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勇张记军
(1.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2.太原市晋祠公园,山西 太原 030025)
【民族传统体育】
太原晋源区王郭铁棍的发展研究
张建勇1张记军2
(1.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2.太原市晋祠公园,山西 太原 030025)
文章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王郭铁棍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民间社火王郭铁棍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建议当地政府以旅游业为主,以铁棍文化为表演手段,以实现经济转型,从而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
王郭铁棍 民俗文化 传统 民俗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
地处山西省太原盆地的古晋阳城(遗址在今太原市晋源区),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远在新石器时代,境域内的汾水两岸就有了先民的足迹,比如,1956年进行挖掘后出土的义井古文化遗址,经考证其时间所处的年代,为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而义井,正是在晋源区范围内。
“晋阳”这个词第一次走上历史的舞台,是在春秋的时候。据《左传》载:“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者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午背信,赵鞅诛午。午子赵稷联合范、中行氏伐赵鞅。鞅退守晋阳。鞅命家臣董安于营造晋阳城”。这是公元前497年,即周敬王二十三年的发生的事情。
离古晋阳城南十里处,有个村子名叫王郭。村里现有人口七千多人。王郭在旧太原可算得上是一个大村子,据说当时社会上曾有“头新村,二马村,圪底圪佬王郭村”的说法。虽说只是当时的乡民之言,但想想诺大的太原县城,能被人们这样提及,足可见它的影响力了。
王郭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子,它诞生于什么时候,已经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了。书籍上第一次出现“王郭”这两个字,是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据1994年版的《太原市南郊区志》有这样的记载:“小满下雪,山中数日不消,田禾受冻。夏,大雨,汾水溢,自南瓦窑村西徙至东庄、王郭而下,水高四五尺,稻田尽没。秋,八、十、十一月地震。”这段文字当中所出现的“王郭”,即是现在的王郭村。
自古以来,古晋阳附近有许多村落,它们的兴起不外乎以这样的方式——因塔而建寺,因寺而生村。比如晋源区花塔村的兴起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王郭村显然也遵循这种规律。当地就有俚语“有寺有庙为村,有庙无寺为庄”。村里现有明秀寺、关帝庙、真武大殿等多种建筑,可以说寺、庙齐全。一条河流从村东蜿蜒流过,这条河,名叫清阳河,是汾水的支流之一。
关于王郭村的起源,有以下几个版本:
1.1 张氏诞生之日起兴村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因姓张氏”。根据这一说法,现在张姓后裔也都尊“挥公”为开宗立姓的始祖,而把他受封的地方,尹城国作为张姓的发源之地。故老相传的尹城国故址,就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南王郭村一带,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挥公的孙子台骀,因治理汾水有功,被尊为“汾水之神”。这一典故,在《左转》和《史记》都有记载。直到今天,在王郭村东北面新建的楼群里,还可以看到有这样一尊塑像,民间俗称“台骀神庙”或“昌宁公祠”。它形态逼真,刻画得惟妙惟肖,被张氏子孙称为“始祖庙”。据专家考证,这里是目前为止我国最早的张氏祠堂,早在公元前541年晋平公时代就已经闻名遐迩了。
从上面这段文字来看王郭村的兴起也就不足为奇了,其踪迹似乎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1.2 诞生于明秀寺兴起之时
明秀寺坐落于王郭村北。据明秀寺内现存石碑《重修明秀寺碑记》记载,有这样一段文字:“今天鷲嶺只园固年尼之胜境而上方梵刹亦……明秀寺一座创始于汉累朝俱有重修……”。依据因寺生村的说法,这样可以推知王郭村似乎从汉代就已经诞生了。
能确切证明王郭村存在则是在嘉靖年间重修明秀寺的另一块碑记上:“县治南十五里地名王郭村有古迹寺一所,前往住持僧师伯譡德果号香风所,后有亲教德增法号一庵自捨钱帛独力復脩北庙五间……”(大明嘉靖三十八年岁次已未二月丁卯二拾一四日立石雪庵明书丹)。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王郭村在嘉靖也就是公元1522年-1566年这段时间、甚至在此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1.3 起源于真武大殿落成以后
在了解王郭村的起源时,当地又传有这样一句话:“有了真武庙,才有王郭村”。传说中的真武大帝有多种称谓,是道教神仙中非常有名的玉京尊神。宋朝开始供奉,但是直到明朝,才达到其民间信仰大范围普及的时期。民间传说有两个版本:一说明朝初期燕王朱棣在夺取皇位的过程中,真武大帝曾显灵相助,所以在朱棣登基后要求各地大规模兴建;一说因为明初北方狄人入侵,久攻不下北方重镇太原,于是放火烧城。这时真武大帝显神通,天降大雨,浇灭了这场大火,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朝廷于是下旨要求全国兴建。所以不论是哪种猜测正确,都与执政者的大力弘扬是分不开的。“据村《真武庙碑记》,北齐斛律金被封咸阳王,在此建别墅,修城郭,即咸阳王城郭。年久城湮,形成村落,乃以王郭为名。”这样,无论从民间的口头相传还是从历史依据上,都可以拿出有力的证据,只可惜我数次到真武庙考查,并没有发现有这样的文字。最早的石碑记载,其时间也到了清朝,很是可惜。
不论上述哪种情况,王郭村最晚在明朝嘉靖年间已经形成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它能形成自己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就很自然了。
民间社火铁棍,也叫抬阁,是当地大型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关于抬铁棍这一传统体育文化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传说:
(1)来源于华夏民族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王郭村铁棍历史悠久,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大自然中很多奇怪的现象充满了神秘和不解,便有了图腾崇拜。在拜祭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崇拜物进行祭祀和庆典(王郭当地就有祭祀龙神的旧俗)。久而久之,形成了抬铁棍的习俗。
(2)起源于战争。纵观古晋阳史,从春秋开始,就充满了硝烟与战火,历史上的太原城(旧称晋阳,也称并州)就在今天的晋源区一带,它作为几朝古都,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朝统治者守护家园的北大门。自然也就成为北方各族和中原争夺的重点,可以说,谁能拥有这座城池(旧称龙城),谁就可以君临天下。这样,晋阳古地战火便时有发生。当官府与当地百姓同心协力驱走外寇,他们理所当然进行各种各样的庆典进行庆祝。当地长官坐轿出门与民同乐,久而久之,形成这种祭祀的风俗。
(3)起源于传统节日的庆典。关于华夏民族传统节日的庆典,早在汉代就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比如元宵节的庆典,当时成为全国最大,也是最热闹的庆典节日。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节目为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铁棍很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诞生。
(4)起源于祈雨。这是王郭村民普遍支持的一种观点。在王郭村进行考证时,大部分老年人都支持这样的观点。有一年天下大旱,土地龟裂,颗粒无收,为了求得甘霖,经神家指点,王郭村挑选精壮青年数名,到相距数十里之外的天龙山请龙王爷,把它的塑像抬回村子里进行祭拜,结果求来大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王郭村就派人到天龙山抬龙王爷下山进行祭拜,久而形成习俗。
作者对这种观点比较支持。王郭铁棍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它比别的地方的更大更雄武;其二也正是在解放前每年五月初一这一天,到天龙山请龙王爷下山进行求雨的祭祀庆典,这是别家所没有的。
据1994年版的《太原市南郊区志》记载:“据考证,古太原县(今晋源区)早在明代洪武年间,就有了铁棍的艺术活动”。而其中,王郭铁棍由于其自身的独特的制作和表演形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王郭铁棍长丈五,高低不一,一般高度在2-3米不等,由老杆、二杆、八字锅儿、抬杆、杵杆等组合而成,中间立有主杆和绑杆。王郭铁棍体大厚重,光骨架就有1000斤左右,加上最后的装饰和上面用于表演的小孩子,可达1300斤以上。这样,抬铁棍时需8个体力健壮的小伙子才能抬起。即便这样,也需要隔一段时间就换一批人才行。所以,一般每架铁棍在做准备的时候需有16位好体格的小伙子。中间进行轮换时有大调班和小双班调两种方法。大调班一般是16人一调,小双调班一般是2人或4人一调,他们有各自固定的伙伴和固定的位置。在铁棍前面(有时也在侧面)还需一位长者,他们围着统一的白羊肚毛巾,穿着干净的白汗衫,长者口衔哨子,手舞足蹈,用以矫正小伙子们的步伐,使他们走起来节奏分明;小伙子们则在长者统一的调度下整齐划一的进行运动。
铁棍步法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其步伐类似于“一”字步(类似于扭秧歌)。在“起”的一声令下后,铁棍颤巍巍地被抬起来了。长者开始用哨声进行指挥,小伙子们统一用“出门肩”杠着各自的抬杆,合着号子,亦步亦趋,一手扶着抬杆,一手有节奏的甩起膀子,抬铁棍的难度被增加不少。铁棍巨大的身躯在小伙子们的努力下,也有节奏地上下起浮起来,显得蔚为壮观。
主杆上一般立2-3个不满15岁的女孩子(现在则男女均可),要求眉清目秀,身材矫好,胆大心细,因为每架铁棍所展示的都是戏曲中的一个故事,她们被化妆后,穿上故事中主人公的服装,高高站在主杆上,随着铁棍的起伏而长袖飘飘,好像在翩翩起舞。王郭铁棍比较有名的几个故事有“金钟罩”、“麒麟送子”、“仙灵镜”等。在正式抬的前一天要试杆,让孩子们轮着在绑杆上站好,用缠腰布把孩子们紧紧缠在绑杆上(绑杆不能高于小孩肚脐眼)。这是一个充满着力量、胆量、智慧与耐力的观赏性很强的团体性的民俗体育运动。它要求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全力投入,聚精会神,来不得半点虚假。铁棍抬起来高度有5米多高,和着整齐的号子声中,绑杆上女孩子们甩起长袍,颇有仙风道骨的味道。
王郭铁棍之所以在晋中大地上能走出自己的特点,和它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是风不开的。其一,自古以来,太原作为中原地区的北大门,一直是以军事重镇的面貌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的,多战乱、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养成了这一地区人们勇敢强悍的民性和民风,“人性劲悍,习于戒事,且言勇侠,皆推幽并”,铁棍这一民俗活动正好可以展示人们的力量和团结的精神,符合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所以受到推崇;其二,也反应了当地百姓朴素的思想——在战乱中,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心感召神灵,进而可以过平安的日子。
王郭铁棍发展到今,已深深地扎根于百姓的生活当中,形成当地独特的民俗特点。
[1]太原市南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太原市南郊区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郭永安主编.太原张氏遍天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1).
[3][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等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1:8.
[4]余万予.对中华民俗体育的初步研究[C].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0.
On the Development of Wangguo Iron Stick Moverment in Jinyuan District of Taiyuan
Zhang Jianyong1Zhang Jijun2
(1.College of Sport and Art,North China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51;2.Jinci Park of Taiyuan,Taiyuan Shanxi 030025)
With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expert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th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angguo Iron Stick movement.As a kind of folk community fire movement,Wangguo Iron Stick formed its unique performance style and ways in the long history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point and culture background.The paper advises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develop the relevant turism industry,and take the Iron Stick movement as a special performance means to form the change of economy and form a benefical heritage of the folk culture.
Wangguo iron stick folk culture traditon folk sport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G85
A
1004—5643(2010)04—0080—02
1.张建勇(1976~),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