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阳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系,河南 焦作 454000)
【民族传统体育】
“四大名旦”与“四小名旦”
——开封东大清真寺中国式摔跤名手考述
常朝阳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系,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武术的一支奇葩。作为中国武术的核心内容之一——摔,中国式摔跤可谓是中国武术的一种伟大创造。在提倡国术的民国时期,中国式摔跤受到高度重视,但近代以来,为了发展竞技体育,曾经的中国式摔跤习练者都已改习西方跤术和柔道,曾经的灿烂之花在瞬间凋敝。开封东大清真寺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式摔跤发展的缩影。文章考述了开封东大清真寺的几位摔跤名手,成文以记之,旨在唤醒中国武术曾经的辉煌记忆。
开封 东大寺 中国式摔跤
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把古代摔跤运动演绎到了历史的高峰,我国第一部研究古代摔跤运动的专著《角力记》也诞生于北宋。王国维评价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不逮也。”开封作为宋代的都城,各项文化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
宋代的相扑是中国式摔跤的前身,宋朝把相扑作为宫廷中的娱乐比赛项目,且宫中养有专门的相扑手,名曰“内等子”。并设有专门的相扑组织和掌管训练、比赛的军头司,对相扑手定有甄别、考试、选拔、晋升和赏赐制度。《梦梁录·角抵》曰:“且朝廷大朝会、圣节、御宴第九盏,例用左右军相扑,非市井之徒。”充分显现了摔跤在军队和市井中间广为流传的生动景象。
开封这种摔跤的遗风为民国时期中国式摔跤传入开封,并在东大清真寺发展兴盛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
1.1 开封东大寺中国式摔跤的奠基人——沈友三
东大清真寺碑文载:摔跤又称掼跤,是东大寺回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公元1933年,由全国著名摔跤名师沈友三传入。《河南省志·体育志》记载:1933年,回族摔跤名手沈友三在参加中华民国第五届运动会上获摔跤第一名后,被河南回族代表丁全福等邀至开封传教回民练摔跤,有百余人参加,首次在开封开展摔跤活动。据当地年逾90高龄沙玉山老人说:“在沈友三之前东大寺习武之风盛行,环寺有十多个武术学屋,但各个学屋都是以习武为主,鲜见摔跤的习练者。1933年,北京摔跤名手沈友三被开封回民邀请至开封传授跤技,开封掀起了学习中国跤的热潮。”概此而论,开封东大清真寺中国式摔跤的传入源于沈友三。
1.2 沈友三客来开封传跤的缘由始末
原定于1931年10月举行的旧中国第五届运动会,因“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而拖到了1933年10月,这次运动会也成为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最为隆重的一届全运会,该届全运会首次设有摔跤项目。由于是全国运动会,除了国术馆的一些摔跤名家参与外,也给北京天桥摔跤技人提供了露面机会。此次运动会上,沈友三以全胜的战绩与中央国书馆教习常东升、马文魁三人并列第一名,一时名声鹊起。就餐时,参加测力比赛的东大清真寺回民丁全福结识了沈友三,并提出邀请。沈友三是一个爱广交武林朋友的人,对跤技也不保守,便欣然答应了东大寺人的邀请,并于斯年秋天来到东大寺,受到东大寺大学长赵汝庆、单进中等人热情接待。
沈友三的到来引起了开封回民武术界的极大重视,从学者甚多。据当地老人口述,除开封东大清真寺广大习武人员外,北大清真寺:王九龄、朱晓亭;家庙街清真寺:李有才;红河沿清真寺:陈汉杰、马龙云、海顺、海有义、陈大鼻子(绰号)、郭奇;宋门关清真寺:马志昆;王家胡同清真寺:穆相凡(又名穆居)、张超群、狄良臣、狄燕臣、孙志荣、李树林。这些人在各个清真寺都有很高武学威望,他们前来就学标志着中国式摔跤在开封的兴起。
20世纪40年代的北平动荡不安,沈友三天桥落难,于1943年秋移居开封。沈友三继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传跤技于开封后再次往来开封。一时间东大寺干跤者比比皆是,蔚然成风。其间摔跤名手层出不穷,杜克勤、白相臣、许守信、曹国福等因跤技出众,在当地被誉为“四大名旦”,许守明、白相保、胡广庆、李培信等年龄略小、从学稍晚,被誉为“四小名旦”。
2.1 “四大名旦”考述
2.1.1 心狠手快的杜克勤
杜克勤(1920.1.2-1994.1.14(农历)),生于开封市顺河北街。自幼力量过人,据说十多岁就可以两手提两木桶水,且双手要劲可同时将两桶水倒入翁中,臂力惊人。1943年沈友三第二次来开封,开始随其学习中国式摔跤。由于先天条件好,深得沈友三喜爱。惯用脑切、死胳膊入、泼脚等跤绊。时人评价杜克勤跤术的主要特点是狠、准、快,讲究举手不留情,当场不让步。
杜克勤一生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在1947年夏河南省国术馆举行的摔跤比赛和1948年省选拔赛中,杜克勤连续两次获得重量级冠军,同时被选参加1948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并获摔跤比赛重量级冠军,成为河南摔跤运动员在全国大型运动会上第一个获得冠军的选手。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1985年后改称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天津举行,河南省有9名回、满、汉族男女选手参加表演,时年33岁的杜克勤获摔跤比赛重量级第三名。1956年,36岁的杜克勤又在河南省摔跤赛中获重量级冠军。
杜克勤一生授徒不多。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由好友张新(汉族)和师弟曹国福以“送师”的名义介绍过来了苏文章、刘庆发、张锁(小名,张新之子)等共五人。回民中有规矩不得传摔跤给汉民,曹国福因生活困难受张新多年照顾,曹国福开始传跤技于张新,从此,中国式摔跤在开封汉民中开始传播。后来,曹国福见生计很难维持,决定前往西安,临行前为了报答张新这几年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将张新的几个高徒托付给了杜克勤以继续学习跤术。杜克勤和曹国福是同门师兄弟,况且张新和杜克勤也早有交往,杜克勤又是一个极重朋友感情的人,便答应了曹国福的请求。为此事,杜克勤还遭到了东大寺回民的非议,这也是后来杜克勤很少去东大寺传跤的原因所在。
杜克勤第二次收徒是在70年代初期。文革后期,各种运动逐渐平息下来,禁武也不再严格。当时开封牛羊店书记杨文甫与杜克勤关系甚好,杨文甫之子喜欢摔跤,多次催促父亲介绍自己向杜克勤学习跤术,杜克勤碍于面子就答应了此事,后来从学者甚多。多次参加市、省、全国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李志建、曹志刚等人,在少年时期都曾在杜克勤的跤场学跤,且受益匪浅。
2.1.2 技艺精湛的白相臣
白相臣(1917-1991),生于开封顺河北街,十岁左右开始习武,曾练习过回族的传统武术弹腿、七式拳、六路钻等。后拜显振刚先生为师学习气功,20世纪30年代又随查拳名师刘振兴学习查拳。1943年沈友三定居开封,白相臣开始随沈友三学习中国式摔跤。按照中国式摔跤的技术特点来说,白相臣先天条件并不是很好。中国式摔跤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而白相臣先天力量不是很好;再者,白相臣天生心善,这在东大寺妇孺皆知,而摔跤界有句训言叫“善不赢”。沈友三也说过:“摔跤这行犹如山上滚石头,是硬碰硬拿人当夯往地上摔,一辈子没被别人摔死,那是幸运,至于摔断胳膊腿是常事。”白相臣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自己制作了练摔跤基本功的器材,早上不集体训练时就自己在家中练死功,中午和晚上到东大寺内和众师兄弟一起练跤。
白相臣是一个有心人。是时,白家以宰牛羊为生,家庭比较殷实,白相臣为尽师生之宜,经常私下给教练(沈友三)送些牛羊肉,顺便还能多学几个跤绊。白相臣在武学上的天资较高,身体协调性也好,所以很快就能领悟跤绊中的奥妙。这样年复一年,白相臣在众徒弟中所学跤绊最多,技术也最为全面。动作大方、舒展,跤绊使得干净利落是白相臣的主要技术特点。最惯用的跤绊是管、揣、抹脚脖等跤绊。
白相臣年轻时很少参加过比赛。其说法有二:一说白相臣心善,不宜参加比赛;另一种说法是沈友三有意把白相臣收为关门弟子,按照当时的保守思想,关门弟子是不会轻易出手与人比试的。1959年,42岁高龄的白相臣参加了河南省第一届运动会摔跤比赛,获第六名。年逾40还可以参加比赛并取得名次,足见白相臣技术水平之高。
2.1.3 性格暴戾的许守信
许守信,身材粗壮,力量惊人。1943年随沈友三学中国跤技,是众学员中之佼佼者。此人性格和杜克勤相似,生性暴戾,摔跤手狠,拿手跤绊有撮、别。
在1947年夏河南省国术馆举行的摔跤比赛和1948年省选拔赛中,许守信连续两次获得中量级亚军,被选参加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并获中量级第二名。此次比赛正值国民党在三年内战中失败和逃离大陆的前夕,因此组织混乱,打架成风。许守信在决赛中与对手前两跤打成1:1平,进入决胜局比赛,许守信使上了拿手动作“别”,将对方摔倒压在身下。但裁判却判许守信输,理由是许守信的手先触地且在对方身下。内行人都知道这是技术动作本身的要求。裁判的判罚引起场下一片混乱,许守信本就性格暴戾,见裁判判罚不公,直接来到裁判席与之理论,争论间夹杂脏话,眼看事态就要严重化。后经场下人劝说,众人冷静下来,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后来还是在上海大学生河南同乡会的帮助下才得以脱险。由于组织混乱,“河南代表团最后靠在上海的河南同乡会的资助才返回开封”。
2.1.4 灵活多变的曹国福
曹国福,此人极其热衷体育运动,由于天生爆发力和协调性好,身体灵活,尤其喜爱跳高、武术等项目。1943年开始随沈友三学中国跤,由于协调性和灵活性好,掌握动作比较快,学的跤绊比较多。加上爆发性好,多以快跤制胜,跤绊使用巧妙、灵活,时人评说曹国福摔跤可以“见缝插针”。可见其跤法细腻、快巧。在众学跤人员中曹国福年龄比较大,据沈友三之子沈少三回忆说:“曹国福到东大寺摔跤还带着自己的孩子”。因为生活上的原因,曹国福没有参加过比赛,但他的摔跤技术为大家认可,也是沈友三的爱徒之一。
曹国福在中国式摔跤的传播上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思想保守,民族意识极强的开封回民严格禁止传跤术与其他民族,所以在沈友三将中国式摔跤传入东大寺的很长时期内,只在开封市回民中间内流传,而其他民族知之者甚少。当时市一建工程公司泥水匠工头张新是曹国福挚友,张新从小喜爱武术,对摔跤十分感兴趣。为了学得曹国福的跤技,此人想尽各种办法,最终说服了曹国福,此后,中国式摔跤才开始在开封汉民中间流传。曹国福在解放初期迁居去了西安三原县,临行前,还将张新的几个爱徒苏文章、刘庆发等五人托付给了杜克勤。在解放初期到文革前期东大寺摔跤发展缓慢的时候,开封市汉民的摔跤活动却逐渐发展起来。
2.2 “四小名旦”考述
“四小名旦”是沈友三最晚期学员中的佼佼者,他们是许守明、白相保、胡广庆、李培信。此4人年龄相近,且略小于“四大名旦”,身材相仿,摔跤风格相似,都是以快著称,且技术全面,动作干脆,代表了沈友三新生一代徒弟中的风格特点,故名“四小名旦”。由于历史的原因,此4人没有机会参加大型比赛,成为一种遗憾。
许守明:出生于开封穆家桥街(现汴京球场西)。此人生性开朗,尤其是鬼点子最多。由于性格上的特点,此人摔跤时应急能力强,善于变化,当时是出名的摔跤猾头,惯用耙子、手别等跤绊。另外,此人生性泼皮胆大,摔跤时从不惧怕对手。摔跤比赛中,一般情况下小个子不敢轻易和大个子过手,但此人则,可以大小通吃。1959年,许守明参加河南省第一届运动会获最轻量级第五名。据当地老人传言此人还曾获得全国公安系统比赛第二名,但查无文献资料佐证。
白相宝(1929-1991):出生于开封东大寺门口。此人脾气不好,与同胞哥哥白相臣恰恰相反,摔跤出手重。白相宝是一个左撇子,属于左跤架,善用抱胳膊别子、死胳膊入、大小得合等技术。60年代,由东大寺摔跤爱好者自发组织,在相国寺大雄宝殿进行摔跤表演比赛,每逢周六、周日进行,白相宝曾获得第一名。
胡广庆:出生于开封西南的南羊市。此人性格开朗,与人和善,在当地口碑极好,解放后作了顺河回民区牛羊店的书记。胡广庆力量不大,但技术全面,身体灵活,掌握跤绊很多,惯用小得合,摔跤时善于借劲,以四两拨千斤。
李培信:家住开封清平东西街,以卖油条为生。此人摔跤是有名的手狠,摔跤时只要有机会从不手软,因此动作干脆、利落。此人腰身绊好,动作快,把位清楚,上场就能占据主动。
开封东大清真寺之中国式摔跤系民国时期一代跤王沈友三所传。沈友三于1933年旧中国第五届运动会时结识开封东大寺人,应邀客来开封传跤,并于1943年移居开封,当地干跤者比比皆是,一时间蔚然成风。从30年代到80年代,在河南省摔跤比赛和全国摔跤比赛中,东大寺摔跤队伍都是一支生力军,如丁全福、杜克勤、许守信、沈少三、白相臣、张振芳等一批中国式摔跤名手,他们或参加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或开场授徒传播中国式摔跤,为河南省的体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谱写了河南省体育史上光辉的篇章,也为中国式摔跤整体发展播撒了青春。当今天武术走向发展的困境,民族传统体育遭受西方体育挑战的危机时刻,笔录这些曾经为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做出过历史贡献的前贤,聊以慰藉。
[1]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第五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0.
[2]傅永均.中国跤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6.
[3][南宋]吴自牧.傅林详注,梦梁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291.
[4]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体育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68.
[5]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73-278.
[6]苏学良,李宝如.京跤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64.
On the Chinese Wrestlers of Dongda Mosque in Kaifeng
Chang Zhaoyang
(Department of Sports,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 454000)
Chinese-style wrestling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hinese Wushu.As one of the core of Chinese Wushuwrestling,Chinese-style wrestling is a great creation of Chinese Wushu.In the period of advocating Wushu in the Republican,Chinese-style wrestling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but in modern times,in order to develop competitive sports,the ever Chinese-style wrestling practitioners have changed to practice Western wrestling and Judo,so the ever flourishing of Chinese-style Wretling has been languished.The history Dongda mosque in Kaifeng sho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wrestling.This paper studies some famous wrestler in the history of Dongda mosque of Kaifeng,aiming to awaken the memory of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Kaifeng Dongda mosque Chinese wrestling
G85
A
1004—5643(2010)05—0077—03
常朝阳(198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