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
(宁安市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宁安 157431)
渤海国(698~926年)是满族先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性民族政权,其国王历代受唐王朝的册封,是唐王朝的边郡属国,存国229年,传王十五世,地方五千里,雄兵数十万,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地处我国东北,山高林密,虎、熊、鹿、貂等多种野生动物栖息其间;江河纵横,水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和畜牧业发达;渤海之铁利府及铁州辖下的位城盛产铁矿,沃州、龙州以养蚕业著称,这些都为渤海的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原料,加之在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手工业已发展成为渤海社会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之一。总之,渤海的社会经济,形式多样,既出现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又出现了精工细作的手工业,同时又有区域特色的畜牧养殖业和渔猎业。对此,《新唐书·渤海传》作了如下记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緜、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这些都是渤海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熟铜”和“率宾之马”更是受到中原的欢迎。
渤海事唐恭谨,朝贡频繁。《旧唐书·北狄传》:“(渤海朝贡)或间岁而至,或岁内二、三至者”,每次朝贡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731年(唐玄宗开元十九年、渤海武王仁安十二年),“渤海靺鞨王遣其大姓取珍等百二十人来朝,并授果毅,各赐帛三十匹,放还蕃”[1];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渤海僖王朱雀二年)正月,“渤海使高礼进等三十七人朝贡,献金银佛像各一。十一月,渤海遣使献鹰鹘。十二月,渤海遣使大孝真等五十九人来朝”[2]。在渤海享国的229年间共向唐朝贡150余次、向后梁朝贡5次,向后唐朝贡6次[3]。渤海向中原朝贡队伍之大、次数之多由此可见一斑。除朝贡外渤海还同唐朝进行贸易活动。713年大祚荣刚刚接受唐朝的册封就遣王子朝唐并要求“就市交易、入寺礼拜”[4]。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渤海大彝震咸和六年),淄青节度使奏,渤海将到熟铜,请不禁断。是月,京兆府奏准[5];唐平卢淄青节度使兼押新罗、渤海两番使李正已时“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6]。
通过朝贡和商业贸易,渤海运往中原的物品主要有以下几类:毛皮类有虎皮、海豹皮、熊皮、罴皮、貂鼠皮、白兔皮;动物有猲、马、羊;猛禽有:鹰、海东青、鹘;水产类有鲸鲵鱼睛、鲻鱼、干文鱼、昆布;药材类有人参、牛黄、头发、松子、黄明、白附子、麝香、蜜;金属类有金、银、熟铜;丝绸布匹有粗布、细布、六十综布、鱼牙绸、朝霞绸;工艺品有玛瑙杯、玛瑙柜、紫瓷盆、玳瑁杯、金银佛像、玉笛、鸣镝、革、靴以及雕羽、儿口、女口、奴子等杂类。这些方物,深为中原喜爱。唐苏鹗《杜阳杂编》载:“武宗会昌元年,渤海贡玛瑙杯、玛瑙柜、紫瓷盆……。紫瓷盆,量容半斛,内外通莹,其色纯紫,厚可寸许,举之则若鸿毛,上嘉其光洁,处之仙台秘府,以和药饵。后王才人掷玉环,误缺其半菽,上犹叹息久之”。
渤海向大唐朝贡,唐朝廷按例回赐渤海,唐每次回赐的物品远多于渤海的贡品。其回赐的物品主要有:金银器皿、袍服冠带、各种丝织品、药材、粮食等渤海上层社会急需的消费品和渤海缺乏的物资。如:713年渤海大取珍一百二十人来朝,每人赐帛三十匹,那么唐朝廷共赐来访人员帛就达三千六百多匹,如果再加上回赐给渤海王室的赐品,其数量就更加可观。中原王朝的精美工艺品、服饰、先进的文化、宗教理念等极大地激发了渤海人的消费欲望,成为渤海上层社会的消费时尚,给渤海贵族的精神生活以极大的满足。
渤海之聘日也是一种特殊的官方贸易形式。739年(渤海文王大兴二年、日本圣武天皇神龟十一年)文王遣胥要德、已珍蒙一行访日并送日本朝唐使平群广成回国,大使胥要德四十人遇浪溺死,遗众到出羽国登陆。渤海使带去大虫皮、罴皮各七张、豹皮六张、人参三十斤、蜜三斤。次年使团回国,日皇答赠渤海郡王美浓絁三十疋、绢三十疋、丝一百五十絇、调绵三百屯。珍蒙美浓絁二十疋、绢十十疋、丝五十絇、调绵二百屯。自余各有差。大伴宿祢犬养伴送渤海使团回国并回访渤海[7]。
在渤海与日本的交往中,渤海遣使35次,日本回聘13次。最初渤、日交往是从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出发,其次是开展交易,互通有无。但随着渤海政权的稳定和强大,贵族生活欲望的增强,渤海使团在贸易方面的分量逐渐加重,使得渤海使团相当程度上成了贸易商团。871年(大虔晃十四年、清和天皇贞观十三年)冬,政堂省左允杨成规访日,同行百五人,成规携珍货,日廷允许就市交易。“已丑,内藏寮与渤海客回易货物;庚寅,听京师人与渤海客交关;辛卯,听诸市人与客徒私相市易。是日,官钱四十万赐渤海国使等,乃唤集市廛人卖与客徒此间土物。”[8]这种“内藏寮与渤海客回易货物”、“听京师人与渤海客交关”、“听诸市人与客徒私相市易”规模宏大,仅杨成规此次与日交关,得日官钱就高达四十万。日本右大臣腾原绪嗣上表天皇说“渤海客徙,实是商旅,不足邻客”[9]。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食货考》介绍:“(渤海)即同胡贾之长,名为朝聘,实为交易耳”、“渤海之频与各国(交通,非壹于输诚上国而尽心礼聘也,一则输本邦之货,以应外人之求;一则辇外邦之货以济国人之用”。
渤海之朝唐聘日,“俱含有市易之意”,但渤海朝唐乃“受封纳贡,累世相继,无缺蕃礼,偶有市易之事,亦必请而后行”,至于“聘日”,本以市易为主旨,两者性质不同[10]。
渤海在向唐朝贡、贸易和聘日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交流。渤海历世诸王皆遣王子到唐“宿卫”,并派生徒前往长安求学,每批入唐学习的留学生少者数人,多者十余人。他们在唐朝最高学府深造,习学儒佛经典,见识古今制度,有的留学生还参加科举,获得了“进士及第”的殊荣。大批“宿卫”的王子、留学生、朝贡的官员、使节利用朝觐、贺正的机会,获得儒学洗礼,他们和唐朝诗人往来酬酢,吟诗唱和,写下了大量“佳句在中华”的诗词文章。
渤海在从唐朝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向日本传播。740年访日的已珍蒙在日本演奏渤海乐,将渤海乐介绍给日本。随即日本派内雄到渤海学习音乐,十年而归,使得渤海乐成为日本的宫廷音乐之一。渤海乐传入日本,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的音乐舞蹈;859年,乌孝慎访日并将大唐“长庆宣明历”带入日本,862年日本天皇批准实行,至1684年停用,一直使用了823年;860年李居正访日,将唐朝的“东胜咒”传入日本;宣王时,渤海名僧释贞素受日本在唐的高僧灵仙大师之托将“舍利万颗、新经两部、造敕五道”转呈日本。贞素为了弘扬佛法,忠于友谊,多次辗转于唐朝和日本之间,后来遇风浪身丧大海,为中日的佛教事业献出了一生。
渤海同大唐、日本经过一系列的商贸活动和文化、宗教交流,使盛唐的物质文明和先进文化得以传入东北边陲和日本列岛。加强了渤海、日本同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渤海、日本社会的进步发展,实乃中日关系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1]《册府元龟·外臣部》.
[2]《册府元龟·朝贡》.
[3]宋德胤《渤海经济民俗探要》.
[4]册府元龟·朝贡》.
[5]《册府元龟·外臣部·互市》.
[6]《旧唐书·李正已传》.
[7]《续日本纪》十三.
[8]《日本三代实录》.
[9]《类聚国史》卷194.
[10]《东方通史》上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