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的提升与实践

2010-08-15 00:48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应用型素质教育

叶 晗

(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杭州310023)

近年来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理念已经逐渐被教育界和大众所认同,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上,如何就其办学目标、人才规格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尚未在相关研究领域受到足够的重视。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浙科院)以“学以致用,全面发展”为教育思想,以培养国际化背景下面向地方和行业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不仅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且以分类培养的科学理念为指导,在应用型人才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不仅需要大量知识创新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且更需要大批把知识转化到产品中去,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培养相当数量的在实际工作部门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1]。多年来一直以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的浙科院校长杜卫说,对浙科院“应用型”这个办学特色的理解,还要强调两点:一是作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有较高的学术层次,故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二是作为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还有一个普遍性要求,即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换言之,光讲应用能力还不够,而是要全面发展[2]。虽然这些年来,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绩斐然,但就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所做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却很不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高等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但由于较长时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普遍片面强调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严重。而强调专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更是成为争议的焦点。

二是当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理论准备不足。急需展开对国际化、多元化、信息化背景下,跨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内涵、特点、结构、功能、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品牌战略等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

三是当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分类培养意识不强。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探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素质、能力要求的分类调研还很不够。学校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对于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的诉求及满意度认知不够,急需从包括政府、企业、毕业生的社会诉求,和包括管理层、教师、学生的高校诉求这两个层面,展开应用型人才文化素质教育满意度的调查与研究。

四是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构跨学科、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还普遍存在全面性、系统性不够的问题。如在培养方案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中贯穿不足;专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育中对学生人文关怀和学术品格养成的关注不够;基于应用型人才文化素质培养需求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模块还没有形成,特别是艺术素质教育在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尚处于起步阶段,等等。

五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还没有形成。由于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建校历史较短,还普遍存在大学精神缺失,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学校办学目标、特色在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表现模糊,文化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管理、评价标准模糊,运行不够有序。

六是以理工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师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由于文化素质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一直较为边缘性的处境,导致其师资远远不能满足通识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更谈不上精品课程建设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针对性、丰富性的追求。这导致了部分应用型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恶性循环。

七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脱节较为严重的现象。一方面应用型院校毕业的学生对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区域经济文化的优势,将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

2 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教育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在高校体制中日益显示重要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在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及复合潜力方面的较高要求。因此,大力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

首先,它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引人注目地指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这表明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内涵发展阶段,融合了本科学历教育和高职职业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将日益提高。在这一背景下,消除应用型本科院校至今未能革除的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弊端,促进高等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与社会需求吻合度更高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紧迫。

其次,它是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虽然经过多年来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人文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容置疑,但在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总结近三十年文化素质教育的得失,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理论研究,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成才的需求,对于切实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它是应用型高校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明确办学定位、发挥办学优势,不断丰富和强化办学特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发挥区域经济文化优势,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各种形式的区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工作,力求实现应用型人才文化素质的提升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是应用型高校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阔文化素质教育的视野和途径,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能力的应有之义。

3 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3.1 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的目标和核心内容

虽然在美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通识教育的育人目标表述不完全相同,美国的提法是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有教养的人;中国台湾和香港的用语是完整的人、全人、通达有见识之人;但相同之处都是针对狭隘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职业化所导致的知识割裂、视野褊狭、个人片面发展、欠缺社会责任感而产生的[3]。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通过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型工程教育,为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做准备。根据技术的最新发展,该专业学习致力于传授分析问题、借助于合适手段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另外,该专业学习还传授成功的职业生涯所必需的社会、生态和跨学科能力[4]。其跨学科课程模块(如法学、企业学、经济制造、综合素质、劳动科学等)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现代工程师应该具有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复合型人才的特征[5]。

借鉴中外通识教育,尤其是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联系当前中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际,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的目标主要有以下4个。

第一,人文艺术修养,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认同感明显提高,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良好的国民素质的诉求。

第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及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法律观念、身心健康水平显著增强,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优秀职业素质的要求。

第三,自主学习、沟通表达、社会调查、组织协调、跨文化传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能力明显提升,以满足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跨专业复合潜质和国际化视野的需求。

第四,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的文化素质分类强化,就业、创业、职业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基本树立,以满足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良好的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性的需求。

因此,根据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好,专业复合性强、社会适应面广的需求,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文化素质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五大原则,建构一个以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时间上贯穿大学4年本科教育全过程的立体的、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是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

3.2 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教育的三大教学体系

3.2.1 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教学体系

首先,要高度重视占学分与课时主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在文化素质养成中的潜在功能。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大力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弘扬优良的学术传统,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和学术品格的养成。要把创新精神、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职业观等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安排、方法与手段、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考试方式和手段等各个环节中贯穿始终。

其次,要以宽口径、复合型为目标,在培养方案中体现文化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贯穿。要设置一定数量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文化素质拓展课程,加强应用型人才在诸如经济管理、网络、生态、法律、媒体、语言表达等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各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人才复合能力的高要求。

再次,要从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建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并加大其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课程模块的建构要改变目前大部分高校以学科分类为主要依据的方案,以社会需求和能力导向为依据进行架构。笔者认为人文与艺术、科学与生命、社会与创业、国际文化与传播、区域经济与文化五大课程模块,可以较好地体现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文化素质教育的诉求。要高度重视独具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浙科院从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基础扎实、素质拓展面宽、专业复合度高、实践能力强的要求出发,建构了“基础+拓展+复合+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拓展、复合与实践,公共基础、拓展、复合与实践相辅相成,克服了一直以来制约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在教学体制、学分上保证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为三大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和融合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为文化素质教育结合专业、职业,分类型培养创造了条件。

3.2.2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各有关部门要整合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紧密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规划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把师生共同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通过举办各种人文讲座、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体育竞赛、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开放实验室项目等,积极建设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培育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开放、健康的心态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诸多立足专业学科的社团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提升浙科院应用型人才文化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摇篮。

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用型高校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各专业人才的优势,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图书馆、资料室、礼堂、报告厅、校史陈列馆、教室、宣传橱窗、学术作品陈列橱窗、各类展览,及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的布置,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及管理等工作中,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多种载体和平台。如此,既可以十分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使校园环境在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可以为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便利的校内基地。

3.2.3 以社科普及、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第三课堂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要开拓新思路、新视野,将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相结合。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目标,积极参与区域文化研究、传播、咨询、普及与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己任;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文化在应用型人才未来适应能力、职业优势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选修课程、文化讲座、文化考察、实习基地等途径,挖掘区域文化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浙科院通过开设浙江文化资源与开发课程,举办“浙江文化系列”讲座,开展浙江风俗民情、浙江企业文化考察,参与浙江省“社科普及周”活动,建立留下社区、良渚博物院、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博物馆等校外实习基地等,有效地激发了以服务浙江为主要就业去向的广大学生对了解浙江、热爱浙江、建设浙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同。由于其在文化素质教育及社科普及方面的突出成绩,2008年,浙科院被立为浙江省首批社科普及示范基地,这又为学校加强社会合作,获取优质文化素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素质教育质量提供了可能。

3.3 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浙科院的实践表明,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制定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统筹、研究、激励机制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与措施,是保障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必需。

3.3.1 成立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规划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案、计划、目标和实施办法;组织协调和检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及各学院、相关部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校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主管领导要参与指导委员会工作。

3.3.2 成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其主要职责是制订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计划;组织开展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制订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办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建立校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库,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活动;协调各二级学院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培训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要设置专职的文化素质教育岗位。

3.3.3 成立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所

其主要职责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组织编写或推荐文化素质教育教材或有关读物;定期召开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交流、总结和推广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经验;建立一支专兼职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与研究师资队伍。

3.3.4 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

强化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评价,把学生参加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况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先、评优、评定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这是激发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措施。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所在地,浙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发挥“孵化器”功能,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管理和评价机制上都充分体现了对文化素质拓展和应用能力的重视。2010年,该专业首届毕业生百分百的就业率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功效的有力实证。

4 结 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应用型本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因此,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教育质量任重而道远。它关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关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和定位的明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而也关乎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成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冯军.具有国际化背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7(3):230-233.

[2] 杜卫,冯军,王学川.对浙江科技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的再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18(4):311-315.

[3] 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1.

[4] FachbereichMaschinenbauFachhochschuleHannover.StudienhandbuchdesFachbereichsMaschinenbau[M].Hannover:FachbereichMaschinenbauFachhochschuleHannover,2005:10.

[5] 徐理勤.现状与发展——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6.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应用型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