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曙明 王筑昆 刘 军
大中城市作为区域范围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战略资源和战争潜力的重要基地,是未来信息化战争敌我角力的重点地区。大力加强大中城市国防动员应急应战能力(以下简称“双应”能力)建设,对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维护大中城市的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高效权威、运转有序的国防动员指挥体系,是国防动员系统有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关键因素。大中城市党政机关众多、行业系统密集、社会资源雄厚、管理体制各异、动员协调复杂,必须着眼任务需求、全局联动,构建军民联合、权威高效、综合集成、上下贯通的指挥体系。
一是建立军地一体、权威高效的指挥机构。要按照军地联合指挥、整体配合、协调运行的要求,以本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为基础,整合地方应急管理体制和军队指挥体制,建立健全由地方党委、政府、驻军领导机关以及地方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合指挥机构,赋予应急应战双重指挥职能。平时遂行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样化任务以地方政府组织指挥为主,战时遂行要地防空、应急动员等军事行动以军事机关为主实施组织指挥。
二是打造纵横贯通、综合集成的指挥平台。应急应战指挥,贵在速度、难在集成。要依托地方政务网和军队指挥网,充分整合区域驻军、武警、公安和地方政府内部指挥控制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和大型企业管理系统,建立集数据采集、信息传输、指挥控制、辅助决策和安全保密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指挥平台。要充分整合城市各方面的科技优势、信息资源,形成固定与移动、空中与地面、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指挥网络,使应急应战指挥纵横贯通、综合集成、高效快捷。
三是实行贴近实际、灵活机动的指挥模式。针对“双应”任务突发性强、处置难度大的实际,按照实战、实用、实效的要求,实施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靠前指挥、委托指挥的有机结合,提高指挥效益。对一般性行动和任务,可按上下级隶属关系,实施逐级控制、分级负责指挥;对执行特殊和紧急任务的单位,上级国动委指挥机构可直接向任务单位实施越级指挥,或直接派人靠前指挥;可利用任务地区国动委指挥机构熟悉情况、便于协调的优势,赋予其特定范围内的委托指挥权,以保证有效统揽同一任务地区内不同归属地、不同隶属关系的应急应战力量,减少令出多头、任务交错现象,确保指挥的及时高效。
建立科学合理、精干管用的国防动员力量体系,是国防动员系统有效履行应急应战使命的重要基础。大中城市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实力雄厚、产业升级快、人员流向广,给国防动员力量编组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按照“编为用、建为战”的要求,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科学统筹编组规模、质量和结构,努力实现力量编成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轨。
一是编组规模要“活”。大中城市面积大、人口多、应急应战任务重,保持一定规模的国防动员力量十分必要,但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而应根据城市战备需求、形势发展变化、动员潜力和社会承受力的情况,坚持规模适宜、精干管用的原则,确定组织规模,灵活实施编组。对常规作战队伍和应急队伍,在兵员充足的情况下,可适当加强;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队伍,不求规模,但求质量;在力量编组上,不搞一个模式,宜连则连、宜排则排、宜班则班,保持相对弹性。
二是人员抽组要“精”。要充分利用大中城市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应急应战任务需求择优精编,尽可能吸纳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到信息含量较高、专业技术难度较大的国防动员队伍中。要打破传统的区域为主的编组模式,把编组触角延伸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地通用技术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军队退役人员,特别要把好兵员的文化、科技关,努力提高国防动员队伍的专业对口率。
三是专业种类要“全”。大中城市国防动员系统使命任务的多样化决定了专业种类的多样性。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应急应战任务需要,对已组建的国防动员专业队伍,要在提高专业对口率上下工夫;编组缺乏的应抓紧组建,使之完善配套。目前,要着眼应对空中打击、恐怖袭击和重大灾害,突出抓好防空导弹、空情预警、特种作战、核生化防护、情报侦察、信息战、工程抢修、反恐维稳等专业队伍的编组,力求做到专业种类齐全、相互协调互补、应急应战兼备。
实战化训练是提高国防动员力量“双应”能力的根本途径。要着眼大中城市国防动员系统任务艰巨繁重的实际,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高国防动员训练的实战化、实用化水平。
一是训练内容实战化。围绕可能面临的情况和可能担负的任务,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要求,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不断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要科学统筹应战和应急训练,既围绕提高核心军事能力这个根本职能,突出防空作战、参战支前等应战课题研练,又围绕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这个现实需要,加强处突维稳、抢险救灾等应急课题研练,以应战训练带动应急训练,以应急训练促进应战训练。
二是训练方式多样化。应充分利用大中城市训练资源丰富、驻地部队较多、训练保障比较有力的优势,实施多样化训练。自主组训:立足以我为主,依据新大纲,按计划、分层次抓好共同科目、基础科目和一般专业技术的训练演练;部队代训:采取混合编组或单独编组的方式,将参训人员送到部队,借助现役部队的人才、装备、器材、场地优势开展挂钩训练;院校培训:组织现役干部、专武干部和民兵骨干到军地院校进行以军地通用技术为主的短期培训;军地联训:联合组织军地相关力量实施训练演练,提高军地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能力;岗位融训:将训练与动员对象的工作和生产有机融合,通过岗位练兵落实训练任务。
三是训练考评科学化。积极创新考评模式,使静态考评向动态考评转变、定性考评向定量考评转变、单科目分段考评向多科目连贯考评转变;量化考评标准,根据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效果,进一步建立健全训练质量评估体系,细化训练等级评定办法;规范考评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明确考评的方式方法和组织程序,确保考评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完善奖惩措施,大力推行军事训练问责制,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动员对象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形势下,大中城市国防动员系统要履行好肩负的历史使命,必须依托大中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速度快、科技信息人才资源丰富、军地保障潜力巨大的优势,坚持贯彻平战结合、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健全科学完善、军地融合的保障机制,为提高“双应”能力提供可靠的物质、技术和人才保障。
一要完善保障预案体系。针对大中城市国防动员系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需求,制定配套完善的保障预案体系。要着眼大中城市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着眼最复杂、最困难局面,制定责任清晰、任务明确、层级管理、分类保障的预案体系,做到一种情况、多套预案,一套预案、多手准备,一手准备、多次演练,确保体系完善、即需即保。
二要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在保障渠道上,确立地方为主、军队为辅的保障格局,坚持地方党委统揽、军地双方联动、行业系统补充、社会各界支持,充分融合城市保障资源,变分散式、零星式保障为综合性、系统性保障。在保障内容上,注重从政策制度、装备器材、物资经费、科技信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立体式保障。在保障方式上,着眼国防动员力量建设和遂行任务的不同需要,采取实物保障、经费保障、储备保障、伴随保障、委托保障等多种形式,落实保障任务,提高保障效益。
三要加强战备物资储备。储备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战备物资,是有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应牢固树立“后备必须战备、储备就是准备”的思想,本着军地共管、分级保障的原则,依托地方现有储备体系,进一步明确保障任务和军地有关部门、单位的保障职能,切实建立起双向多能、军地互补的多元化战备物资储备制度。另一方面,依据军事需求和可能担负的任务,本着“战(急)时不易筹措的物资多储,易于筹措的物资不储或少储;高新技术物资多储,一般技术物资少储;消耗大的物资多储,消耗小的物资少储;抢运、抢送、抢救、抢修物资重点储,其他非常用物资器材选择性储”的原则,把分散在各个行业系统的资源进行预编整合,科学确定各类保障物资器材的储备布局,使各种物资器材储备综合配套、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为实施快速高效保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