溲频,纳呆口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疮疡不红不热,肿形平塌,不易酿脓腐溃,溃后脓出稀薄,肉色灰暗,新肉难生,或缠绵不愈,形成漏管窦道等。虚者补之,气虚者益气,血虚者补血,阳虚者温阳,阴虚者滋阴。气血两虚者用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饮;温阳扶正用神功内托散;滋阴养血用内托黄芪汤;升阳解毒用阳和汤等。常用药物如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当归、白芍、白术、附子、肉桂、何首乌、阿胶、桂枝、女贞子、旱莲草、皂刺、桔梗、白芷等。

3 小结

毒邪理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只是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先贤早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疑难顽症,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我们在临床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也在应用,却没有把“毒”邪升华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环境的变化,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新病种的出现,如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用毒邪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病因病机上重视毒邪致病,治疗上重视解毒祛邪,这不仅是发扬中医病因学说中的传统理论,而且是随着临床和科研的逐步深入,这一理论对疑难顽症的治疗意义必将更加彰显出来,更加有利于广大患者。

测试题:

1.排毒法有(多选题):

A.涌吐排毒法 B.发汗排毒法

C.表里双解排毒法 D.利尿排毒法

2.解毒法有(多选题):

A.泻火解毒 B.利湿解毒

C.散寒解毒 D.升阳解毒

3.表里双解排毒法有:

A.解表通便利尿排毒法 B.解毒利尿排毒法

C.解毒通便排毒法 D.清营解毒

猜你喜欢
药物
老年人应注意避免药物伤害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药物诞生之旅——漫谈药物研发的艰辛历程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同时并用几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