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东南楼,70岁的符淙斌院士的新办公室简约而素净。这幢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筑学大师杨廷宝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满眼的花树在冬日的阳光下,透着江南特有的气息,冬青、雪松的深绿伴着银杏树的深黄,杂着腊梅花初吐的暗香,还有不远处中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的雕像。符淙斌说,这幢楼是自己40年前上课学习的地方。
从江南的水乡到北方的天空,从爱上气候学到担纲南大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这一转就是近50年的光阴。
1939年10月,符淙斌出生于上海。11岁那年,父亲故离,母亲拉扯兄妹三人艰难度日,伴着他成长的有人间的温暖和自然的遭际。中学时代,符淙斌就读于上海松江二中。符淙斌说:“那时的上海,每到夏天,台风就很厉害,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台风给我们带来的痛苦。1956年,有一场破坏性很强的台风,把邻居的两栋房子刮倒了,两个孩子给压死了。这件事在我心灵上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气象学感兴趣。”
1957年,19岁的符淙斌考取南京大学,就读于气象学系气候专业。一代宗师竺可桢曾在这里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气候专业及与气候相连的地学学科(大气、地质、地理、海洋、环境等),先辈们的言传身教和学科的交叉融合滋养了他学业的长进。1962年,符淙斌从南大毕业后,赴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读研期间,就做台风发展过程中“海洋和大气之间的水分与能量交换”的研究,开始关注海洋与气候的关系。
研究生毕业后,符淙斌留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任职。1981年,符淙斌以访问科学家的身份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研究。在美国的两年,符淙斌不仅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而且也为其今后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1985年,符淙斌担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研究室主任。上世纪从60年代到80年代,符淙斌研究的触角已从单纯的气象研究,延伸到气候与海洋、陆地等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兴起了全球变化的研究。该研究把地球的各个部分(大气、水、冰雪、陆地、生物)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各种过程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包括气候在内的全球环境演变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地球科学最大、最复杂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符淙斌协助叶笃正先生积极参与了这项国际合作研究的规划,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符淙斌说,叶笃正先生是我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早在20多年前,叶先生就意识到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与全球变暖的关系。1984年,美国著名气象学家马隆找到叶先生,希望合作研究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叶先生慧眼识才,很快又找到符淙斌,邀他一起从事该项研究。
1985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研究室成立之时,总共有七八个人、一间房。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气候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最终发展成为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在叶笃正、符淙斌的领导下得到国际的认可。
经过多年的努力,符淙斌和他的合作者们在季风系统中海洋—大气、陆地—大气和气候—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气候突变及其对全球增暖的响应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国际性创新成果。他领导创立的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研究,被国际上誉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范例。
他系统地揭示了东亚季风区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区域尺度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广义季风环境系统”的新概念。他领导研究组发展了一个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成为区域环境变化预测的一个重要工具。他深入研究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领域,发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赤道海面温度变化的关系,率先把厄尔尼诺现象同中国气候联系起来,为我国年际气候变化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符淙斌领导的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赢得了国际影响力。他领衔的研究成果“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获得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领导的“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国际项目得到地球科学系系统联盟(ESSP)批准,中国科学家首次成为国际重大科学项目的发起人。
年近古稀,身居北方的符淙斌更思念南方的气息。于是,他选择回到母校南大。
符淙斌目前还担任“973”项目“北方干旱化和人类适应”的首席科学家,并从事中国东部城市化的气候与环境影响、气候变化与区域发展等重大课题的研究。2009年7月,他挂帅的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符淙斌将着力推动母校南京大学成为中国南部地区研究气候变化的中心。
在符淙斌看来,眼下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当今人类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已经足以对整个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从《京都议定书》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岛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气候与全球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学术研究的范围,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外交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研目标,拥有地学领域完整学科布局和地处东部发达地区的南京大学有理由在气候与全球变化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所刚一成立,符淙斌主持的“钟山论坛”就正式开坛。论坛以研究气候变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问题为宗旨,吸引了国际一流的专家和国内气候变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搭建了政府决策部门与学界对话咨询的平台。在校内,由大气、环境、地理、地质、经济、生态等领域的专家也不定期聚在一起,进行前沿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会,加强集成研究。
回到母校,符淙斌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仙林校区筹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实验站,为南大“大地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研究院国际化、综合性、前沿性的发展也是符淙斌致力的目标。以徐冠华院士为首的国际咨询评估委员会业已组建,国内外驻院和兼职专家已近30人。目前,符淙斌和他的团队正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专项和全球变化科学计划。同时,一门面向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课程“地球系统科学初步”已着手准备……
回到母校,忙碌后坐在曾经是自己的教室所在地的办公室。窗外江南冬日的景观错落有致,仿佛人间万象、世间风云尽收眼底。符淙斌说,一名科学家眼中的气象、气候不是狭义的,宇宙和人间的气象万千、风云际会,永远启发科学家的灵感、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