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霄
洛阳铁路中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被建造,由于一般高层建筑多为框架及剪力墙结构,施工中,建筑物的垂直度控制成为施工测量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轴线定位、高程传递和沉降观测。
高层建筑物其轴线尺寸的测设精度要求较高,对其基础定位轴线的测设,可采用布设控制网测设方法进行。
当基础工程完工后,房屋轴线复位时,仍以主轴线为基准,将房屋的角点投测于基础顶面上,并对原来的矩形控制网进行复核,当符合精度要求时,再分别量取各开间的轴线,要求往返丈量,同时分别投点于地面固定标桩上。
高层建筑一般场地有限,且建筑物周边满挂安全网,如果在楼层放线时采用传统方法,一是地面控制桩离建筑物近,随着楼层升高竖向观测角度越来越小,很难操控;二是外架外网影响观测视线。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新的轴线测设方法——内控法。采用这种方法所使用的观测仪器是激光铅垂仪。
激光铅垂仪主要用于高层建筑、高烟囱、高塔架等的铅垂定位测量。激光器固定在套筒内,竖轴为一空心筒轴,两端有螺扣,用来连接激光器套筒和发射望远镜。激光器套筒装在竖轴下端,发射望远镜装在上端,既构成向上发射的激光铅垂仪,也可倒过来安装,构成向下发射的激光铅垂仪。仪器装有两个互相垂直的高灵敏度水准管,并配有专用的激光电源。仪器可利用激光器底端(全反射镜端)所发射的激光束进行对中,利用基座整平螺旋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接通电源起辉激光器,便可发射出桔红色铅直激光束。
仪器使用前应进行检校,使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激光束光轴与竖轴线一致。前一项检校方法与经纬仪相同,后一项检校可利用高建筑物进行。将仪器安置在高建筑物近旁并向上发射激光束,在高建筑上部支出一固定白纸板作接收靶。仪器进行调焦,直至在靶上得到最小直径的光斑为止,并标出其点位。然后仪器水平转动每90°即在靶上标记一点,旋转一周后,如靶上四个标点不重合,则需校正。校正时,先标出四个标点的中央位置,然后调整激光器套筒上两组固定螺丝,使光斑与中央标点重合。
地下室施工完毕后,利用地面固定控制桩,将房屋平面主轴线复测到地下室顶板上,然后选取四个距离较远,又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纵横轴线交叉点做为楼层放线基准点,四个点最好能构成一个矩形。点位选好后,注意做好标记并妥善保护。
一层顶板施工时,在相应位置预留空洞,大小200mm 左右,待砼强度满足上人放线的要求时,可进行二层施工定位放线,将激光铅垂仪安置在地下室顶板(一层地面)的一个基准点上,调平,对中后,用光靶在放线楼层接收光斑,利用前面所讲检校仪器的方法,调整光斑达到要求,在放线洞四边各标两点,使两条线交点与光斑重合,用相同方法测出另外三点。然后,用钢尺经纬仪对四点进行复核,检查角度,距离是否正确。最后利用校核后的这四个设射点测设出整个楼层轴线。
用相同方法测设各施工楼层轴线,但当建筑高度超过50m 后,需将控制点上移,重新布设。
根据水准点在建筑物附近测设出正负零标志。高层建筑的高程传递一般采用钢尺直接丈量的方法,即选用水准仪在墙体上测设出+1m的标高线,然后从标高线起用钢尺沿墙身往上丈量,将高程传递上去,并标记在竖向钢筋上,做为砼施工控制点。为了减少逐层读数误差的影响,可采用数层累计读数的测法,例如钢尺在数层后用到30m时,将钢尺零点向上移位,再逐层读到60m。
沉降观测,就是测量建筑物上所设测量点(又称沉降点)与水准点之间随时间的高差变化量。
用于沉降观测的水准点称为水准基点,一般由三个水准基点组成一组,以便相互检核。水准点应埋设在受压、受震和沉降范围以外,埋设深度应在水冻线以下0.5m,以保证水准基点的稳定性。为了便于观测和保证精度,水准基点离观测点的距离应不超过100m。
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大小、荷载、基础形式和地质条件等情况而定,特别是点的位置应考虑对建筑物的沉降要具有代表性,并能控制各个不同方向和区域为宜。观测点除均匀布置外,在下列特殊地方也应布设点位:荷重剧烈变化的基础部分;平面形状改变或沿沉降缝的两侧;具有代表性的支柱或基础;动载作用区域周围;建筑物纵横轴线上。
对于民用建筑,通常沿外墙每隔10m~20m 布设一点,此外在房屋转角处及沉降缝两侧也需布设观测点。对于工业厂房,除承重墙及厂房转角处外,还要在柱身、柱基、设备基础、伸缩缝两侧、地质条件改变等处设立观测点。
通常采用角钢、圆钢或铆钉作为观测点的标志。其高度应高出地面0.5m 左右,以便竖立水准尺。
观测点埋设稳固后,即开始根据水准点测定各观测点的高程。以后可根据施工进程,每完成一层和增加一次较大荷重之后(如墙体砌完一层、安装柱子和屋架、铺设屋面、安装吊车等之后)都要进行观测。若因故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竣工后,可根据沉降量大小,定期进行观测。开始可每隔1~2个月观测一次,以每次沉降量在5mm~10mm 以内为限度,否则要增加观测次数。以后随着沉降量的减小可逐渐延长观测周期,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对精度要求较高的沉降观测须使用S1级水准仪外,一般使用S3级水准仪即能满足要求。观测应在成象清晰、稳定时进行,同时应尽量在不转站的情况下测出观测点的高程。在前视各观测点后,必须再回测后视水准基点,前后两次的后视读数之差不超过±1mm。前后视观测宜使用同一根水准尺,水准尺离仪器仪表的距离应小于50m。当选择几个观测点作为临时水准转点而组成闭合环时,其高差闭合差应不超过(n为测站数)。
每次观测后,应检查手簿中的观测数据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等。然后把历次各观测点的高程等有关数据填入相应表格,并计算相临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沉降、荷重、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分别绘制时间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和时间与荷重的关系曲线图,以便掌握和分析变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