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主要矛盾论断的存废及其理论实践价值探析

2010-08-15 00:45汪玉明
党史文苑 2010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历史

汪玉明

(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3)

1956年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全国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高涨,在这种形势下,我党适时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制定了新的方针政策,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次大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成功大会,它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它提出了关于我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是我党科学认识国情的产物,它奠定了八大正确路线的基石。遗憾的是,主要矛盾论断并没有真正成为党的指导理论,它很快就被抛弃了,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论断本身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它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主要矛盾论断的提出

党的八大决议指出,“现在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1]同时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以上就是党的八大政治决议中关于主要矛盾的具体论述,这个论断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就是用矛盾分析法来对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分析,并坚持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制定具体的解决对策。毛泽东也一直强调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它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并把它作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4]。

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八大召开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动。建国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摆在了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为此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三大改造,这样社会主要矛盾再次发生了变化,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阶段。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他也明确提出了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5]的新的历史任务。而党的八大正是在这种历史形势下召开的,八大全面研究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出了正确的估量,指出,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没有引起生产震荡的情况下和平地废除了存在了几千年的私有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从当时的历史形势看,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早已随着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而被摧毁,民族资产阶级被和平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方程式不再成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得到解决,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党十分有必要对当时我国社会的矛盾问题作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以便更好地澄清人民的认识,抓住主要问题更好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八大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它的提出奠定了八大路线方针政策的基调,即“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6]

二、主要矛盾论断的局限及其废止

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包括两个层次,它不仅阐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而且将社会主要矛盾归结到社会基本矛盾的层面,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指出,“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一再证明,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胜利地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落后的生产力状况是不可能迅速改变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不可逾越。这就不可避免地构成了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不论人们主观上是否认识和承认这一矛盾,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进行回避。主要矛盾论断的提出是当时我党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但任何探索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总是那个历史时代下的产物,苏共二十大后,由于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和崇拜,促使我党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反思,推动了思想的解放,在党的八大上党提出了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体现了我党探索的最新成果,但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较多地来自于马列主义本本的概念和苏联模式的经验,受当时理论水平的制约,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

党的八大决议在正确地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后,又将这个矛盾的实质归结为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表述很容易引起歧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的要素,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都带有滞后性。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而不能要求生产力去适应生产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讲,决议讲主要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发生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存在矛盾,这就成为主要矛盾论述表达中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矛盾论断提出后就受到了毛泽东的质疑,在他看来生产关系需要不断调整,甚至需要变革,不存在一种生产关系已很先进,反而出现要求生产力去适应生产关系的情况。胡绳在《八大悬案》中曾对此做了阐述,他认为毛泽东主要反对的一句话是,“这个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认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就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说社会制度先进,生产力落后,这不行。还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是先进的,这样比较是可以的,但决不能说本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这不行。可以看出,主要矛盾论断从一提出,毛泽东就敏锐地看到了它的理论缺陷,但当时毛泽东只是对此提出了批评,并没有反对八大关于主要矛盾论断的基本精神,但这也为以后毛泽东否定这一论断埋下了伏笔。

主要矛盾论断提出后,虽然在一定时期为全党所接受,但这只是短暂的。在八大后不久,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但整风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大民主”,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进攻,他们要求共产党退出机关、学校,要求轮流坐庄,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面对这一复杂情况,党缺乏处理经验,由于长期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历史形成的政治经验和习惯力量,党和毛泽东认为我国的阶级斗争依然形势严峻,对八大提出的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产生了怀疑。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讲话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这次会议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后来的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进一步断言,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证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样一来,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在八大召开一年多之后就被废止了,阶级斗争有重新被确立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失误,最后演化为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三、主要矛盾论断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八大召开的时代背景是,从国内看,当时我国的三大改造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全党的工作中心必须进一步转移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来,全党面临着一个需要明确奋斗目标和科学规划发展步骤的问题。同时,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祖国大陆初步确立,但新的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不完善,面临着调整和改革的需要。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起步,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全方位的展开,党十分有必要向全国人民明确我们的奋斗纲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方案。从国际上看,1956年苏共二十大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造成了极大的震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人民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混乱,甚至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破坏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国际上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评价苏共二十大对打破斯大林和苏联迷信、促成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时期的苏联建设历史,并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为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党适时召开了党的八大,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才赋予党的八大以特殊的历史意义,考察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必须把它与特定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

首先,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奠定了八大路线的理论基础。我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经验是根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决定实行何种战略决策,综观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这个特点贯穿如一。譬如党在各个时期确定革命斗争对象的实践中,总是首先运用矛盾分析法对各个时期的阶级关系、内外形势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矛盾斗争的主要方面,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来明确斗争对象,这一特点在党的统一战线策略运用方面表现的更加鲜明。八大的基本任务是:总结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为实现这个任务,党的八大进一步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战略决策。作出这一决策的依据是什么?无疑,是根据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制定的。任何一条路线的形成总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八大路线的哲学基础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就是在这个哲学原理指导下形成的,因而它就构成了八大路线的理论基础,八大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正是建立在对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正确分析的基础上的。

其次,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先导。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它科学回答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7]概括起来讲,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涉及到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依据问题。从根本上讲,坚持一个中心是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够完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依据。追溯到党的八大,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就曾提出了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它对党初级阶段路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是初级阶段路线的理论先导。

最后,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推动了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实践。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的,它使我党的工作重心明确地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据此形成了一系列调整经济关系的新思路,比如“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关于农业集体经济内部关系的调整思路等等,并开始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虽然这种正确的探索倾向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就被中断,许多新的设想并未能得到和完全得到付诸实践,但毕竟它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在事实上继续影响着党以后的探索。

总的来讲,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成果,它是我党在破除斯大林个人迷信和“以苏为鉴”背景下的产物,它虽然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论断提出后,围绕如何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党内形成了探索的热潮,并涌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思想,这些新的思路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没能真正被落实到实践中,但它却对党以后的建设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是具有很强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它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1][2][6]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09、810、810.

[3][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326—327.

[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8.

[7]《十四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4.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历史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