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型表演的视觉奇观表达

2010-08-15 00:52
科技传播 2010年9期
关键词:全运会开幕式科技

尹 琪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现代大型表演的视觉奇观表达

尹 琪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近几年大型表演活动成为广大观众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成为众多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一定的奇观性特点。表演活动的场面巨大、形式上有较强视觉冲击力,观众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高。奇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和文化的创意与组合,在内容上它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在表现上是碎片化和观众参与所表现的妥协化。

大型活动;活动表演;视觉奇观

当代著名导演居伊·德波认为后现代已经发展到了奇观社会。这种奇观在现代社会大型表演中体现广泛。现代大型表演是广大观众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收视率调查机构CSM媒介研究发布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国内收视数据,显示开幕式4个多小时内,全国共有8.42亿观众通过电视实时收看奥运会开幕式直播,创下国内有收视调查以来电视收视率最高纪录[1]。而海外数据也非常高,如日本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平均收视率为37.7%,西欧各国的收视率都达到20%左右,而美国尼尔森媒体调查公司统计表明,即使是奥运会的录播节目也吸引了全美3 420万观众[2]。除了奥运会之外,2009年国庆阅兵、全运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表演观众的收看比例也相对较高。

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信息与资源无限丰富,电视和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随时随处可以看到各种档次的娱乐活动、展览表演,但是对于大型活动仍然非常向往。这是因为大型活动的表演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经典作品,一个时代高度的建立,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社会语境的特殊表现。从国内近来的大型活动表演来看,每次创办者试图创作出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效果,从核心上说大型活动表演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开幕式或闭幕式的景象,而是一种观众眼前和心灵的奇观表演。现代大型活动表演的奇观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奇观的本质是“科技型”与“文化魂”的创意结合

所有的大型表演活动对人类最新技术的使用都是积极的,科技使人们的想象变成现实,并为奇观提供物质表现。北京奥运开幕式总共用了几十项高新技术,涉及众多领域:地面升降舞台、地面LED系统、多媒体、指挥系统、通讯系统等都采用了高新技术。开场的画轴为一个巨大的LED屏幕,长147m、宽22m,构成了历届开幕式面积最大的一个舞台。作为火药的发明国中国,焰火表演一直是大型活动中常用的表演项目,而全运会和奥运焰火将新科技发挥得更为出色。开幕式的巨大笑脸及“奥运五环”等不规则焰火,都是使用了特殊的技术才最终完成的。为了达到导演所设想的效果,新科技手段被最大程度地使用,其所涉及的领域超过了以往活动的范围。发明这些特殊技术的人可能从来没有想到发明会得到大型活动表演导演的青睐,在数十亿观众的眼前亮相,成为一种人类奇观。

精巧的造型并不是构成大型奇观的全部内容,它可能只是如过眼云烟,没有意义的造型是没有震撼力的“巨模型”而已,奇观必须是一种意义的展现。人文为视觉奇观提供了精神与意义的全面支持与思考的可能性。在第11届全运会开幕式泉城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景色、齐鲁文化气息、历史内涵、精神支柱都在表演中得到展现,观众被这些场景震撼,并且如果没有任何一点意义,表演就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无法成为人们头脑中的记号,更不会成为一种视觉的奇观。全运会悬挂在体育场中央上空的碗幕是全运会表演的一个最亮点,是开幕式整个文艺节目的灵魂,在整个节目中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为什么选择碗是非常有讲究的。碗是每家每户都要使用的物件,它包含着中华文明的每一个进步并盛满了现实与内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而这一文化上的创意加上碗幕达50m直径,全场观众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清晰的视频播放成为在场人们惊叹的奇观。

创意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进行了结合而建立了奇观。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是奇观的形式与内容,但是科技和人文更需要创意将二者进行结合才能创造出奇观。任何奇观的产生都来自文化与科技的共同作用。文化提供了奇观的内容和意义,是奇观被观看和接受的真实对象,是奇观被解释和被讨论的内容。而科技提供了视觉奇观建立的可能性,扩展了观众眼前的视觉三维空间,使其在深度、广度、高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科技与人文经过创意的融合才能变化为奇观。科技因人文去掉了硬度,而人文因科技而获取了表现的支撑与外显的力量,而这是具有创意的激情所能达到的结果。奥运会中众多元素都是科技与人文的的创意组合,29个焰火脚印、活字“和”的变化、体育场地中央巨大的纸卷轴;全运会上投影出的泰山、咆哮黄河和孔子诞生、以及垂柳荷花都是科技型和文化魂的创造之作。

2)奇观是宏大与微小的组合

现代大型活动所带来的奇观效应来自宏大与微小的组合,微观的世界和宏观的事件都成为奇观的构成元素。奥运会、全运会的大型活动从本身说就是宏大的事件,其宣传的方式、对资源的使用、参与范围和影响的广度都是非常巨大的,这使其自然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观。从本质上说奇观是一种宏大的场面和持久的感受,毋庸置疑历史和社会中宏大的事件总是能够构成奇观本身的震撼性,如奥运会、国庆阅兵和全运会的主题都是历史性的内容,具有宏大的意义。宏大从其本身来看就是一种奇观,超越了人们可以达到的高度,具有一种震撼的效果。目前,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景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阶段,都是我们历史最为灿烂与辉煌的时刻,其本身就是一种奇观。对于宏大的运用还表现为对活动现有高度的超越,现代大型活动中每一次都试图对以往表演活动大幅度超越,其进行超越必定会形成奇观,而一旦超越成功,奇观就更可能出现。

创造奇观的内容也可以是一种微观的事件和要素。这些要素甚至是我们平时都难以意识到的普通元素。在大型活动中的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名山大川、宫廷将士等或许还都是宏大的和历史文化的主导。但是画卷、志愿者的拍手、观众席上的手电筒、笑脸等都是微观的内容。一些细小的生活细节,一些我们平时甚至忽略的细小场面也可以大型活动中所带来的奇观效应与震撼。当2008张笑脸一起打开在北京中国国家体育场,可以想象对于所有的观众来说是多大的惊喜与震动,而这仅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记录,甚至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国家,但是一种共同的情感却使我们觉得眼前出现了奇观。奇观并不总是标志性事件、宏大的叙事,准确地说奇观更多的是微观与宏大的组合与交错。

3)奇观是碎片化的表现和妥协化的接受

大型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奇观效果,既是活动执行者的现场表现,也是观众的一种接受性的结果,两者都是不能缺少的。没有策划者的创意和表演者的参与不可能有奇观的出现,而没有电视观众和现场观众再大规模或巨大的场面也不可能被称为奇观。大型活动的策划者和观众一起创造了奇观。这种创造是一种斗争合谋共生的产物,是一种不完整的碎片的表达,“既创造现实的强化形式又创造现实的替代品”[3]。奇观来自于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的叙事。奇观之所以能被当作是奇观,是由两种特点构成的,熟悉的事物给于奇观以意义,而陌生的形式给以特殊称呼——奇观。碎片化的表现还因为它并不是完整或固定的空间,而是把不同的空间重叠,不同的元素组合使用。我们看到的内容不是来自于对单一故事的模仿,故事可能是虚构的,或是几个不同故事的碎片化组合。上古与现代被组合、传说与正史都有表现;民俗与高贵同在,所有的内容都是历史与文化上的某一个局部。但是创作者创作了一种被观摹的真实故事,我们在随处看到真实,但是整体似乎并不是历史真实。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融合为一个新事物时,我们不再认为这是我们熟悉之“今”,也不是我们头脑中的“古”,没有什么可以定义眼前的或是宏大,或是微小的情景,熟悉的元素被不熟悉的方法融合成一种并不熟悉也不陌生的景象,而这种景象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出现,也不曾出现在我们的想象中,除了奇观我们可能不能用其他任何一个词汇概括这种场景。而“奇观”或许是一个不但合适的词汇而且合适的情感的表露。

现代大型的活动所建立的奇观性场面来自于创作者和观众的相互妥协与配合。没有二者的妥协与配合,这种奇观不可能得以实现。一场活动的创造者既是活动的创造者,也是多次以观众的角色“参与”过大量的活动和表演。对于创造者来说,非常明白观众是如何看待活动的。随着现代科技和创意的能力的提高,观众对活动的期望逐年增加,他们的欣赏能力也提高很多,因此,大型活动的创办者必须使活动做到超过人们以往观看过的内容才能获得观众,因此每一次大型活动都试图在形式和内容上超越上一次相同的活动,导演在设计活动时要妥协于观众的心理期望。而观众的参与也是对活动的妥协,是创建奇观的不可忽视的元素。不管是奥运会的现场,还是印象西湖的演出地点,观众现场参与或用电视观看的方法参与到活动中,并试图理解导演的意图,在活动结束后和周围的人进行讨论而逐渐地形成社会话题才使活动产生影响,才是奇观全面的形成。在一个时间就是生命的年代,在一个信息无所不在的年代,观众的选择以及选择后引起的大讨论都是对于活动的一种妥协接受,因为如果观众不接受完全可以选择不参与活动,这种妥协和在某些方面和导演保持默契的行为是奇观得以建立的基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创作者和观赏者一起创造了一切大型活动的奇观表达。

奇观现象将会继续,因为这已经成为目前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需要。

[1] 中国传媒系列报告[eb/ol],http://et.21cn.com/tv/zuixin/neidi/2008/08/09/5045231.shtml.

[2] 北京奥运开幕式多国收视率赶超雅典悉尼.http://news.sina.com.cn/c/2008-08-12/094416103323.shtml.

[3]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大学出版社,20O0.

G206.3

A

1674-6708(2010)18-0014-02

尹琪,研究方向:传播学、广告学

猜你喜欢
全运会开幕式科技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科技助我来看云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运动会开幕式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