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洱茶起源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2010-08-15 00:46薛玉徐茜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布朗族普洱茶茶树

薛玉徐茜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浅析普洱茶起源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薛玉徐茜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我国云南所产的普洱茶闻名遐迩,在云南地区发现的大面积古茶树更为普洱茶文化增色不少,尤其对云南世界茶源地的确定以及我国种茶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古代人民对于生物进化、历史发展等知识的局限性,使他们试图对普洱茶起源进行解释时多采取神话的形式,对某些历史人物进行附会、神化。本文主要搜集了民间流传的关于普洱茶起源的传说并借此对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

普洱茶 神话 历史

如今所能见到的茶园多为现代茶园,如梯田般层层叠叠,格外整齐。这些茶树多为灌木。然而在云南普洱等地,还有另外一种茶树,他们挺拔高大,与山间树木杂处,多属乔木,这些茶树即为古茶树。

我国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已发现的许多古茶树皆为世界少有。云南省是我国古茶树、野生茶树发现最早、分布最多的地区。这些资源是云南省茶树原产地的见证,是国家的珍贵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目前云南省发现比较集中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约70万亩,具体分布在普洱、临沧、西双版纳和保山等地。

古茶树包括野生型古茶树、栽培型古茶树和过渡型(半野生型)古茶树。野生型古茶树①具有代表性的是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野生大茶树群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乔木型野生茶树植物群落,总面积280 hm2。在澜沧富东乡邦崴村西北坡海拔1900米的新寨家脚斜坡园地里发现的“邦崴古茶树”,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株过渡型②千年古茶树。栽培型③古茶园具有代表性的是澜沧县景迈万亩古茶园④,它被称为“天然茶叶博物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丰富多彩的起源传说

顾名思义,古茶树即为古代种植的茶树,或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茶树。面对祖先为我们留下的茶树资源,我们不禁要问:是谁首先发现了茶树?是谁将如此甘露带到人间?在古代,人们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并试图对其进行回答,由于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的局限,出现了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笔者多方搜集,得以下几段传说故事,以飨读者。

1.神农尝百草传说。茶由神农氏发现的说法,最先见于东汉时代(25—220)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种说法在后代文献中也一再出现,影响深远。例如,陆羽(733—804)《茶经·六之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氏是史前时代的传说人物,生活在距今约五千至一万五千年前,那是中国社会由渔猎进入采集农业,进而向农耕过渡的时代。他被认为发明了木犁、铲,教民种植庄稼,生产食物,从而使人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发明了医药,开始与疾病作斗争。因此他被视为智慧的化身。

2.达摩的眼睑变成茶树。有人说,达摩⑤立志若干年不睡觉来打坐修行,但修行困乏,不觉闭上了眼睛,于是割去双眼皮抛之于地,没想到地上因此长出茶树。达摩以茶叶为饮料,于是不再困乏,终于修行得道。这种说法,不知源出何处。神话传说虽然杜撰色彩很浓,但一般也不会是空穴来风,总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才会被广泛地接受和流传。外国这种茶来自印度僧人的传说应该是基于中国的茶叶来源于印度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因为印度的地理位置也确实适合种植茶叶。再加上历史上僧人与饮茶的不解之缘,造就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这是用历史来印证神话传说的合理性。反过来,单从这个流传的神话故事,我们也可以想到僧人与饮茶应该存在某种联系,带着这样的猜测去研究历史,也许也会有新的发现,这种思路即是神话传说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了。

3.僾尼人:“老拔”。远古时候,有一个僾尼青年猎人在山上猎获一只野豹,猎人把野豹抬回家,将野豹剥皮取肉置办宴席,请来村寨里的亲戚和长老庆贺。席间,大家尽兴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口干舌燥。好客的主人便烧开水让大家解渴。当锅中的水即将沸腾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屋外的树叶纷纷掉落下来,有几片叶子随风飘进开水锅中。大家因为口渴,不管三七二十一,打起水便喝。一喝,便觉出这水苦中带涩还有回甜味,比平时的好喝。此后,村里人便常摘那树叶泡开水喝,再后来,便摘下那树上的果子播种到地里,并给这种植物取名叫“老拔”(僾尼语:茶叶)。

“老拔”在僾尼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有着其它东西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在礼仪方面更是如此。可以这样认为,僾尼人办事情,离开茶叶就寸步难行,有了茶、米、烟、蛋这四样东西,则可以通天神、地神、人神(家神),可以和鬼打交道,也可以见头人、寨主或族老。

这个传说里发现茶叶的是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什么神话色彩,只是一个偶然事件。这种偶然性的解释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因为很多时候,历史就是由于一个不经意的偶然事件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的。

4.孔明兴茶。在云南普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诸葛亮南征来到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手下军士患眼疾,药物供不应求,对行军影响很大。于是诸葛亮将手杖插在山上,手杖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青枝绿叶。将士们采集书上的叶子煮水饮用和洗眼之后,眼睛便复明了。那手杖长成的树即茶树。武侯当年种的茶树,人称茶王树。那座山被称为“孔明山”。当地人尊崇诸葛亮为“茶祖”,每年在诸葛亮的生日饮茶聚会,称作“茶祖会”。基诺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跟随诸葛亮南征时留下来的军士,诸葛亮教他们种茶,还让他们按照他的帽子的形状盖房子居住。

孔明兴茶的传说已然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原文明进入西南夷地的先驱,诸葛亮在普洱一带少数民族心中的形象决不仅仅是中原人心中‘智慧的化身’那么简单。佤族和拉祜族尊他为阿公阿祖,傣族有孔明帽的传说和放孔明灯的习俗,哈尼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诸葛亮诞辰这天,都要举行“茶祖会”,祭祀孔明。普洱有‘诸葛营’、‘洗马河’、‘营盘山’、‘战马坡’、‘诸葛庙’、‘孔明山’、‘思茅’等大量与他有关的地名,各种少数民族都把他放在相当高的位置来尊崇和敬仰”。这些习俗在最初也许和孔明有关系,也可能完全没有关系,只是借用了他的名字而已。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那最初的来源有时已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现实意义。总之,对传说的茶祖孔明的尊崇表达了人们对发现茶叶的人的一种感恩,孔明文化也已成为当地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普洱古茶树起源的学术考证

云南的野生大茶树表现出的最原始特征及从茶树的分布、地质的变迁、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的大量资料证实了云南是茶树的起源地。景迈、芒景万亩古茶林是布朗族先民濮人驯化栽培茶树的遗物,它证明了最先种植云南大叶茶树的确系布朗族和德昂族的祖先——濮人,也为茶树起源于云南提供了物证。

李光涛,何强等在发表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上的“云南澜沧县芒景、景迈栽培型古茶林略考”一文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现转引如下:

据布朗族先人传说,“腊”(原意指绿叶,现指茶叶,下同)是布朗族祖先在游猎生活时期在采摘野果、野菜活动中发现的“野菜”之一。当时人们是把“腊”当作“佐料”食用,布朗族称这类“佐料”为“得责”(茶叶,下同),至今人们上山干活有时带上一点冷饭和腌菜、辣椒和盐巴,吃饭时摘上一把“得责”蘸盐巴辣椒就可当菜了。

由于Illumina Miseq测序得到的是双端序列数据,首先需根据reads之间的overlap关系,将成对的reads 拼接(merge)成一条序列,同时对reads的质量和merge的效果进行质控过滤;然后再根据序列首尾两端的barcode和引物序列区分样品得到有效序列,并校正其序列方向。最后用MOTHUR软件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UTs)计算:先把基因序列相似性在97%以上的归为一类后,再进行OTU picking和物种注释分析,并通过计算稀释性曲线,以及香农指数(Shannon-Wiener)和主成分分析(PCA),对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和物种丰度进行分析。

远古的时候,布朗族祖先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生的、或是用火烧出来的野生动物肉,食用后体内比较热,疾病较多,吃了“得责”这种“佐料”后,自然觉得身体舒服一些,眼睛明亮,头脑清醒。因此对“得责”这种“佐料”产生了爱好和兴趣,逐渐觉得这种“得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但是那时这种“得责”稀少珍贵,不容易找到,由于生活的需要,布朗族头人岩冷等人开始进行人工种植和移栽。岩冷的故居建在芒景上寨后的一座山顶上,现在还有许多原始遗迹可以考证。古人在游猎中,发现“得责”这种植物就记上标记、记好地点,进行人工管理和保护,在管理中他们还发现用草木灰施在“得责”的根上,味道更好。后来他们摘下果实带回部落住地进行人工种植和发展,这样野生“得责”就慢慢变成了人工种植的“得责”了。为了与其它野菜分开使用,岩冷给“得责”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腊”,意为绿叶,为后来傣族、基诺族和哈尼族僾尼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称茶为“腊”。

随着人们对“腊”的认识的加深,对“腊”的利用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也越来越增加,到公元859年,“腊”的种植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从房屋周围种几棵开始不断向四周扩大,最后出现连片开垦,大面积种植的新阶段。

叭⑥岩冷临终前曾嘱咐部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会有死亡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

在布朗族的《祖先歌》中有唱词唱到:“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如今的澜沧景迈乡芒景、芒洪及周围的五个布朗族村寨,寨民都是叭岩冷属民的后裔,他们共同祭祀叭岩冷,1950年以前,每年农历六月初七,要到芒景上寨后山,原叭岩冷居住的遗址处祭祀一次,叭岩冷被布朗族尊为种茶始祖。

可见,在布朗人民的心目中,叭岩冷也已经是一位被神化的种茶始祖了。茶叶就这样走入了布朗人的生活,并逐渐向外传播,直到今天,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从叭岩冷倡导种茶起,迄今已经千余年,澜沧景迈、芒景布朗村寨附近方圆几十里都有茶树,这里生产的茶叶,色泽新颖,味道淳真,倍受饮茶爱好者的青睐。明清以来,布朗族山寨景迈茶山一直是重要的普洱茶产区,今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仍然生机勃勃,年年采茶,中外闻名,参观者众多。

三、神话传说与历史关系

神话传说的产生多是由于在古代人们掌握知识的有限,基于特定的心理基础,如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用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例如上面所列的起源传说,就是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希望知道自己所食茶叶的来龙去脉,需要知道起源以寄托自己的一种感情,于是便有了这丰富多彩的传说。

另一方面,神话传说得以广泛流传也说明了其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或者符合受众的心理思维模式。多数神话——尤其与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的神话——不会是空穴来风,总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哪怕只是一个角色的盗用。据此,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神话传说的原来内容也许价值不大,但作为历史上某地区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根据神话传说作出某种合理的猜测或假设,然后用历史的方法对其进行考证,也许会有意外的发现。例如对于孔明兴茶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如孔明和云南人民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故事?为什么一个外来人在云南人民心目中会有如此的地位?云南人民对孔明的这种尊崇到底源于什么?这个神话产生的根基是什么?然后从这几个问题着手去发现历史问题,研究历史问题,可能会有新的收获。这是神话传说于历史的启示作用。

神话的内容不能当做真实的历史来看待,但神话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些启发,开拓看问题的视角,也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注释:

①野生型古茶树:自然繁衍的古茶树。

②过渡型古茶树:既具有野生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又有栽培型茶树的特征特性,是两者中间类型。它可能是野生型茶树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型,或是大理茶与普洱茶的自然杂交种。

③栽培型古茶树:经过人工选育、改变、驯化,并且提供了人工的生长环境的茶树。

④古茶园:又称古茶山,一般指栽培年限在百年以上的茶园,多为群体品种,茶树呈零星状态、无蓬面、树势较衰老为其特点。

⑤达摩(?—528/536)是印度僧人,本名菩提达摩,在南朝的宋代(420—479)末期来到中国,传说曾经与梁武帝萧衍(502—549年在位)有往来。

⑥叭:是傣王统治制度中的一个官阶很小的官名,是傣王任命的管理芒景山头几个寨子的头人。

[1]陈红伟,张俊,等.澜沧景迈古茶山考察与研究[J].茶叶通报,2005,(3):105-106.

[2]课题组.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价值及保护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6):23-26.

[3]吕国利,陈珲.古茶树资源应受到保护 [J].农业考古,2001,(2):295-301.

[4]宋永全,苏祝成.云南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5):108-111.

[5]王凌云.浅析澜沧景迈古茶园现状及保护对策[J].云南农业,2007,(9):36-37.

[6]沈培平.走进茶树王国[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计划“百项工程”资助。

薛玉(1989—),女,河北沙河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普洱茶历史文化;徐茜(1989—),女,黑龙江人,本科,研究方向:普洱茶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布朗族普洱茶茶树
布朗族民歌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平和白芽奇兰的修剪技术要点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普洱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好的普洱茶自己会说话
普洱茶怎么泡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少数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