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新探索

2010-08-15 00:45:53张营生
党史文苑 2010年22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成果

王 志 张营生

(天津大学 天津 30007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新探索

王 志 张营生

(天津大学 天津 300072)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和要求等方面进行阐述。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展历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及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要求。这样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

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并由此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以便进一步指导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各种理论创新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是深奥、抽象的,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党政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高校学生等狭小圈子中的少数人的认同,而是能够不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并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南。这样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过程。在当代,只有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作用和巨大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萌芽阶段。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这89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早在1921年之前,马克思主义就已经传入中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代表人李大钊先后发表了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接着在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正是这些文章,把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传入中国,开始逐渐被关心国家命运的理论家、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所接受、认同和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又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许多热血青年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些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很显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是在有文化、有知识的学者和爱国青年之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无到有,刚刚开始被广大中国人民所知晓。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萌芽阶段。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长阶段。

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只是把马列主义介绍、传播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开始认识并接受马列主义,这一阶段只是一个认知与传播的过程。但它还并未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它就不能成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接受和认同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是从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员在带领广大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开始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但实际上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他很早就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普及,作为推动中国革命第一位的政治工作,并亲自深入工人、农民中进行宣传讲解,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他在《毛泽东选集》中也强调说:“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2]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在要求各级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他还在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中明确指出:“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该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3]

这些都足以见得毛泽东一直倡导不但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让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和认可,这样我们才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毛泽东一直把人民群众看做革命胜利的最重要阶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指出解人民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熟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和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武装人们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们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首先是邓小平提出来的。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概念。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并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中共十六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补充到党章里。中共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成果,写入党章之中。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很显然,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但是,这绝不是说这一理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晦涩难懂,越来越不被人们所接受。这一理论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指的是它越来越博大精深,越来越能体现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越来越能被人们所接受、认同和信仰。这一过程其实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成熟的标志。无论是邓小平,还是江泽民或胡锦涛,他们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都强调大力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人们所熟悉、所掌握的理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邓小平同志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4]

纵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无论是成长阶段的毛泽东,还是成熟阶段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他们都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上解放出来,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变得通俗易懂,更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也就是达到大众化,而不单单是精英化。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要求

1.做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但绝非庸俗化。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首先只是被知识分子所接受和认同。这样它只是较好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精英化,但大众化却相对不足。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把它变成人民群众所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宣传贯彻和落实,以便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但马克思主义是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在马克思主义走向通俗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做到防止简单化和庸俗化的错误倾向。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到现在有些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简单的归结为三句话等等。这些都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了,它们不但使人们不能准确完整的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且还损坏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庸俗化。

2.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我们都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积极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我们也要抵制外来文化中的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强权政治等,因为它们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旗帜,加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引导,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帮助人民大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便正确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统一思想。

3.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的形成、发展都是在依据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不但说明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是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而且也说明这些理论成果是以人民利益为基础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新的理论要应运而生。新的理论成果应是对以往理论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并做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自觉或不觉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把它们作为一种信仰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群众性的语言表示出来,为人民群众认同与信仰,以便更好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用大众化了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增强人民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才能进一步增强对社会共同理想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468.

王志,女,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2009级硕士研究生。

张营生,男,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200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工大成果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