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平
领导干部“小圈子”现象透视
■沈小平
一个时期以来,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爱搞“小圈子”。圈中人对内抱团结盟、相互帮忙,吹喇叭、抬轿子;对外以人划线、以邻为壑,排斥异己、掣肘使绊。领导干部搞“小圈子”,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都是以权力为纽带,以牟利为目的,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是完全相悖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予以防止和遏制。
时下,在某些地方或单位,有的领导干部不直接称呼对方“老李”、“小张”或者职务,却用“老大”、“大哥”、“小弟”来招呼;在一些领导干部周围,总有几个“小兄弟”跑前跑后,忙这忙那;饭桌上、闲谈间,“某某领导是我大哥”之类的炫耀之声时有耳闻……领导干部的“小圈子”,有多种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官商勾结”型的“小圈子”。个别领导干部远离群众,却热衷于贴近“大款”,同他们称兄道弟,打得火热。有的以各种借口,不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委(党组)会,而对“大款”举办的过生日、婚礼、宴会、庆典等活动,有请必到,从不推辞;他们很少到困难户、五保户家里走走看看,却常常是“大款”家里的“座上宾”;有的对“大款”表现得异常关心,不管他们提出的要求合法不合法,都慨然允诺,竭尽全力去办。而那些“大款”们,则抓住领导干部“傍”的弱点,投其所好,或施之以金钱,或诱之以美色,或二者并用;也有的采取“迂回包抄战术”,或攀老乡,或拉拢领导干部的子女,从而达到“收买”领导干部的目的。
二是“战友、同学、同乡”型的“小圈子”。少数领导干部交流到异地工作,总是急于在所在地干部队伍中认老乡、访战友、叙同窗,继而组织“战友会”、“同学会”、“同乡会”,甚至搞“拜把子”结义。战友、同学、老乡之间,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不亦乐乎。在这些领导干部看来,交流到异地工作,对当地情况不熟悉,参与“结会”联络感情,希望多交些“朋友”,便于开展工作;有的希望籍此与当地势力结上关系,以图站稳脚跟;还有的就是自知自身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借此编织关系网,为自己的“进步”架桥铺路。
三是“上下利用”型的“小圈子”。少数领导干部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自己升迁提职拉选票,以人划线、以我站队,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厚此薄彼,惟亲是举,或顺者昌、逆者亡。而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热衷于在上级领导机关找所谓的“靠山”。有的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不是扎扎实实工作,而是通过老乡介绍、朋友撮合,与领导干部子女套近乎等手段,拉关系、拜把子,三天两头往领导家中跑,有事无事跟着领导屁股转,想方设法与领导干部“零距离接触”。于是,上、下一拍即合:上级为下级撑大伞,遮荫凉,当后台,做靠山,开辟权力场,无功厚禄,有过庇护;下级甘为上级鹰犬,为其当“哨兵”,搞“情报”,牟利益,拉关系,丰羽翼,扩势力,无功颂德,有过粉饰。
四是“义结金兰”型的“小圈子”。一些领导干部从个人利益出发,除了借组织“战友会”、“同学会”、“同乡会”名义,搞人情圈子,编织关系网外,有的还搞结拜兄弟、认干亲那一套,以便碰到困难时,相互帮助,“荣辱与共”。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甚至搞结盟活动,聚会盟誓,签定所谓的“结弟兄之义,传世代之情”,相互间“遇事当以鼎力相助”。某地在组织新上任的村(居)委会主任上岗培训期间,少数村(居)委会主任搞结盟活动,参加结盟活动的46人中,有24名是共产党员。他们推选出所谓的“会长”,约定“一人有难,其他人应全力相帮”,他们平时不定期聚会,“互通信息、共商对策”。
领导干部“小圈子”的深层原因
领导干部搞“小圈子”,其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封建陋习沉渣泛起的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还与少数地方党组织政治敏锐性不高,对领导干部疏于管理方面的因素。而在公众看来,领导干部搞“小圈子”,主要是出于“官运”或“钱运”的考虑。
领导干部“小圈子”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产物。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文明古国,封建经济形态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人得势,鸡犬升天”,“一人得祸,株连九族”,“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就是这种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写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经济关系虽然不复存在,而“人身依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仍然残存着。权力追求者的上级和下级,从贪婪个人私利出发,把正常的工作关系,改变为互相勾结、互傍互依、互相利用的关系。下级对上级一忠二顺,上级对下级一亲二信;相互间共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小圈子”。
领导干部“小圈子”是市场经济趋利性生出的“怪胎”。领导干部“小圈子”现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感情”为掩护,追逐私利、互相利用。他们之间并不是因为“性格或爱好相近”走到一起,而是“某种共同利益”把他们连结成一个“小圈子”。有的认“大款”做“小兄弟”,眼馋的是人家的“钱袋子”;有的认下属做“小兄弟”,琢磨的是给自己找后路;有的认黑恶势力做“小兄弟”,追求的是为所欲为。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腐败案中的行贿主角周雪华,曾用“游鱼贪食,钓者诱之;人皆为鱼,我则钓者”的打油诗来形容他与胡长清之间所谓的“朋友”关系。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作为高级领导干部,碍于名声,凡不宜自己出面的事,“小圈子”里的“小兄弟”们都心领神会,替他“摆平”;而作为回报,陈良宇对这些“小兄弟”要地的或要官的“要求”自然是多多关照。
领导干部“小圈子”是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结果。一些地方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对出现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认为无碍大局,甚至出了事还包着、护着。有的认为,领导干部需要了解多方面的情况,广泛接触社会各界成员,与“大款”走得近一点,与企业家、大老板称兄道弟,没有什么大不了;有的认为,领导干部结交朋友,搞“战友会”、“同乡会”、“同学会”是中国的社会特色,也是个人的私事,组织上不好干预等等。正因为管理、教育不到位,使少数领导干部虽然在党内,但不懂得党的规矩、不了解党的纪律,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宗派主义的东西跑,与社会上陈规陋习和庸俗作风随波逐流。
领导干部中的“小圈子”现象,不但对干部队伍有腐化作用,对整个社会也会产生恶劣影响。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如果“小圈子”盛行,领导干部行使公共权力就会出现偏差,党性原则就会让位于“哥们”义气,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就会被践踏,选人用人就谈不上公平公正,结果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却乌烟瘴气。
首先,领导干部“小圈子”助长权钱交易。事实表明,“圈子”的本质就是利益联盟,利益是“圈子”的润滑剂。“小圈子”的核心成员,大多是手握实权的领导干部,甚至是地方党政“一把手”。结“圈”之人心态各异,但目的无非是为了从“圈里”获得好处,达到权力的“利益共享”。干部队伍一旦存在“小圈子”,圈中人或谋求升官,或贪图钱财,或图办事方便,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利益驱动,公共权力成了彼此互谋私利的工具。从现实暴露出的许多案例可以看出,搞“圈子”腐败的人,轻者是非不分,重者贪污腐败。在广东湛江走私案中,从湛江市委书记、主管打私的副市长到海关关长、海警队长、公安边防分局长,全都是“圈中人”,形成一个内外勾结、上下连接、左右串通的走私网络,权钱交易令人触目惊心。
其次,领导干部“小圈子”破坏党的团结。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高度统一的政党。领导干部搞“小圈子”,是派性的表现,与党性根本对立,是党的团结统一的大敌。邓小平同志曾有过一段深刻的阐述:“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重大问题不是真正实行民主决策,而是在“小圈子”中先形成共识,少数人说了算,开会只是走过场,圈外人敢怒而不敢言,就会给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一个领导干部置身于这样的政治生态中,或主动自觉加入一个圈子,或无意识地卷入一个派系,或纯粹是被别人当做是某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被归类和贴标签。一个圈子就是一股政治势力,要想完全置身事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边缘化。
再次,领导干部“小圈子”影响用人公信度。领导干部一旦产生“小圈子”意识,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会首先围着自己的“圈”内人的利益转,选人用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圈子内的人。你是我这个“圈子”的人,不管你德才如何,都委以重用;不是这个“圈子”的人,不管你多有才干,就是不用。“小圈子”一旦形成,在选人用人上就很难公平公正。领导干部如果只选自认为靠得住的“小圈子”里的人,对德才兼备的干部视而不见,不但会给党内民主、党内和谐带来巨大伤害,还会诱导干部的投机心理。在“小圈子”问题严重的个别地方,有的干部不是以真才实学、真抓实干为荣,而是以能否进入某位领导的“小圈子”为目标。有些干部戏谑地说,进班子没有进“圈子”等于没有进班子,进“圈子”没有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进班子又进“圈子”等于班子中的班子,可见“小圈子”在用人方面的危害之大。
第四,领导干部“小圈子”败坏社会风气。我们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其言行对社会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搞“小圈子”,是非不分,只要是“圈”里的人,难办的事变得好办,不能办的事变得能办;只要是“圈”里的人,有了问题甚至错误,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这种讲小团伙的规矩,不讲党的纪律;讲少数人的好处,不讲党的利益的庸俗之风不仅污染干部队伍,还会污染社会风气,助长少数普通群众轻视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使匪气、霸气、江湖义气代替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进而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
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成员,拥有生活圈、社交圈,无可厚非。但因为手中掌握权力、承担责任,岗位特殊性对其生活圈、社交圈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因此,领导干部要自觉从各种各样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不搞“小圈子”;各级党组织要从严整肃吏治,坚决铲除滋生“小圈子”的土壤。
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党性修养,这是破除领导干部“小圈子”的思想依据。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爱好,增强择善交友意识,纯洁交友动机,自觉抵制不良的交友思想和行为,自觉谨防“小圈子”。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家属当好“廉内助”,多关心、多过问领导干部的交友情况。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促使领导干部深刻认识不慎交友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严格管理干部、强化监督约束,这是破除领导干部“小圈子”的重要措施。要努力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的影响以各种形式为配偶、子女以及其他亲友、身边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针对领导干部在交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交友行为的制度。通过严格执行党内民主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干部监督,让干部不能搞、不敢搞“小圈子”;靠监督随时了解干部,不仅要监督八小时内,还要监督八小时外;不仅要监督工作,还要监督生活,特别是要把监督的触角伸向干部的交际圈,从中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廉洁自律情况。对处在重要位置的领导干部,交友不慎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及时交流。对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的案件,要严肃查处。
发展党内民主、扩大政务公开,这是破除领导干部“小圈子”的关键环节。党内民主发挥得越好,“小圈子”就越难生存。要切实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严肃查处侵犯权利、压制民主的行为,为讲真话、讲实话的同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推进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防止暗箱操作,防止权力为少数“朋友”所用,使“小圈子”失去存在的空间。
坚持以德为先、端正用人导向是破除领导干部“小圈子”的根本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历来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只有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重用那些党性强、品行好、搞五湖四海的干部,对那些拉拉扯扯、搞“小圈子”、跑官要官的人,不仅不能提拔,已进班子的,还要坚决调整。这样,那些热衷于搞“小圈子”的人就没有了市场,广大干部就会自觉反对“小圈子”、不搞“小圈子”、脱离“小圈子”,把智慧和精力都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积极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和历史检验的政绩,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