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地方志年鉴工作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深化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工作,通过汇编最新年度的丰富地情资料,进行眼光独到的整理,揭示更为深刻的内涵,真正突出“鉴”字,打造文化精品,使人阅后感到不仅看到全面、真实和权威的信息,更加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思考,真正有所借鉴,努力发挥史志文化思想库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世事不破不立,地方综合年鉴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首先要破旧俗,立新意,针对当前年鉴编纂流行的误区,有的放矢的进行改革和创新。近年来,由于地方综合年鉴是以政府名义编撰和组织编写,自然被打上“官书”的烙印和色彩,在编纂上存在一些误区,给人们的印象褒贬不一,较为流行的有以下一些看法。
一是认为地方综合年鉴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总结”,和政府工作报告没什么大的区别。形成这种看法是因为很多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简单的按照党委和政府的部门设置组织材料和设篇立章,内容是从上报的工作总结、会议文件和汇报材料中简要提取的材料,角度部门化,材料公式化,文字官场化,总体感觉是官样文章。
二是认为地方综合年鉴是当地领导的“功劳簿”,只有成绩,看不到错误。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大部分编写单位只写工作成绩,没有问题和不足。普遍在地方综合年鉴上看到的是宏观上总结问题,群众感到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对问题不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蜻蜓点水,只是敷衍了事,不得不说而已;还有的问题抓的不准,避重就轻,把大多数群众看到感到的问题忽略了。
三是认为受政府委托编撰的地方综合年鉴,是一般性的纯资料性的著述,把地方综合年鉴看成是百科全书,偏重于面向社会读者,为党政机关和领导决策的服务意识不强。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年鉴由学术部门编纂,工作渠道不顺,年鉴编纂指导思想不同,角度不一样,把地方综合年鉴当成普通刊物来办。
四是认为地方综合年鉴是本“流水账”,编写简单,按部门编写,一年一本,没什么学问。年鉴编纂出版部门在工作中简单化,不做深入的研究和艰苦的努力,在年鉴框架设置上年年“照葫芦画瓢”,空话、套话多,反映工作会议、日常活动和例行公事较多,在条目安排上没有年度特色,只求过的去,缺少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五是把年鉴工作当成例行公事,承担编写任务的各部门认为编纂年鉴是政府发文件布置的,不得不写,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反映在年鉴编写工作上,认为只要把事情按一、二、三、四的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对本部门年度的新情况、新特点缺少总结和分析,“亮点”不突出,成效不显著,读后感到平淡无味,工作没有深度和力度。
以上存在的种种现象,有的是主办年鉴部门发生的问题,有的是承担年鉴编写任务单位的造成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年鉴的质量,并且在某种程度形成了年鉴编纂的误区,值得引起重视和改正。
笔者认为,要提高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破除年鉴编纂流行的误区,必须在“鉴”字大做文章,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在思想上,应充分深刻思考地方综合年鉴的“鉴”字含义,如何使“鉴”字名副其实,更好的发挥作用。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全面反映一地年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工具书,在读者阅读后,是感到味同嚼蜡、平淡如水的信息汇集;还是引人深思,有所鉴、有所悟,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和号召力,使人看后达到催人泪下、激动人心的效果,引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共鸣。好的地方综合年鉴,应该给人打上年度的烙印,内容醒人耳目,发人深省、引人深思,阅后带来震动、有所鉴、有所悟,收到开卷有益或者获益匪浅的效果,成为高品位,有深度,有力度的工具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地方综合年鉴以年为鉴,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实在是需要年鉴编纂者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在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上,应该大力挖掘“鉴”字的内容,在框架上大刀阔斧的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政治上的深遂目光和深刻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汇集和显示“鉴”字的年度内容。具体的讲,在编写总体的设置上,是否可以改变通常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分大类或者按部门横向排列作为一级框架的做法,变依“类”分类为依事分类,开阔视野,抓住年度的精髓和要害,进行醒目的编排。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笔者提出以下排列建议供参考。
特载: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的年度报告和重要讲话,突出执政理念、要略和工作思路和重大举措。
年度“亮点”业绩:重点反映当地年度突出的工作成效和执政业绩,内容应该较为展开,图文并茂,有令人信服的详情、数字和对比资料、社会评价等内容。
年度情况综述:各行业和部门的年度重要工作简况,点面结合,条目清晰,信息准确。
存在的问题:既有宏观和总体上概括的问题,又有事关全局的重要行业和部门工作方面存在的弊端分析、潜在的不利客观因素,起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的借鉴作用。
重大事件:在年度内发生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进行翔实记述。
重大课题研究与分析:有关国计民生和地方发展的重要科研课题、优秀论文和研究成果
群言堂:民意调查,新闻报刊媒体报导的群众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群众信访、上访的事情,群众呼声与建议中反映强烈的问题。
人物:政治人物、优秀人物、反面人物、逝世人物。
年度新法规:年度新出台的重要政策和法规。
大事记:按时间顺序简要记述年度大事。
地方特色:自然情况、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等独具的特色内容。
上述的框架安排,与现行和传统的年鉴相比,在某些方面的内容上要求有所创新和需要商榷。如“存在的问题”的栏目,单独列为一级栏目进行编纂,虽然合情合理,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人物栏目中的反面人物,是否可以将省级报刊公开报导的反面人物案件摘录,供人引以为鉴为戒!再如群言堂栏目中的内容,需要开展专项民意调查和信访部门的配合,有些内容可能需要领导部门的批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笔者只是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而已。值得指出的是,国内有的地方综合年鉴在发挥年鉴“鉴”字的作用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如《山西年鉴》(2004)在“工业”和“农林水利”栏目的下设分目中,专门设置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存在的问题”等条目,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弊端和诸多不利因素进行了揭示和分析,使人读后感到有“鉴”于此,年鉴名副其实。
地方综合年鉴具有“众手成书”的特点,要办好年鉴,突出“鉴”字,首先要在多方面达成共识,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如编写“存在的问题”的栏目,需要承担编写任务部门领导的同意和支持,认真进行总结和分析,问题深入,切中要害。其次,在年鉴的编纂组织工作上要部署到位,新的内容安排必然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需要各部门编写人员的理解和支持,适应新的情况,必要时通过培训提高年鉴编写的业务能力。最后,笔者关于地方综合年鉴创新的见解,如有冒天下之大不违之处,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