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园
(衢州市委党校 浙江衢州 324000)
提升领导形象 增强领导能力
李小园
(衢州市委党校 浙江衢州 324000)
在领导科学中,人们往往更注重对领导职能、领导体制、领导素质、领导方法、领导威信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领导者形象的探讨,则很少涉及。总以为形象是可有可无的雕虫小技,殊不知领导者的形象应当是其德行修养的外在彰显,这种外在的东西就是群众眼中的威望,并且领导者的形象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其在群众中的信任危机。本文试图对领导者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导形象作一探讨,旨在对领导者的形象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更好地为工作服务。
领导形象;领导能力;领导影响力
形象一般是指一个人的形体、概貌、气质、风度等方面给人留下的某一个侧面或整体的印象。领导形象是指领导者在其领导活动中,在下属和公众心目中留下的综合印象以及得到的总体评价。是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在领导行为中构成领导者的整体形象,同时也是人们识别领导者的路径。根据领导行为的特点,可以将整体形象分解为三个主要方面,并由此形成三大分支符号系统,即思想行为和价值形象;工作行为和岗位形象;生活行为和日常形象。
思想行为和价值形象符号主要有: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信念、理论形象、知识形象、服务意识、集体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工作态度、律己自觉性等。
工作行为和岗位形象符号主要有:决策形象、指挥形象、权威形象、监督形象、人际关系形象、政治形象、规制能力、专业能力、协调能力、效率与时间观念、演讲风格、会议作风等。
生活行为和日常形象符号主要有:个性魅力、人格形象、家庭形象、交际形象、仪表风度、幽默感等。
以上的每一个形象都是由更加具体的符号构成。但不管哪一种符号,看似无关紧要,无形中却会影响到领导者的形象。所以,领导者一定要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下属和公众的面前,以维护自己的威信,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升政府形象。
府的努力营造。
那么领导者究竟应该树立怎样的形象呢?具体地说就是:
领导干部的形象是政府良好形象的提升。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权力。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形象不仅仅体现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和政绩的优劣,重要的是关系到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在人民群众的眼里,领导干部就是党、政府、上级领导的代表和体现,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实践者,他们手中的权力应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和工具。这种权力的人民性决定了领导干部形象的人民性。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领导干部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应该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前提条件。例如人民公仆的形象,做人民公仆是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其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就此而言,一个领导者好的形象,就是公开树起来的一面旗帜,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对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因而领导者的形象就成了一种无形资本、或者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同时也更是体现了政府的形象。因为党的执政形象始终是要靠政府的官员身上才能得到体现。所以,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无价之宝,而这又离不开每位官员为政
领导者要有“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工作新形象。工作新形象中,首先突出的是“创新”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就给各级领导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作创新,首先思维要有创新。思维创新,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维的流畅性,二是应变的灵活性,三是反应的独创性。也就是说,要勤于思考和发现问题;要敢于标新立异,不蹈前辙;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并顽强地进行实践。因而思维创新就是指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脑”与“手”的最完美的协调。比如,第一,工作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第二,工作中不是泛泛而谈的空喊,更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第三,工作中要学会融会三情(国情、党情、民情),创造性地决策,创新性地实践;第四,工作中要以实为本;第五,工作中还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
工作创新精神就是领导者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不断往复,不断前进,使自己具有政治家的胆略,思想家的深邃,企业家的精明,外交家的活力,哲学家的睿智,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改革,而创新、改革又必须紧紧围绕“务实、廉洁、高效”的精神,这样,领导者的工作创新能力的音符才会在领导工作的主旋律中永远弹奏。
领导者的管理形象应该是精通业务、处事公平公正、提升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发面的形象。
领导者精通业务是为了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地推动工作进步。现代社会条件下,卓越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专家,懂得整合和驾驭各种资源,有能力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特别是要有科学决策的能力,这是时代赋予领导干部的新要求。
领导干部待人处事要公平公正,可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因为工作和事业不能仅凭领导者一己之力干成,领导者最大的本事是尽可能让多的部下想干事、能干事并且都能干成事。这就需要领导者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团结同仁共同奋斗。这个过程中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是领导者要把握的重要标准。无论是上级、同事还是下级都应当恭敬以待,平等交流。这样才有可能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听得到真话,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有效推进工作。
领导者提高判断和决策能力是有主见的表现。领导者有自己的思考力,有自己的主见,一般来说都有较强的认知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领导者做好领导工作的良好条件。当然提倡领导者有主见并不排斥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有利于避免决策上的失误,这是我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也是我党的一种领导制度。因而领导者要做到有主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领导者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果敢决断的作风。
善于沟通、心灵环保、人格魅力、谈吐艺术组成了领导者的公关形象。
领导者的沟通艺术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是其事业成功的助推器。
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冲突、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种冲突和矛盾如果积累下去就会由缓和到激烈,由一般形式发展到极端形式,轻则会干扰决策目标的实现,重则会使组织瓦解。协调的必要正是为了排除组织中的种种冲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沟通来实现的,领导者发挥的主体作用就是沟通,并且沟通能力应该是领导者的职业核心能力,也是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有益于对工作的开展。比如可以妥善地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在服务群众中能发动宣传的作用。所以领导者的角色决定了他要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沟通。
领导者对下属有效沟通的十益与十戒:
十益:
(1)沟通前把概念澄清,对一条信息作一个系统的分析;
(2)发出信息的人确定沟通目标;
(3)研究环境和人的性格等情况;
(4)听取他人意见,计划沟通内容;
(5)选择沟通时所用的声调、词句以及面部表情要适当;
(6)及时获取下属的反馈;
(7)保持传送资料的准确可靠;
(8)既要注意切合当前的需要,又要注意长远目标的配合;
(9)言行一致;
(10)专心听取他人意见,做一名“好听众”。
十戒:
(1)对谈话对方所谈的主题没有兴趣;
(2)被谈话对方的态度所吸引,而忽略了对方所讲的内容;
(3)当听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地方,过分激动,以致不愿再听下去,对其余信息也抹杀了;
(4)仅注意事实,而不肯注意原则和推论;
(5)过分重视条理,而对欠条理的人的讲话不够重视;
(6)过分注意造作掩饰,而不重视真情实质;
(7)分心于别的事情,心不在焉;
(8)对较难的言辞不求甚解;
(9)当对方的言词带有感情时,则听力分散;
(10)在听别人讲话时还思考别的问题,顾此失彼。
领导者与上司沟通技巧:要谙熟怎样以恭维的方式提建议,和怎样以提建议的方式恭维对方。对待上司,何时坚持,何时退让;何时开口,何时洗耳恭听;何时屈从,何时据理力争。这些都能为公关管理形象添砖加瓦。
领导者的心灵环保,是自己精神世界的维护。
领导者应重视开展心灵环保,经常整理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不断锤炼思想操守。心灵环保的核心是要心静,时刻提醒自己沉下心来,不断充实自我,自我完善,自我提升。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如果能努力做到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解民心以安心,那么什么样的诱惑都能被拒之门外,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净化自身的心灵世界。因此领导者的心灵环保也是树立公关管理形象的需要。
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当前领导者领导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管是温和的个性还是强硬的个性都能对我们的领导工作有帮助。值得一提的是领导者应该学会在不同的环境塑造不同的个性魅力以利于我们的领导工作。
领导者的谈话艺术是其领导工作中的重头戏。
温家宝驳“中国掠夺非洲”论的精彩话语,是中国官员学习的楷模。我们不仅要学温总理的谈吐艺术,更重要的是作为大国总理的气度和睿智。毫不夸张地说,领导者拥有良好的谈吐艺术魅力会增加公关管理形象的资本。
对官员而言,其形象的构成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其素质、能力和业绩的认知、评价,且作为公众人物,还必须是道德的楷模。按照现代政治学的论述,官员与公众之间存在着委任代理关系,官员形象好坏的评判权掌握在公众手里。官员的形象危机实质上是公众对官员的信任危机。而且,由于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符号象征性,官员个人的形象受损往往会导致整个官员群体及其背后的组织的整体形象受损,从而导致“个人信任危机”转化成“组织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很容易造成原本是普通的官民纠纷迅速扩散为公共事件,甚至演变成社会冲突事件。
既然官员的“形象危机”容易引发一系列事件,这就倒逼着官员自身对官员形象的重视,研究官员形象,重视官员形象就是个大问题。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我国领导人的媒介形象呈现透明化、平民化、高效化、人本化的特点,受到海内外普遍好评。领导人良好的媒介形象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将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当遭遇突发事件时,能起到稳定社会,产生强大的动员力量和显著的示范效应。
领导者的形象是由其内在素质决定的。因而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是塑造其良好形象的根本途径。
首先领导者良好的形象是其领导能力的力量源泉。
领导者的形象越好,就会越自信,就会更加看重自己的价值,工作也会更加出色,得到别人敬重的程度也就越高。这一切反过来又会促使领导者更加注意自我形象,如此循环反复。
人的仪态美,指的就是出自于那些看似最不经意的细节姿态。
一位资深美仪专家说:“在公共场合如果懂得一些姿态上的技巧,不但会使我们优雅好看,而且也是一种生活的修养。”
所以,我们在进出门时,上下楼梯和上下汽车时,拾取地上的东西时,是否会注意到自己的姿态?在站、坐、行走的时候是否会忽视了一定的姿态标准?在与他人握手寒暄时是否会忘了规矩?在接听电话的时候是否轻声细语?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正是值得我们要特别关注的地方,有时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需要我们的领导者加以足够的重视。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可以说是一种“形”与“神”的关系。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像那些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的内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如果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会失去根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善。”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但是,在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对矛盾中,我们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礼仪形式的重要作用。正如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约翰所说的那样:“没有经过琢磨的钻石是没有人喜欢的,这种钻石戴了也没有好处。但是一旦经过琢磨,加以镶嵌之后,它们便生出光彩来了。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熠熠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良好的礼仪的功用或目的只在使得那些与我们交谈的人感到安适与满足,没有别的。要能做到通过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礼节与尊重,表明你对他人的尊敬、重视与善意,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能做到这种境地,而又不被人家疑心你谄媚、伪善或卑鄙,那又是一种很大的技巧。
所以,无论什么事情,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悦。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离开了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道德理论和思想是空洞和无用的。
因此讲究礼仪规范不仅要求“形似”,更要求“神似”。
善读书是领导者能力的资本。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并且干部要做学习的表率。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也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读书学习是领导者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加强读书学习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习近平建议领导干部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读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并且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为的是把书读活;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为的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读书,是因为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当然,领导者读书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领导干部学习的目的一是为自己的“形象”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二是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雕刻自己的“形象”,三是为时刻接受群众监督。把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规定当成“镜子”,时常照照自己的“形象”,最终的目标是为干事业,做表率,真正树立起领导干部的好形象。
总而言之,领导者的形象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每个领导者都应朝着民众期盼的方向时刻提醒自己,努力要求自己,进而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维护国家政府形象。
[1](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余世维.领袖性格—如何塑造管理者的性格魅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3]蔡晓红.礼仪与沟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4]陈琛.情商——决定一生成败的最关键因素.[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5][加]英格丽IngridZhang.修炼成功——世界形象设计师的忠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李小园,(1964年——)女,浙江东阳人,研究生学历,中共浙江省衢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礼仪文化研究、英语教学与研究、中西方文化研究、中西方礼仪与和谐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