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0-08-15 00:48
科学之友 2010年12期
关键词:三角形驱动建构

陈 标

(高州市云潭中学,广东 高州 510540)

1 引言

《数学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重新审视了数学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根据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构建出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体系,强调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和信心的建立以及自我学习策略的形成。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身处一线的数学教师,不管是在传统观念、理论探讨、还是课堂践行方面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并应用于教学实际。

2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内涵及本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把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改成了以学定教,让学生根据以往自身的经验知识,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3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在学生的心智特点还是初中教材的特点上,任务驱动法都较适合初中学生的数学教学,因为其实施的前提是:

3.1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初中生经过小学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已具备延展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并且具备了一定思考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3.2 学生要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智力上,初中生的言语、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能力方面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这使得他们能更轻松、快捷、有效的完成各种认知任务。现阶段初中生最主要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增强,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在心理上,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辱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成熟变化使他们希望寻找机会展示自己,不仅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也增强,以期得到社会,特别是教师的肯定和赞赏。

3.3 任务中对应的问题应具有可探究的价值

我校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新教材课本知识较简单,更注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并为课后的探讨、习题的灵活运用留下了延展性空间。而数学知识的得出更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规律的归纳,可探索性强。

如初二上册《勾股定理》的探究可发展学生观察、归纳、定义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从中建构起数形结合思想。

3.4 任务应具有学生综合发展性

现在使用的教材其目标就是要通过任务探究过程,让学生提升数学素养、数学情感,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4 巧用任务驱动法,构建合理课堂教学模式

4.1 巧设情境,创建任务,重视“情感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认识三角形》一课中,要求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自行车、埃及金字塔)这一任务,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

任务:找出图片中有几个三角形?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形状?

目标:通过讨论得出三角形的概念和作用。

操练过程:小组讨论,结果当堂汇报。

4.2 小组合作协调学习,创设“任务驱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设置了以下任务:

任务:拿出学具中的塑料棒,任选三根组成三角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度。

目标: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及小组交流,用学过的知识探究三角形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及三角形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

活动形式:四人小组活动

操作过程:

(1)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两个任务各十五分钟。

(2)学生分小组讨论,确定分工并自制呈现结果的记录本。

(3)学生小组自主采用动手操作搭三角形、测量实物、画图等方式,由记录员填写结论表。

(4)各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报告操作过程及结果,教师和学生对结论作出评价。

经过两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完成了对自我知识的建构,不仅从感性认识上得出三角形概念,并在任务驱动下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体系,得出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3 任务完成,总结评价

评价方式应避免单一化,应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用发展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的进步,评价结果可以以小组汇报、个人汇报、学生小教师角色的方式呈现,还可以以书面形式如交作业或在教室设置数学小板块等方式,让有不同结果的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曾在教室黑板报分出数学专题,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为学习中具有不同解题方法的同学提供空间展示。

5 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的局限及改进

虽然新课改将素质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以分数论英雄”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要面对着学校、社会对教学质量考核的双重压力,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实现教学计划,有可能使得任务驱动式教学流于形式。课堂的活跃可能是老师安排的,知识的建构也不是在学生对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意义的建构……而且学生个体的差异容易使学生在实施任务及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两极分化。

为使任务驱动式教学更好的服务于数学教学,我认为应结合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1)教师在布置任务过程中,给出时间限定,并对结果是否唯一做出说明,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做到不干涉,鼓励学生以充分自由的心态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在此过程的角色应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有时也是学生活动过程中的“伙伴”。

(2)要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微小进步,以肯定、激励、指导为主,批评为辅,对学生不同的结论应及时总结,并形成知识点,必要时加以拓展、运用。例如,第七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学生完成对生活中一些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我专门用了一节课展示学生的成就,通过不同案例,总结出收集步骤、方式等知识点。

(3)将任务延伸到课外,可以将课堂中有争议的问题留到课外或从生活中寻找大量实例,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相关的知识并完成自我建构。但课外所做的活动一定要在课堂上给以归纳总结,否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必要时可以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6 结论

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将现实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自觉的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生活问题,任务就是纽带,可以让学生自发的通过完成任务将二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在探究中培养数学素养。但数学各节知识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去教学,效果才好。我相信只要灵活、适度的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一定会显示出优越性,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双重目标的实现。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2 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 布卢姆等编.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 秦晓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职业,2009(24)

5 吕 楠.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灵活运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三角形驱动建构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