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华文
(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学术界关于陈子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文学成就,毕竟陈子昂作为初唐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陈子昂的思想研究方面,闻一多先生指出了陈子昂思想的复杂性,他认为:“陈子昂的复杂思想,可以说纵横家给了他飞翔之力,道家给了他飞翔之术,儒家给了他顾尘之累,佛家给了他终归人世而又能妙赏自然之趣。”所以,学术界对陈子昂的思想与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纵横家乃至墨家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对其思想归属颇多争议。与此同时,学术界对陈子昂的政治思想却缺乏深入研究。笔者以为陈子昂毕竟生活在儒家为统治思想的时代,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有着为天下苍生拯时济世的宏愿,有着与当时大多数人士人一样的企慕着入仕而“治国平天下”的梦想。所以,笔者认为陈子昂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积极参政议政的人物,而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因为从当时的时代来看,士人从政去“治国平天下”才是正道。故,笔者拟对陈子昂的民本思想作一些探讨,以期对其政治思想有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少年时代慷慨任侠、仰慕自由,过着狂放不羁的生活,直到十八岁突然醒悟,遂慨然立志,发愤读书。文明元年(684)陈子昂参加进士考试,射策高第。但他一生政治仕途不顺,后因武周集团迫害,县令段简罗织罪名,陈子昂被捕入狱,久视元年(700)忧愤而卒,终年四十二岁。纵观陈子昂的一生,他作为一位力主革新文学观念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政治家,他既能写出动人的诗歌,美妙的文章,又有着匡时济世、兼济天下的实际才能,但由于他的不合适宜,最终未能施展其才华,他最终只能以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存留于后人心中。但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始终关怀着人民的疾苦,有着正直耿介的胸怀、奋不顾身的胆略和洞察国家安危的政治远见,体现了他作为士人的政治情怀。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仁政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要以民为本。仁政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其强调宽以待民,使老百姓有固定的财产以维持生计;国家应该轻徭薄赋,减轻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使人民安居乐业,所以在儒家传统的仁政思想里体现出爱民、重民的精神。在两汉以后,孔孟的民本思想越来越为当政者重视。不管是仁政还是德治,其核心理念都是朴素的民本思想,都表现出对民生的重视,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是立志入世的知识分子所必须掌握的。陈子昂折节读书的内容也大都是传统的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为其民本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道家也对陈子昂的民本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是陈子昂吸取的精华,它“是以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认为统治阶级要做到“清静”而摒弃各种贪欲,要顺大道,法自然,不干扰,不强制,不胁迫,不妄为,使百姓安居乐业。唐朝建立之初,高祖李渊就明确指出以老庄思想为尊,陈子昂生活在该时代,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其影响,使得他的思想夹杂着道家清静无为的因素,并且渗透于他从政时所提出的主张中。
唐朝是建立在隋二世灭亡之后,其最高统治者都经历了隋朝末年的残酷统治和激烈的阶级斗争,因此他们都深刻地警惕以免重蹈历史覆辙,重视对人民的安抚,太宗李世民尤其重视劳动人民的力量,提出了“民为水,君为舟。水亦载舟,水亦覆舟”的经典君民言论,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武则天掌权时期,唐朝国运继续上升,但是社会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弊端:其一,武则天干政,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她大肆迫害李唐宗室,又任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使得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无不惶恐。其二,是时唐朝又出现突厥、吐蕃的骚扰,边陲地区的人民饱受战祸之苦;统治者利欲熏心,发动无名征伐。其三,武后崇佛佞佛,大肆修建寺庙佛像,残酷奴役人民,更使人民怨声载道。面对这种现状,陈子昂慷慨陈词为民请命,又奔赴边地奋勇抗敌,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陈子昂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既习家传儒业,又兼采诸家杂说,既好豪侠倜傥,又喜学道求仙。可以说,他的家族传统对他影响很大。陈子昂的五世祖陈方庆学习墨家思想,而墨子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侠士精神和兼爱重民的色彩。祖父陈辩,少习儒学。父亲陈元敬“瑰伟倜傥,年二十,以豪侠闻,属乡人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1]陈元敬曾以明经擢第,官授文林郎却没有去做官,但是却积极关注政事,尤其是对历史兴衰有着独到的见解,在陈子昂踏上仕途的前一年,他认为天下大势是四百年为一次兴衰周期,到唐朝时正是应该到兴盛的时期,以此勉励陈子昂要在盛世时期有所作为。祖辈的这些杂糅着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行为势必会影响到陈子昂,在政治上就体现为多元化色彩:既想积极地治国平天下,达济百姓,又渴望拥有豪侠风范,笑傲天下,还羡慕道家神仙般的自由自在的潇洒。但是,综观陈子昂一生的政治活动和诗词文章,他更多地还是以儒家士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表现出对天下百姓关怀的民本思想。
武则天掌握着朝政大权,为了打击反对派,维护其统治地位,她任用酷吏如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大兴冤狱;武则天设铜匦,大开告密之门,因此受牵连的人不计其数,上至朝廷大员,下至平民百姓,多人惨遭冤案。“近来诏狱推穷,稍复滋长。追捕支党,颇及远方”[2]便是反映当时告密之风盛行的现象。“伏见诸位告密……一人被讼,百人满狱”[3],告密之门使得人人惊恐。对此,陈子昂在参政期间多次上书武则天,指出酷吏大兴刑狱务在急利,弄权伤民,带来社会的极大不稳定,因此他提出朝廷应该措刑,强调应该减少刑罚,而不要滥用刑罚,如垂拱四年(688)上《谏用刑书》,永昌元年(689)又上《谏刑书》等。他不仅以周代出现的“成康之治”和西汉的“文景之治”为例说明治世的出现是因为刑措的功效,还以隋炀帝为例告戒武则天隋鉴不远,要武后汲取教训,使天下苍生得以安宁:“炀帝不悟。暗忽人机……可以刑罚理之…遂至杀人如麻,血流成泽,四海云摇,遂并起而隋族之矣”[3]。
自古以来治世的出现不仅在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才能,还必须有股肱之臣来辅佐他治理天下,造福天下黎民。因此,最高统治者就必须要任贤使能,亲贤远佞。陈子昂说:“实以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4]。他认为,任贤又要既任须信,既信须终,既终须赏。如果任而不信,那么他们的才能无从施展;取得了成绩却得不到奖赏,他们的功绩就与其他人没有差别,会打击其积极性。他还认为任贤使能是当今政理之要者,是政要之至极。因此,他希望武后能够真正地信任贤能,能像太宗一样善于纳谏,广延直臣,旌赏谏士,以便更好地实现神功圣业。这种思想体现出了他对人才的重视。
任贤使能的前提是有贤可任、有才可用,因此陈子昂又提出兴太学,他说:“太学者,政教之地也。”[5]其含义就是说太学是培养政治人才的地方,只有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人才有资格去当官。陈子昂认为应该提高为政者的素质和执政能力,并要让为政者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真正地为民作主的思想,特别是地方官,他们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做好人民的保护者。只有这样,任贤使能才会使天下太平大治,老百姓从中才能得到的恩惠。
唐朝边境时有少数民族来犯,陈子昂以其敏锐的军事眼光觉察到边地的不安。为巩固边防,他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在边地实行屯兵制,开矿铸钱,安抚突厥降众等。与此相关联,正义的、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是合理的,但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却要遭到强烈的反对,故陈子昂反对统治者循贪夫之利的无名征伐,请求息兵。陈子昂认为当今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息兵,当今国家第一要务,在稍宽兵期,因此他指出连年征战耗费巨额军费给人民以极大的经济压力,让人民不得安宁,酝酿着社会动荡的极大危机:“臣闻天下有危机祸福因之而生。机静则有福,机动则有祸,天下百姓是也……当今天下百姓,虽未穷困,军旅之弊,不得安者,向五六年矣。”[6]他还在诗词中指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7]、“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8]等的悲惨景象。陈子昂希望借此来告诫统治者要息兵,减少不必要的战争,要求朝廷能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纵观武则天统治时期,虽然国势良好,但是分派给地方老百姓的赋役却相当繁杂,加之武后佞佛,在各地大建寺院佛像,劳民伤财,加之无端增加各种徭役,使老百姓生活艰难。对此,陈子昂提出国家应该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9],与民生息,认为这才是安民、富民与强国之道。
陈子昂初中进士时正逢高宗驾崩于洛阳,武后准备将高宗灵柩迁回长安,对此,陈子昂上书劝谏,反对将灵柩运回之举。他指出当时的情形是“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徇陇以北,罕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流人未返,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至于蓄积,犹可哀伤”[10],在天灾肆掠情况下驱使大量的土木工匠凿山采石,必然会造成民怨沸腾,而且时值春种,老百姓不能耕作以时,本来就在饥饿中度日的人民大众将会再罹饥苦,更为困苦不堪。
朝廷不断地兴兵作战,必然会使老百姓徭役陡增,以剑南诸州为例,通轨军驻扎在松潘等州,需要军饷粮食,那么老百姓便充为劳力,造成千里运粮,百姓困弊,所以陈子昂提出用“九等税钱以市骡马,差州县富户各为主税钱者,以充脚价,各次第四番运辇”[2],这样,不用一年,就可以使得数年军粮盈足,蜀川百姓,永得休息。
由于武后佞佛,大肆修筑佛院寺庙,陈子昂在他的感遇诗中说“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11],表达了他希望统治者要关心人民的疾苦,应该抚民爱民。
[1][唐]卢藏用.全唐文.陈氏别传[M].卷二三八.北京:中华书局,1990,2412-2414.
[2][唐]陈子昂.全唐文.答制问事八条.请措刑科(卷二百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0.2143-2146.
[3][唐]陈子昂.全唐文.谏用刑书(卷二百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0.2155-2157.
[4][唐]陈子昂.全唐文.答制问事八条.重任贤科.[M].卷二百一十.北京:中华书局,1990.2143-2146.
[5][宋]欧阳修,宋祈.陈子昂传[A].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077.
[6][唐]陈子昂.全唐文.上军国利害事三条.人机[M].北京:中华书局,1990.2137-2140.
[7][唐]陈子昂.唐五十家诗集.感遇其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6.
[8][唐]陈子昂.唐五十家诗集.感遇其三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7.
[9][唐]陈子昂.全唐文.上军国利害事三条.牧宰(卷二百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0.2137-2140.
[10][唐]陈子昂.全唐文.谏灵驾入京书(卷二百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0.2146-2148.
[11][唐]陈子昂.唐五十家诗集.感遇其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