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珍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预设一词最初产生于逻辑学中,被理解成没有被完全表达出来的句子暗指的语义成分。但是从十九世纪末的弗雷格探讨的存在预设开始,经历了二十世纪初罗素探讨的真值问题和五十年代斯特劳森提出的“真值空缺”,至今预设仍然是语言学中有争议的范畴之一。目前,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预设观点是:“预设是一组必须为真的句义成分,否则句子将被认为语义异常或与特定的上下文相抵啎。”(转引自张家骅等,2005:80)随着预设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预设这一概念进行词义分析和句义分析。俄语中预设的产生手段存在于词汇、词法、句法甚至是语音等很多层面上。预设作为句子中的背景信息,句子被否定之后仍然保留是其显著特点。它可以和某些特定的词和短语相联系,成为句子结构意义的依存部分。这样预设进入一些词汇及句法构造的意义重建,它的这种功能在各次范畴名词、副词、语气词、连接词、以及动词和语序等中都有独特的表现。本文拟分析几个例子,来显示预设在俄语词汇—语法范畴中的产生手段及其体现。
1892年,弗雷格在其《论意义和指称》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预设概念。认为人们陈述某些东西,总要先有一个预设。当人们说“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时就已经预设了“存在并仅存在一个叫开普勒的人。”这一预设在其否定命题“开普勒没死于贫困中”仍然保留。这里,每个专有名词具有相应的所指对象为唯一的存在预设。
(1)预设是与副词语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因素之一,理解预设更有利于确切地分析副词的词义和特点。例如“более”这个词,它与形容词、副词连用构成比较级形式,表示某种程度的增强,与句子的预设构成递进关系。使用“более”的句子预设某一事物原来也有一定的程度。只有了解该预设的具体内容,才能认识其所表示的程度增强是缘何之上的。又如副词“опять”,试分析下例:
Онвчераопятьнесдалзачёт.(他昨天又没通过测验。)
这句话中可能包括以下两种含义:Онраньшене сдалзачёт(他以前没通过测验)和Онвчеране сдалзачёт(他昨天没通过测验)其中前者为预设部分,后者为陈说部分。如果我们把预设和陈说部分互换的话,就会得出以下句子:
Он вчера не впервые не сдал зачёт.(他昨天不是第一次没通过测验。)
如果对Он вчера опять не сдал зачёт.进行否定的话,应该以Онраньшенесдавалзачёт为预设,以Онвчерасдалзачёт陈说,这样得出的句子就会异常。
(2)副词表示的是动作、事物或者性质(或特征)的非过程性特征。有时“具体语句中的副词与客观事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却与说话人的主观认识相关,这种主观认识可以通过预设分析来揭示。”(殷志平,1997:60)
语气词是虚词的一种,它赋予个别词或者整个句子不同的语气或各种细微的附加意义,如:限制类语气词только,加强类语气词даже等。相当一部分语气词的意义可归结为表达某一预设。先以加强类语气词даже为例:
ДажеСашапонялэтутеорему.(甚至萨沙也懂了这个定理。)
这句话可能包含以下含义:
Сашапонялтеорему.(萨沙懂了这一定理。)
Кто-то другой понял эту теорему.(另外的人懂了这个定理)
От Саши этого было труднее всего ожидать.(对萨沙来说这件事实属不易。)
这里,Сашапонялтеорему.等于原句去掉语气词даже之后的意义,是陈说部分;而成分Кто-то другой понял эту теорему.和 От Саши этогобылотруднее всего ожидать.是由语气词даже生成的,是预设部分。
再分析限制类语气词только:
Онвеситтолько50кг.(他只有50千克重。)
Онневеситдаже50кг.(他连50千克重都没有。)
Онвесит50кг.(他50千克重。)
Онневесит50кг.(他没有50千克重。)
Этомало.(这很轻。)
可以看出,在这组句子中预设部分为:Этомало.,第一个句子中的陈说部分为:Онвесит50кг.,而其否定句的陈说部分为Онневесит50кг.。也就是说,带только的句子改写为否定句时,要用表达同样预设意义的даже替换。
连接词是连接句子的同等成分或复合句中分句的一种不变化的词类,它彰显着分句间在语法和意义上的关系。俄语中一定的连接词体现着一定的预设。表示递进关系的连接词预设后一分句表示的事物特征或者程度要超过前一分句(нетолько…ноиеслине…то);表示解说关系的连接词预设后一分句表示的内容是对前一分句的解释说明(тоесть,аименно)。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应该是建构在客观事物基础上的,但有时这种关系与客观事物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
Оннетолькознаменитыйлитературавед,ноивеликийидеолог.(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
Он не только великий идеолог,но и знаменитый литературавед(.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著名的文学家。)
前 一 句 子 中 预 设 为 :Он—знаменитый литературавед ., 陈 说 为 :Он —великий идеолог .后 一 句 子 中 预 设 为 :Он —великий идеолог ., 陈说为:Он—знаменитый литературавед.同一个人兼具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如果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强调思想家的伟大,则说前句,如果要强调文学家的伟大,则说后句,因为这两句话的预设相反。
“叙实谓词是表示有关事实信息或知识信息,即包含一个真的事实预设的述体语义类。”(彭玉海,2001:3)叙实动词以补语从句或主语从句中所包含的叙实特性为预设。如果它的从属命题代表事实信息,则其主导动词就是叙实动词,如果其从属命题代表的不一定是客观事实,那么主导动词则为非叙实动词。典型的叙实动词有:знать,понимать,принимать во внимание, раскаяться,доказывать ,сожалеть,признаться,забыть,сообщить,гарантировать 等。主从复合句以从句表达的是真实的为预设。如句子Странно,чтоидётдождь.只有当真的“下雨时”才被视为正常,这样得出的命题特征是:真实的事实被说话人视为已知信息,并作为陈说的出发点,叙实性与预设真实有关。这种预设即为事实预设或真值预设。
(1)词序和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变换句子词序的同时,预设也会随之改变。汉语中有成语“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因为预设不同,起到了截然相反的语用效果。“屡战屡败”预设打了很多仗,应该胜利,但其陈说意义为屡次失败,与预设正相反;“屡败屡战”预设打了很多败仗,应该退却,但陈说意义却和预设相反,多次失败却还要多次作战。
(2)“语序的安排反映了一定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它不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句法范畴。”(殷志平,1997:66)绝对不受语境制约的句子是没有的,它还要受到句子的预设等因素的限制。在超句体或篇章中,与预设吻合的句子语义成分往往成为整文的预设,不能在后一句中作为主要信息来陈述。语序的安排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否则就显得异常、语无伦次。例如:У Лены есть сын.Он учится в школе.列娜有个儿子,他在学校里学习。如果该句倒过来说成:Сын Лены учится в школе.У Лены есть сын.列娜的儿子在学校里学习,列娜有个儿子。因为后半句“列娜有个儿子”已经包含在前半句的预设中。
(3)改动句部的排列顺序以及破坏句部的完整性,使其组成要素分别纳入主位与述位,可以使句子适应上下文的条件。由此,得到的预设也是不同的。试看俄语Браткупил книгу这个句子的交际变体:
1).Брат//купил книгу.(兄弟买了书。)
2).Брат купил//книгу.(兄弟买的是书。)
3).Книгу купил//брат.(买书的是兄弟。)
4).Книгу брат//купил.(书是兄弟买的。)
从中可以看出:1)句是说明兄弟的行为,其预设为存在着兄弟,陈说部分为买了书;2)句中预设部分为兄弟买了什么东西,陈说部分则为兄弟买了书。句3)中预设部分为有人买了书,陈说部分则为买书的是兄弟;句4)中预设为弟弟那儿有一本书,陈说部分则为这本书是买来的。
本文阐述了一些使语句产生预设的词汇—语法手段及其体现形式,并未囊括所有的手段。通过句子的表层结构可以推测出预设,但同时也说明说话人选择某种表达方式不是随意的,必须以预设为出发点,否则就会产生语义异常的语句。借助对预设在词汇—语法范畴中的产生手段及其体现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化语义和句法分析。
[1]张家骅,彭玉海,孙淑芳,李红儒.《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殷志平.“预设分析与语法研究”.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6月,总第100期.
[3]彭玉海.“预设的语义描写功能”.北京:《中国俄语教学》,2001年11月第20卷,第4期.
[4]倪波,李磊荣等.《言语行为理论与俄语语句聚合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5]倪波,顾柏林主编.《俄语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6]彭玉海.“俄语动词语义结构的预设机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2003(2).
[7]靳铭吉.《俄语语句交际结构的多维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8]张会森.《最新俄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9]戴宁淑.《预设、语义蕴涵及其鉴别方法研究》.2005年.
[10]ШатуновскийИ.Б.Семантика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и не референтные слова.М.,1996.
[11]АрутюноваН.Д.Предложениеиегосмысл.М.,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