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光 刘定一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平遥信拳的产生年代与发源地研究
郝晓光 刘定一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平遥信拳属于全国稀有拳种,文章在20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的基础上,以平遥本地拳师对信拳流传的谚语为切入点,将二郎神信仰的产生年代与流传地域的史料和南少林产生年代的考证相结合,认为平遥信拳有可能产生于明中期的福建南少林。
平遥信拳 二郎神拳 年代 发源地
信拳曾名“二郎神拳”、“二郎禅拳”,至清咸丰年间始定名为信拳。该拳创始于何时,暂时无法考证,独以二郎神命名,仅能从拳名特征与民间谚语“达摩老祖九世传,福建莆田南少林”进行推理研究,来论证民间传说的可信度。
中国古代传说中,名二郎神的有五位。
第一是佛教中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二子独健,曾率天兵救唐明皇于危难之中,是佛教护法神之一。毗沙门天王有五子(一说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三太子哪咤神通广大,二郎神是哪咤的二哥。
第二为战国时秦代蜀郡太守水利家李冰之子二郎,传说他奉命在灌口治水,助父斩蛟锁龙,筑堰平患,蜀人奉为灌口二郎神,祠祀不绝,亦称为灌口二郎,灌口原非地名,而是李冰施灌祭留下的遗迹。《都江堰功小传》:“二郎为李冰仲子,喜驰猎,与其友七人斩蛟。”《朱子语类》卷三:“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是因李冰开凿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第三人指晋代襄阳太守邓遐,斩沔水蛟除患,乡人立庙祠祀,因曾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太平御览》卷六二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沔水隈潭极深,先有蛟为害。邓遐为襄阳太守,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自挥剑,截蛟数段,流血丹水,勇冠当时,于是后遂无蛟患。”
第四人为隋代嘉州太守赵昱,他斩蛟定患,后又显灵平定水灾,民感其德,立庙灌口,奉为二郎神。亦称为灌口二郎。《龙城录》:“赵昱,隋末拜嘉州太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率甲士千人,及舟男属一万人,夹江岸鼓吹,声震天地。昱乃持刀没水,顷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灌口二郎也叫清源妙道真君,《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3:“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钰隐青城山。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昱大怒,时五月间,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余人,夹江鼓噪,声振天地。昱持刀人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崩,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于青雾中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者,波面而过,乃昱也。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奏请于朝,追尊圣号日清源妙道真君。”
战国时李冰之子二郎、晋代襄阳太守邓遐、隋代嘉州太守赵昱,此三人均与治水有关,统称为灌口二郎神。
第五为明嘉靖年间的百回本《西游记》里玉皇大帝的外甥,女神三圣母(华山圣母)之兄杨戬,中国神话传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人神混血,力大无穷,法术无边,撒豆成兵,通晓七十三般变化,额顶生神眼,手持二万五千二百斤的三尖两刃戟(仅次于韦驮尊天菩萨的降魔杵八万四千斤)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炼成,兼有召唤兽哮天神犬。师傅为名门昆仑派十二上仙之一玉鼎真人,杨戬也是我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因不满三圣母与凡人成婚而怒提华山,禁压三圣母于华山之下。神通广大,曾诛六怪、劈桃山,号为灌口二郎。二郎神还有个“清源妙道真君”的封号,这一点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都言之确切,决非空穴来风。《西游记》第六回:“菩萨曰:‘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见(现)居灌源程序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董永沉香合集·沉香救母雌雄剑》载:“身披锁子甲黄金,白面微须三只眼,手使三尖二刃锋......众神看罢杨小圣,认得是临江灌口二郎神。”
综上所述,二郎神源于佛教,二郎神的民间信仰是晚唐或五代时由李冰治水的故事衍生而来,起源于蜀地,也盛于蜀地。二郎神在北宋中后期因得到统治者的提倡而大盛,影响甚至超过他的父亲。随着二郎神信仰在社会上的日益流行,于是引起了道教徒众的注意,他们先是把李冰二子李二郎拉入自己的神道系统,继而又创造了一个叫赵昱的二郎神,希望以此与佛教中的二郎独健相对抗。借助古代戏曲具有很强的传播作用,赵昱的影响很快压倒了李二郎,并且将佛教二郎独健挤出了民间信仰的圣坛。然而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百回本《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的先后出现,杨二郎杨戬又取代了赵显的地位,成为近代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二郎神。
二郎神信仰在宋代的四川地区最为盛行,后来在福建又有了特殊的发展方向,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使治水之神灌口二郎神在福建泉州地区广泛流传。宋自元佑二年(1087年)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其海外贸易地位始与广州、明州同列。宋政权南渡后,竭东南之财以支天下之全费,泉州地位再次急速上升。宋朝闽人仕宦者极盛,仅泉州一地以进士出身,入阁拜相者即有曾公亮、苏颂、留正、梁克家、吕惠卿、蔡确、曾从龙、曾怀等。而北宋后期的仙游蔡氏家族更是权倾京城,蔡京、蔡卞(王安石女婿)一门兄弟子侄蔡攸、蔡翛、蔡絛、蔡鞗(宋徽宗驸马,称为“副车弟”者)等人,就已操纵京师,控制朝廷。故汴京盛行之俗很快传播到泉州,南渡以后崇祀更烈。《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海神示约》之《万安桥记》说:“福建洛阳江,地形濒海,旧设海渡渡人,每遇风波,溺死无算。”宋大中年间,蔡襄造洛阳万安桥,灌口二郎本为治水之神,当然更能恪守职司,平息波涛,并顺应南宋远洋贸易之需求,而以“通远王”名义别塑形象,另获赐号。康熙《南安县志》卷二说:“通远王在宋时最为灵著,州人祈祷翕赫,酒内滂沱。及乎散胙饮福,觞豆杂进,喧呼纷藉。”元代以后通远王信仰被妈祖崇拜所替代,正如《闽中金石略》所云:“今则大船小舸群奉天后,涛山浪屋之中,声响昭灼,立专祠,锡徽号,问所为昭惠庙者,盖不能举其名矣。”明代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时,其将士将二郎神香火带到台湾,使二郎神在台湾广为信仰,至今仍然是台湾和福建共同信奉的大圣人。福建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现存的凤山祖庙,供奉的大使公即二郎神,凤山祖庙三大使公就是李府清源真君(二郎神)的化身,据《同安县志》和《凤山祖庙碑记》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有四川灌县人来灌口深青驿站,为驿丞带来刻有李府清源真君(即李二郎)的香炉,后驿站毁于兵燹。驿丞死,香炉弃置路边,猎犬卧守不离。乡人就地筑一小庵,明启祯年间乡人将其改建为庙宇,即凤山庙。”另外福建和台湾各地也有庙宇建筑,如泉州府属各庙称“日月大使”,台湾称“王孙大使”,漳州称“清源真君”等,虽然叫法不同但信仰供奉的却都是二郎神。说明到明代时二郎神的信仰在福建地区仍有广泛的基础,这种信仰一直流传至今,每年凤山祖庙于农历五月初四为二郎神生日,三月初七日为庙际活动,此时凤山庙都举行盛大庆典活动,仍然有来自台湾、海外和厦门本地区的几千名信众聚于凤山庙广场,进香、参拜、祈福,可见二郎神信仰在福建地区的流传的历史是多么的久远。现在福建省还有以二郎命名的街巷如:泉州市东街二郎巷。
在神庙里享受着人间香火的二郎神,人们供奉他的理由不一,有的是相信他有“治水”的功能,能以泉水治病。还有的是以《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为根据,是因为二郎神特别能打仗并且几乎没有败绩,是能够力挽狂澜,危难之中独撑大局的神,而乐于奉上一份保佑自己身体安康、人生长赢不输的祈求。
福建南少林是与北少林嵩山少林寺齐名的南少林流派之代表。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历史和考古专家发掘研究,确认福建共有三座南少林寺,它们分别为莆田、泉州、福清三座南少林寺院。其中,创寺最早的是莆田南少林寺,据明代《兴化府志》记载: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莆田置县早11年,较嵩山少林寺(公元495年)晚建61年。其次为泉州少林寺,据《晋江县志》与《泉州府记》记载:泉州少林寺建于唐乾符(公元874—879年)中年,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今名“东禅寺”。至于福清南少林寺,在一些史书如《八闽通志》、《三山志》以及清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中虽有记载“福清少林”字样,却无详细的文字记载其创建时间,故此,只能根据在福清南少林寺遗址所挖掘的文物来评估,福清南少林约创建于宋代,至今最少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明代僧兵随戚继光抗击倭寇,被传为佳活,载入《明史》。嘉靖、隆庆年间的倭患严重威胁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安危,朝廷多次降旨诏嵩山少林寺武僧平寇。少林僧兵受旨与各地乡兵纷纷加入到抗击倭寇的战斗中,那时,许多武僧便就地建殿参禅,授徒传功。《僧兵首捷记》载:“诸僧衣锦袈裟,持杖,口含淀蓝,遇贼以蓝涂面,自地跃起,若倮鬼,前搏,倭大惊,以为神,遂大败倭,追及嘉兴之白沙滩,尽歼焉。”而《明史》中记载了南少林是为表彰北少林武僧抗击倭寇而建。
综合以上史料,福建南少林是福建地区历史上所建少林寺的泛称,最早建于南朝,并在唐宋明时期均有建造。
据平遥民间对二郎神拳的源流传说,此拳源自福建南少林。有谚语“达摩老祖九世传,源于福建南少林”。达摩老祖卒于536年,九世最多也就是九百年,就是1463年(明代天顺年)。二郎神的流传与民间崇拜始于晚唐或五代时,因得到统治者的提倡而在北宋中后期大盛,地点主要是以巴蜀为中心向全国传播,南宋时传入福建并广修寺庙,朝拜盛行,进入元朝后统治者深怕人民造反,因而严禁民间习武。至元代以后被妈祖文化崇拜所代替,逐渐淡出。明代是武艺集大成的大发展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各门武艺蓬勃兴起,习武弄棒蔚然成风。平倭大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强调了学武的重要性:“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因此,二郎神再次在福建盛行,厦门集美区灌口镇凤山祖庙,就是建于明代天启和崇祯年间,祀奉李府清源真君二郎神。根据二郎神信仰传至福建的年代和福建南少林的年代考证,认为“二郎神拳”极有可能由明代北少林武僧江南平倭后,留在莆田新建南少林寺的僧人所创,借当地人曾经崇拜的二郎神之名,提高南少林威望与该拳的知名度,究其原因,不过是托神名以示拳贵,借二郎神之战神神韵,勇猛无敌,具有七十三变,突出该拳变化多端的特点,由此规定了拳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技法象征。所以,此拳源于南少林,而技法特征却是北少林的风格,其套路中也有不少少林一百零单八手的动作,甚至名称都相同。也就是说,二郎神拳极有可能是北少林技法风格转变为南少林技法风格发展初期的产物。
[1]编写组.山西武术拳械录[M].1985.
[2]钱茂撰.历代都江堰功小传[M].台北:光文书局有限公司,1978.
[3]朱 熹.朱子语类(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宋]李昉.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博古斋,2008.
[5][唐]柳宗元.河东先生龙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明]吴承恩.西游记[M].济南:齐鲁书社,1999.
[8]杜颖陶编.董永沉香合集[M].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
[9][清]周安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0]北图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地理类——(天启)赣州府志,(康熙)南安府志,(康熙)雩都县志[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1]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2][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
[13]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1.
On the Era and Place of Pingyao Xinquan Origin
Hao XiaoguangLiu Dingyi
(School of Sports and Arts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 030051)
Pingyao Xinquan belongs to a kind of rare fighting technology.The paper,based on the national study and excavation fruits on Wushu in 1980s,takes the proverbs of Xinquan in Pingyao Wushu masters as a starting point,combining the belief origin era and local history documents of Erlang Lord and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era of south Shaolin.The study believesthat Pingyao Xinquan may derived the south Shaolin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Pingyao Xinquan Erlang Lord era place
G85
A
1004—5643(2010)05—0030—03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1.郝晓光(1973~),男,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训练理论与方法。
2.刘定一(1956~),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