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少奇对党内斗争问题的理论探索

2010-08-15 00:45:53冯夏根胡旭华
党史文苑 2010年22期
关键词:刘少奇斗争错误

冯夏根 胡旭华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631)

论刘少奇对党内斗争问题的理论探索

冯夏根 胡旭华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631)

刘少奇是党内第一个对党内斗争问题有过系统阐述的理论家。他全面阐述了党内斗争理论的诸多层面,初步构建了党内斗争问题的理论体系;有针对性地重点剖析了党内斗争中的过火现象与“左”倾错误,指明了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内斗争的道德标准,丰富、完善了党内斗争理论。刘少奇对党内斗争的理论探索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今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及推进党的民主化进程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少奇 党内斗争 理论探索 思想道德

党内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对于清除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增进党的团结和谐、提高党的凝聚力均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刘少奇对党内斗争问题有过系统、专门的论述。他对党内斗争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全面阐述了党内斗争理论的诸多层面,初步构建了党内斗争问题的理论体系

何谓党内斗争?党内斗争的性质、范围、根源、目的、方法怎样?这些问题自建党以来就困扰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并直接影响革命事业的发展。党的早期领袖们结合党的实际情况,对党内斗争问题也曾提出过不少正确的认识。如恽代英就提出思想斗争是党内斗争的重要内容,他认为,“革命党必须谨防自身的腐化”,党员“要能够很忠实的接受党的训练……要能扫除一切在封建社会或买办阶级文化的社会中所养成的错误思想,养成功一个彻头彻尾的布尔塞维克精神”。[1]P877陈独秀把党内斗争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则问题上的是非,此种纠纷“不但不能避免,且不应避免,有时还是万分需要”;另一种是“个人感情利害之纠纷”,此种纠纷“应该反对,应该极力避免”。[2]瞿秋白提出,要正确处理党内矛盾,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必须反对“家长制”,必须要有健全的党内民主生活。在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深刻地指出,党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党内的生活,没有党内的舆论,没有对于指导者的监督,没有党员群众对于指导者的督促”[3]P140。上世纪30年代后期,毛泽东结合党内斗争的历史实际,总结党内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党内斗争的标准、方针和形式等重要思想。他指出,党内斗争的标准既不是个别领导人的意见,也不是马列书本,更不是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是“弄清思想,团结同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党内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批评与自我批评。40年代前期的延安整风运动为解决党内斗争创造了新经验,成为后来解决党内斗争、加强党的建设的楷模。所有这些都为刘少奇进一步探索党内斗争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了适应夺取抗战和中国革命胜利的需要,刘少奇在长期从事党的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集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吸收了党内其他领导人关于思想建党的集体智慧,于1939和1941年先后发表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等重要著作,创造性地对党内斗争问题做出了全面的阐述,初步完成了对党内斗争问题的理论建构。

第一,党内斗争的内涵与性质。从一般意义上说,党内斗争是党内成员在各种问题上存在的不同意见、争论、分歧、矛盾乃至对立,并在党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想倾向与实践活动。刘少奇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界定党内斗争的内涵的。他指出:“党内斗争基本上是党内不同思想不同原则的斗争,不同思想不同原则上的对立”。[4]P210它包括“为维护一定的原则,一定的斗争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一定的斗争方法。”[4]P180“这种党内斗争,主要的是思想斗争,它的内容是思想原则的分歧与对立。”[4]P179从理论上看,党内斗争包括思想斗争、路线斗争、政治斗争、组织斗争甚至权力斗争。但刘少奇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和党内斗争的实际状况出发,明确指出,我们党内的斗争大量的经常发生的是思想上的分歧,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中经常发生的争权夺利与尔虞我诈。他说:“在党内,由于同志间原则上的分歧与对立,虽然可以发展到政治上的分歧,在某种情形下,甚至不可避免地发展到党内组织上的分歧,但是它的实质,它的内容,基本上还是一种思想斗争。”[4]P179-180刘少奇的论述,将党内斗争的内涵与性质主要界定为思想原则的分歧与矛盾,是党员之间在思想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不同而产生的争论与分歧,是在党员内部根本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开展的思想斗争。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斗争内涵的科学界定,完全符合党的历史实际。

第二,党内斗争的根源、必要性与目的。刘少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出发,结合中国共产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党内斗争的根源做出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就党内因素而言,由于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党员的成分、社会地位、成长环境及其理论修养各不相同,必然在对诸多问题的认识上产生思想意识的差别。就党外因素来说,党内斗争是社会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矛盾在党内的反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党与无产阶级是经常处在其他各种非无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甚至封建残余势力的包围之中”。这些非无产阶级的各种势力及其思想意识必然对党内成员产生或多或少但却是不可避免的不良影响。概言之,“由于剥削阶级的影响,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影响,由于工人阶级本身有不同的阶层,由于我们党员社会出身的不同”[4]P153,必然产生党员间思想意识、观点、情绪、世界观、道德观以及对事物和革命中的各种问题的不同认识方法与思想方法。“这就是党内各种错误和不良倾向的来源,这就是党内各种机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这也就是党内斗争的来源。”[4]P179

关于党内斗争的必要性。刘少奇认为,党内斗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必须予以正视。他说:“党内斗争之所以必要,并不是由于我们主观地嗜好斗争,欢喜争辩,而是由于在党的发展过程和无产阶级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党内原则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党内斗争是无产阶级政党改造世界、改造自身、保持其战斗力的需要。当党内出现思想原则的争论或分歧时,如果任凭其中的错误思想意识蔓延,“对于党内各种缺点、错误和坏现象,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企图抹煞党内原则的分歧,掩盖党内矛盾,躲避党内斗争,敷衍了事,是根本不对的,是对敌人有利的,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相违背的,是和我们在斗争中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基本观点不相容的”[4]P161-163。因此,“党内斗争是保持党的纯洁与独立,保证党的行动在代表无产阶级最高利益的路线上进行,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完全不可缺少的”。[4]P180

关于党内斗争的目的。刘少奇表示,党内斗争不是为了打倒或“斗倒”某些党员,而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党员在思想上、原则上解决问题。刘少奇对那种在党内斗争中为斗争而斗争的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这些人也就成为党内斗争中没有正确立场的 ‘打手’,无原则的‘斗争家’,嗜好斗争的 ‘斗殴家’。”这种现象“是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丑事”,“是借用布尔什维克的名义和形式在党内进行投机”。[4]P187刘少奇多次强调:“党内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党与教育犯了错误的同志。”[4]P193党内斗争本身也是一种党内不可缺少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思想分歧,消除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统一全党的认识,增进党的团结。

第三,党内斗争的态度与方法。刘少奇指出,在对待党内斗争的态度和方法上,除极少数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敌对分子利用和扩大党内矛盾图谋破坏以外,部分无产阶级立场不坚定和思想方法不正确的党员中间存在三种错误倾向:一是党内的投机分子和品质极不好的党员。他们同情、接受、助长甚至利用党内某些错误思想,以满足其个人私欲;二是对党责任心薄弱、有浓厚的自由主义思想和犯官僚主义错误的党员。他们对党内的缺点错误麻木不仁,或是在党内制造无原则的纠纷,把党内的某种争论变成空洞无益的争辩,“把我们战斗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机关变为争辩的俱乐部”;三是不了解党内矛盾的根源、对党内分歧缺少办法并对党内斗争做机械式理解的党员。“他们不按照客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来适当地具体地进行党内斗争,而是机械地、主观地、横暴地、不顾一切地来‘斗争’。”[4]P155-159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和表现都必须加以克服。

在此基础上,刘少奇指出了对待党内斗争的正确态度与方法。那就是: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分清是非,辨明立场;不放纵,不畏惧,发扬正气,抵制并与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不主观,不机械,以批评、帮助、教育为主要方法;不包庇,不纵容,坚决制裁党内某些无可救药的分子,以巩固党的组织。总之,“把原则上的不调和和明确性,同斗争方法上的灵活性和耐心的说服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具体地、适当地地去进行党内在各个时期、各种原则问题上所必要的思想斗争”,在党内斗争中加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纪律和威信。这种态度“就是党内一切好的党员所采取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4]P156-157

刘少奇对党内斗争的内涵、性质、根源、必要性、目的、态度与方法等理论问题的阐述,较之以往的认识成果,其论述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斗争理论上的成熟与完备。由此可见,刘少奇是党内第一个系统阐述党内斗争问题的理论家。

二、结合党内斗争的历史与实践,有针对性地重点剖析了党内斗争中的过火现象与“左”倾错误,指明了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

刘少奇对党内斗争问题的探索,其最终目的“在于如何克服党内各种不正确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4]P154,解决中国共产党内在党内斗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党在思想上组织上进一步得到巩固。刘少奇认为,在党内斗争的历史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由主义与调和主义、机械的、过火的党内斗争、党的组织问题上及党内斗争中的左倾机会主义、党内无原则的纠纷与斗争等若干错误倾向。并且,党内斗争中绝对的、机械的、过火的现象是“在中国党内特别严重的(在外国党内虽然也有)的一种偏向”[4]P188,其实质是党内斗争中的左倾机会主义和党内组织上的左倾机会主义,必须予以纠正和克服。

为什么在党内斗争中屡屡发生过火偏向呢?刘少奇从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特殊环境与历史条件出发,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党内党员成分及党内作风等方面对党内斗争的“左”倾错误根源进行了剖析。他指出,首先是由于党员的理论水平较低,处理党内斗争问题的经验不足。中国共产党是受共产国际指导、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使它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严格的自我批评和党内斗争的优良作风,成为推动我党前进的一种原动力。但由于许多党员理论水平较低,对列宁的建党原则往往做了绝对化的理解。他们认为,“党内斗争是斗争得愈凶就愈好,问题提得愈严重愈好,搜集别人的错误愈多愈好,给被人戴的帽子愈大愈好,批评的语句愈尖刻愈好,批评与斗争的方式和态度愈严峻愈粗暴愈好——讲话的声音愈大、面孔板得愈凶、牙齿露出来愈长……就以为愈好,就以为是‘最革命不过’了”。[4]P194这就使得党内斗争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常常使我们党内的斗争进行得过火,斗争得太厉害,毫无限制地斗下去,走到了另一个偏向,左倾的偏向……”[4]P186其次,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不发达,致使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在中国党内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成分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并有若干游民成分”,“小资产阶级的急性病、疯狂性,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报复性,经常影响到党内斗争”。[4]P207这就使得党内存在着左右倾机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此外,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同志间客观地相互商讨问题的作风没有形成,粗糙、主观地判断与处理问题的作风仍然严重存在。部分党员存在某种投机心理,少数投机分子混入到党内来,利用党内斗争来破坏党等均是产生过火的党内斗争的重要因素。刘少奇的这些分析,对于从思想根源上纠正党内斗争过火的错误偏向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刘少奇尖锐地批评了机械过火的党内斗争的各种表现。他指出,一些地方党及部队党内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对人不对事的“斗争会”,其实质是一种同志的审批会,是“党内宗派主义及对干部对同志实行错误的打击政策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不但不能起到帮助同志、教育同志的目的,“反而常常加深党内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的分歧,加深党内不团结的现象、无原则的纠纷,及助长党内宗派主义的发展”。[4]P192-194这种做法理论上错误,实践中有害。一些地方在党内斗争的形式上过于激烈和尖锐,在党内斗争与自我批评中不讲求分寸,不讲求适可而止,毫无限制地斗下去,甚至将党内斗争与党外斗争方法不加区别地混淆起来。刘少奇指出:“这也是完全不对的!”还有的地方在党内斗争中存在简单化、机械化、庸俗化现象。一些人不经过艰苦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和长期的斗争与实践来开展党内斗争,不从思想上、原则上去求得真正的一致与解决问题,而是认为党内斗争只是一种组织上的形式上的对立,只是一种简单的打架、骂人、吵嘴或者角力。他们企图用一种简单的组织上的办法,用一种对党员的压迫手段、打击政策与惩办制度来达到保持党内的统一。或是轻率地通过各种会议做仓促的组织决定,以致造成实践中的错误。刘少奇严正指出,这种认为党内思想上、原则上的分歧可以用简单机械庸俗的办法来解决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4]P192-198。

错误、过火的党内斗争必然带来严重后果。它助长了党内的家长制作风和党内极端民主的倾向与自由主义、调和主义的发展,助长党内宗派主义及无原则派别斗争的发展,影响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建立和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开展,阻碍党员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削弱党员对党、对工作负责任的精神,造成党内害怕批评与斗争的心理,从而给敌人以更多的破坏党的机会,给党的事业带来巨大损失。[4]P199因此,必须纠正党内斗争中存在的各种机械、过火的错误倾向。为此,刘少奇提出了如下方针:(1)要有正确的立场与负责任的态度。党内斗争是一件最严肃最负责的事,“必须完全站在正确的党的立场上,站在为党的利益、工作的进步,为帮助其他同志改正错误和弄清问题的立场上来进行。”(2)既要坚定原则,又要采用正确的斗争方式。在党内斗争中划分思想原则上的明确界限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组织上、在斗争的方式上、在说话与批评的态度上,要尽可能的不对立。”(3)批评要有分寸,要适当和有限度。“党内斗争不是斗得愈厉害愈好,而应有适当限度,应讲求适当,‘过’与‘不及’都是要不得的。”(4)停止各种形式的斗争会。党内斗争应该首先“对事”,然后“对人”。“在党内斗争中,对干部和同志的打击政策,攻击别人与打击别人的政策,不是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政策是同志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检讨。”(5)必须给被批评被处罚的同志以一切可能的申诉的机会。“任何党的组织,不能禁止任何同志在被处罚后向上级申诉。党员的上诉权不能剥夺。”(6)不混淆党内斗争与党外斗争。“在党内,只能允许合法的斗争,只能允许思想斗争,一切违犯党章党纪的斗争方式,都是不能允许的。”(7)禁止党内各种无原则的纠纷。“对于无原则纠纷,应该一般地禁止,不应该去判断是非,因为是无原则纠纷,所以是无是非可以判断的。”[4]P209-215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方针和历史现象,几乎与之同时发生的还有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苏区肃反扩大化错误。针对党内斗争中的严重”左”倾偏向,刘少奇没有避而不谈,也没有轻易放过,而是从错误的根源、表现形式、严重后果及纠正办法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分析,这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的事业高度忠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理论探索的可贵勇气。刘少奇对党内斗争过火现象的深刻剖析和对“左”倾错误的有力批判是对党内斗争理论的重要贡献,对于从实践上纠正党内斗争的错误偏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创造性地提出党内斗争的道德标准,丰富、完善了党内斗争理论

党内斗争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经常发生在党的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实践活动。虽然它主要涉及思想与理论认识,但不可否认,它与党内斗争参加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也有密切的关系。党内斗争既是各种思想、主张的分歧,也是对各种人灵魂的检验。在这方面,刘少奇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内斗争的道德标准,丰富、完善了党内斗争理论。

第一,以公正心开展党内斗争,反对任何形式的私欲。刘少奇指出,在党内斗争中,党员要具备公正心,要做到大公无私,反对任何形式的私欲。一个党员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做到大公无私,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怕孤立,不怕打击,勇敢地坚持真理,“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错误“能够自己公开,勇敢改正”。[4]P132相反,如果党员中存在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则常常把个人利益摆在党的利益的前面,计较个人的得失,甚至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如有些党员“一切以‘我’个人为中心,从‘我’个人的立场出发,在党内造成纠纷,进行斗争”。有的“站在个人利益或派别利益的立场上提出问题,来和党内其他同志进行斗争”。更有人“为了个人出风头,为了个人地位及个人面子,甚至为了报复别人以泄恨,在党内闹纠纷,和其他同志斗争”。[4]P200-202这些形式的私欲必然导致党内斗争中出现无原则的纠纷、派别斗争、宗派主义和本位主义错误。

第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开展党内斗争,反对各种不道德、非组织、非法的手段。刘少奇强调,开展党内斗争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斗争性质方面,要分清楚思想认识、原则分歧与路线斗争的不同,不能随意夸大,更不能搞绝对主义。他说:“在党内不存在原则分歧,没有产生机会主义的时候,硬要把同志间在某些纯粹带实际性质的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扩大为‘原则分歧’”是错误的。[4]P162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鉴于党内斗争大多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分歧,因而在斗争的方式上要提倡正派,要坚决反对各种不道德、非组织和非法的手段。“对于党内犯错误的忠实的同志,不应该和他们决绝,而应该抱着爱护和同情的态度,去说服、教育他们,帮助他们。”[4]P164刘少奇批评了党内斗争中的诸多不正当手段:一是“不择手段,不依照正当的组织手续来进行党内斗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对党不负责任地乱批评乱广播及造谣、撒谎、诬蔑同志等”。[4]P203二是随意动用组织方式开展斗争,甚至违反组织纪律向反对者斗争。三是“用对付敌人与异己分子的办法,来对付党内的同志”。四是“故意去寻找‘斗争对象’(党内同志)作为机会主义代表来开展斗争”,用开展斗争的方法去开展和推动工作。[4]P195这些错误方法经常导致党内斗争过火。针对这些问题,刘少奇提出:“原则上思想上的对立和组织上方式上尽可能的不对立,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党内斗争的正确方法。”党内斗争基本上是党内不同思想不同原则的对立与分歧,所以在斗争中,既要避免在思想原则问题上的模糊不清,又要防止斗争方式上的激烈对抗。只有在迫不得已、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采取对抗的斗争方式与组织手段。刘少奇提出三个“适当”:“适当的批评,适当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反对‘过’与‘不及’,这就是我们在党内斗争中所应采取的方法。”[4]P211-212

第三,党员要能够经受住批评和委屈。刘少奇指出,党内斗争的道德修养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要能够经受住批评,受得起委屈。有些党员,甚至是斗争历史较长的某些党员,他们在同敌人进行斗争时,表现得英勇顽强,果敢坚定,“绝不动摇,毫不抱怨,从不伤心”。但是,他们在党内斗争中,却丝毫经不起批评、打击,受不了委屈、冤枉,甚至为此抱怨、伤心、绝望。对此,刘少奇指出,一方面,党应当成为每个党员“温情满怀的母亲”,使每个党员不断受到各种鼓励和安慰,而不是各种打击和委屈。在党内,“要用诚恳坦白的态度对待同志,不要随便地用言语去伤害其他的同志,不要挖苦刻薄,尤其不要在别人的背后不负责任地去批评同志”。另一方面,党员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党内还有各种缺点、错误,还有党内斗争,“受到各种正确的批评是必要的”。同时,“有些同志在某些时候,在某些事情上,受到某些不正确的批评和打击,甚至受到某些委屈和冤枉,这也是难免的”。因此,党员应该经常有党内斗争的准备,“应该虚心接受一切正确的批评,同时也应该受得起误会、打击,以致委屈冤枉,尤其不要为别人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不正确的批评和流言所刺激而冲动起来”。只要自己的思想正确,行为正大,对于别人不负责任的误会和批评,在解释不了的情况下大可任人评说。党员应该具备积极、豁达的态度和宽广的心胸,“应该受得起误会,在任何时候都不牵入无原则的斗争,同时也应该经常警惕,检点自己的思想行动”[4]P165-166。

从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史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着重论述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少从党员自身的思想修养、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角度论述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关系。因而,刘少奇从理论上对党内斗争的道德标准问题的探索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从20世纪40年代中共党建的实际情况来看,当时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路线斗争问题,主要形式是发动全党通过学习开展群众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而对党内斗争中的道德标准问题则有所忽略,没有引起广大党员应有的重视。从党内过去斗争的历史教训和后来实践中的问题看,刘少奇的这一思想对于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和党的建设确实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党内斗争问题不仅仅涉及到理论认识、党内制度与体制建设以及各部分或小团体的实际利益层面,而且往往涉及到参加者的个人情感、思想意识与品德修养问题。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刘少奇对党内斗争道德标准问题的探索都凸显出他长远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

总之,刘少奇对党内斗争问题的理论探索,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建设一个团结、统一、有凝聚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度重视。刘少奇的可贵探索,既继承、发展了党的诸多领导人在党内斗争问题上探索的成果,体现了党的集体智慧,又有他自己对党内斗争问题的创造性发展,体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些探索不仅对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今天我们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及推动党的民主化进程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恽代英: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1926年10月1日)[A].恽代英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陈独秀:国民党党内纠纷与中国革命(1927年3月6日)[A].《向导》周报[N].第190期.

[3]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1927年8月7日)[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 册).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冯夏根(1972—),男,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胡旭华(1975—),女,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课题“民主革命时期党内矛盾处理与党内民主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10JDJNJD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刘少奇斗争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8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1
可爱的错误等
知识窗(2009年5期)2009-06-23 0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