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的神圣职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10-08-15 00:48熊东根
科学之友 2010年10期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课程自学

熊东根

(南昌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自学为中心的个体与群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一说到语文自学能力就会让人想起常讲的一句话:原来认为不识字是文盲,现在是不会学习的人是文盲。即识字很重要,自学也很重要,而会自学更重要。

众所周知,自学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的能力,他是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能力。而语文自学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独立地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是自学能力的基础。这也是语文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可见,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1 认识态度是前提

老师教授语文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能达到的重大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深知:只有自己潜心钻研、深切体会,才能深入心通,心安理得,将来,出而应用时,便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达到左右逢源之地步。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自得之也。”这段话告诉我们:想要取得精深的造诣,以至学进不已,其求学之方术即在“自得”;自求自得,学到的知识才是牢固而不可动摇的,那么赖以资助者亦就深邃遐远,终将左右而逢其源。此话深刻地阐明了“自得”之效。即:从巩固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和拓展知识诸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年毛泽东同志也很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1944年在延安《解放日报》社论《论普通教育中的学制与课程》中指出:“我们一切学校……应该竭力提倡和指导学生的自学,使学生能够取得自学的方法,养成习惯。”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早在六十年代初叶老就多次讲过“教是为了不教”。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自己探索,独立完成解决问题,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就是说,学生自学能力形成了,就不需要教了。叶老还指出:自学语文的目的在于“自然读书,不待老师讲;自然作文,不待老师改。”[注2]1977年 12月叶老给《中学语文》的题词中又讲:“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了要进入这样的境界。”1983年,他在一次会见“文言文教学座谈会”的部分教师时再次强调:“我看当教师最好是当学生的顾问。学生遇到了弄不懂的问题时,再顾而问之。但是顾问也不能跟学生一辈子。学生有了自己的能力,就不必用顾问了。这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此可见,学生自学语文与教师教授语文是分不开的,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年的教改和新课程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突破“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要把语文课的概念化、程式化、教条化及一切依赖老师的被动教学模式废除,提倡唤醒教育观,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养成朝气蓬勃的智力生活习惯。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2 教与学是关键

教与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又只能在实践中形成。老师只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老师只能起顾问“领路”的作用,而要登上泰山之巅,必须靠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攀登。

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更好地运用好这一有效的方法,就必须先明确教师教授语文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关系,然后才能做到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其结合的方法、步骤及注意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把学生自学语文与老师教授语文科学的统一起来呢?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要做到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讲授

这就是说在讲授之前,教师要有计划地、有重点地对某课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去围绕着课文重点、难点去进行定向思维活动,即使有些问题自学不能得到解决,还可将其带到课堂上来。这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鲁迅小说《药》一课时,就可先提示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的特征及民族的处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药”有哪几层意思?这“药”是治谁的病?谁更需要治病?等。

2.2 老师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年级的特点及《语文课标》的要求,编写具体的自学提纲

即从表达技巧到思想内容,从文章结构到文章意境等,有计划地、系统地指导学生自学。其作用是传授知识、揭示规律、提供方法、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教《药》一文时,就可提出本文中的人物名字的寓意,以及明暗线索的情节各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是怎样展开的。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研究,找出其规律,探究文本构思之妙,用笔之巧,意境之深。

2.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探求新知

学生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及《语文课标》的要求、教学内容(教材),确定引导的方法。不同类型的课文其引导方法不同。正如叶圣陶先生讲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注3]范文教学,不仅是为了吸取文章的精华,而更重要的就在于举隅,即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典范文章的知识来理解、分析、探索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鲁迅《药》一文的人物描写得就很精彩。无论是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描写,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心理活动)描写都非常逼真、精到。高中学生已学了不少人物描写的知识和技巧,在引导学生自学时,可让学生在自学中总结分析探求人物描写的特点及人物描写的语言生动、形象美。

3 方法制度是重点

解决了对语文自学的认识和态度,处理了教师教语文与学生学语文自学的关系,接下来就是要解决语文自学方法和制度问题。这是个重点问题。

我认为方法制度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3.1 从形式上来看

3.1.1 个人主动自学式

即通过自己主动自学,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原则。

3.1.2 小组互助式

即通过学习小组互相帮助、互相讨论,开拓思路,互相取长补短。

3.1.3 教师点拨式

即定向引导,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指导学生自学。

3.1.4 家庭帮助式

即充分发挥学生家庭成员帮助学生自学。让他们在家庭成员的帮助下主动地学习,阅读有关资料、文章,讨论有关问题,充分体现大语文观(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3.1.5 社会鼓励式

即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其亲身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自学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得到更多的激励。

3.2 从手段上来看

3.2.1 课外自学制

即规定学生在课外要阅读适量的资料和文章(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学段规定的阅读量不同)。

3.2.2 自我评价制

即学生自学一段后,让其自我评价,看其是否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基础。

3.2.3 自学测试制

即一学期对学生进行两次或三次自学测试,看谁的自学内容最丰富,成果最佳(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3.2.4 演练辅助

即通过自学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学的内容在班上进行演练,加深对自学内容的情感、理解及影响。

3.2.5 模仿拓展制

即根据自学获取的典范知识,进行模仿、拓展,使之找到规律、开拓思维、有所创新。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文学既久,自然纯熟”。[注4]

3.2.6 交流促进制

即定期进行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自学成果,激发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3.2.7 评选之星制

即在一学期进行 2次~3次评选自学之星,让学生体验自学的成就感。激励其持之以恒,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总之,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教育的要求来看,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都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课题。

注 释

1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故略写为《语文课程准》

2 叶圣陶著.书简,1961

3 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47

4 朱 熹著.朱子语类第一百三十八卷论文上

1 朱 熹著.朱子语类

2 孟 子著.孟子·离娄

3 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 李新宇主编.语文教育学新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叶圣陶语文课程自学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