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谈中国歌曲发展

2010-08-15 00:46龚天卓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期

龚天卓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歌曲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歌曲,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歌曲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由于歌曲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人看不起的,他们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样的命运。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屡遭帝令禁唱。有关它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从出土文物考察,有关古代乐器的较多,而歌唱活动的较少。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那个有歌舞图像的陶盆实在非常宝贵,它显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传统。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淮南子》这本书上,曾提到古人抬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可见早期歌曲与劳动紧密相连。从兄弟民族来看,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又可看出原始歌曲与巫术祭祀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曲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歌曲,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歌曲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歌曲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歌曲,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歌曲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歌曲的汇合。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故事歌,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不但有歌曲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乐府歌曲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部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歌曲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歌曲。《国风》中的歌曲,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歌曲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歌曲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歌曲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而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从《诗经》歌曲到汉乐府歌曲,可以说是中国歌曲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歌曲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在原始时代音乐文化无专业可言,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有了专为他们享乐的乐奴,才开始有了分化。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两个范畴还是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为帝王、贵族的祭祀、仪礼、宴会、娱乐等演奏、演唱的人员,尤其是有了记谱与专业作曲人员,才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野界限。在我国从汉代逐浙有了专业与民间音乐之分,汉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组织编纂的歌曲集了。早期歌曲的音调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难确认,但是如今流传在湖北秭归县纪念屈原的划龙船歌(包括《起桨》、《游江》、《竞渡》)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摇橹号》、《拉纤号》等)的音调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吧!也许就是千古遗音。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歌曲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些乐府歌曲,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歌曲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歌曲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歌曲的创作也相当繁盛。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歌曲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颍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巾,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歌曲。如明代歌曲:“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清朝统治中国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昏聩贪婪,这是招致外侮、陷国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惨的年代,老百姓连温饱都不可得,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天子坐金銮,朝政乱一团,黎民苦中昔,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凯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东执行血腥屠杀政策,杀害无数义和团将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凯,便唱出了“杀了袁龟蛋,我们好吃饭”的歌谣。人们在袁世凯巡抚衙门的墙壁上,画上一个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爬在一个洋人的屁股后。这幅漫画和歌谣,发泄了老百姓对袁世凯的痛恨心情。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衰落和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出现了一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各样的新歌曲。特别是在贯穿这个历史阶段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群众革命斗争,以及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少生动的反映这个时代和当时群众生活的新歌曲。其中大多数是反映农民的痛苦生活,如:河北张家口的歌曲《种大烟》、山西河曲歌曲《提起哥哥走西口》等等。

有些歌曲则是反映在官僚买办的压迫剥削下,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愿望,如:河北开滦歌曲《矿工苦》、江苏苏州歌曲《十怨厂山歌》等。

有些歌曲则热情歌颂了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如:山东惠民歌曲《洪秀全起义》(即《四月榴花火样红》)、广东歌曲《三元里抗英童谣》、山东威海歌曲《甲午战争》、河北安次歌曲《穷人才能保江山》、河北曲阳歌曲《打洋鬼子》等。

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压迫的歌曲,如:《引狼入室的李鸿章》、维吾尔族歌曲《迫迁歌》(即《被赶出家园》)、回族歌曲《高大人上口外》、侗族歌曲《随天军》等。

当时绝大部分新歌曲都是根据各地群众熟悉的曲调加以改编的。它们直接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长期流传于民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出广大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愿望,她是生动记载当时历史现实的宝贵文化遗产。

随着清朝的垮台,民国以来,帝国主义为了扶植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袁世凯听见北京街上有许多卖元宵的,认为大犯忌讳,把元宵当成“袁消”,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卖元宵,硬把元宵改为“汤圆”,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长,他们讥讽卖日货的商人:“绿坎肩,真是阔,绿帽子,也不错,叫你再贩日本货!”

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歌曲中有着鲜明的反映。如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农民这样唱道:“边区本是根据地,赶走了鬼子杀汉奸。”“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赋予了歌曲新的生命,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曲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抽毛译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歌曲发展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歌曲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中国具有本国特色的歌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歌曲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且音乐格调更加活泼、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各个民族以往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无文字,歌曲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相比之下,汉族由于戏曲、说唱的迅猛发展,歌曲演唱活动不如兄弟民族活跃,沿海不如内陆地区传唱的歌曲多。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歌曲的一个显著特征。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王光析.中国音乐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