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的“扬弃”
李 洁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挑战。文章旨在通过对传统武术“扬弃”的探讨,来实现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更好的发展,提升传统武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创造力与核心价值,更好地对传统武术进行文化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 扬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在《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回族武术、杨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传统武术赫然在目。所谓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古代冷兵器时代发展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技击术。它不是现代社会的东西,现存真正的传统武术仅是少数民间武术家作为传统艺术习练着的技击术[2]。传统武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在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加以保护和传承,相对于传统武术庞大的体系,保护的力度和宽度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传统武术发展必须作出“扬弃”。本文旨在为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目前,以奥运会为主的现代体育已经形成了一个较经济和其它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全球化态势。由于西方工业文明在经济等领域所具有的巨大优势,今天的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表现为西方化。在体育领域,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进程,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导,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在向西方体育文化看齐。在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武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术界的一件大事,该事件将会载入史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武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武术”申请进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时进行!那就让人难以理解,“武术”进入奥运会,其要求是在国际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至少在国内应该有很好的发展。既然发展很好,为何还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呢?我们细想,其实道理很简单,此“武术”非彼“武术”。申奥的“武术”是现代武术,是以融入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的竞技武术,而申遗的“武术”是自古至今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以民间流传为主的传统武术[3]。在日益增长的西方体育文化压力下,代表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武术出现了生存危机、发展危机。所以才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在与世界联系不太紧密的中国封建阶级社会里,传统武术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在较封闭的社会系统内延续,传统武术的维系和保护不成问题。然而,伴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不仅是西方体育的运动形式,而且西方体育思想、价值观等也渗透到武术中,引起武术深层价值观的改变,长此以往,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任由武术与西方体育进行对撞而不加以保护,那么西方体育就会威胁到本来处于劣势的传统武术的安全,甚至影响到其生存和发展。
作为当代中国武术运动主流文化的竞技武术,其中的套路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定位于“自由体操”和“艺术体操”。所以其历年制定的《竞赛规则》和技术样式也越来越呈现出西方体育文化的色彩:即便1979年开始试验的散打运动,是对原来单一套路比赛形式的补充,或是对社会上批评操舞化套路运动的回应,但无论是比赛方式还是场地等,处处透显着西方搏击运动的文化痕迹,难以寻觅中华武术的文化灵魂[4]。由于“一花独秀”的竞技武术其异于寻常的发展动力基本上来自于一种由主管部门介入、被高度组织化的各类赛事制度,因而对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整个中国武术活动格局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格局下,使得传统武术面临两种境遇选择:要么被竞技武术化;要么充当一朵离散聚合任自由的“后庭花”。人们总是在现实的世界中来把捉文化的现实性的。由于上述影响使然,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竞技武术成了中国武术的全部。
在1983-1986年间,中国武术协会做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传统武术挖掘与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查明了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共收集武术文献资料482本,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应该说挖掘的成果是显著的。但后续的整理工作并没有跟上,以至大部分成果“沉睡”了20年[5]。我们分析有三个原因是不可缺少的:(1)行政部门在执行有关“挖整”文件和政策的连续性受到质疑。“挖整”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不是阶段性的。它的目的是针对濒危失传,或正在失传的传统武术进行抢救和保护。20年间,国家主管武术的机构和领导换了几届,对“挖整”的认识和落实有很大是不同。总之,挖掘后的整理工作几乎没有进行,属于虎头蛇尾。(2)挖掘工作与整理工作严重脱节。这次挖掘工作国家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武术界人员,投资100多万元,将所获得的成果束之高阁或放任自流。挖掘后的整理工作几乎没有进行,我们所看到只是651万字的《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由于整理工作没能有计划的进行,一些文献资料已发潮变霉、一些录像带已遭到破坏,使得新一轮失传不可避免。(3)文献资料没有及时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我们在研究武术史时常感到资料的匮乏,而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换来的有价值的资料没能科学地加以利用,也就难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张岱年先生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周易》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贯彻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使中国文化有了持久而坚韧的生命力,而博大的文化胸怀又使得中国文化能在人类文化的演绎中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从而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广博的蕴涵和丰富的积淀[6]。
传统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1世纪不仅是经济全球化,也是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的世纪)。商业功夫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势必会给东方文化的传播一个巨大的推动。面对日趋激烈的生存、生活竞争,传统武术所包含的“无为不争”、“静以修身养性”,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无疑会成为新世纪的主流文化。武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是随着文化底蕴的更深厚,文化意识的更进步而发展、完善的。中国武术对现代文化生活的影响应该从表现形式、健身价值的吸引中进行文化理念的渗透,使其作为内在的吸引因素,让世界人民更深刻地认识武术、了解武术的文化特质和发展背景。
中国传统武术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各种简化,有对某一拳种进行简化的,如:为了提倡太极拳锻炼,在1956年国家体委就组织专家整理、创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随后又出了《简化二十四势太极拳》等等。例如,一套很短的拳术,往往也是拳、掌、钩,弓、马、仆、虚、歇俱全,主要腿法俱有,所以“难学、难记”;武术动作也过于强调规格,强调基本功,这些都给武术流传带来很大障碍。如果传统武术失去了群众基础,失去了习练的人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传统武术在技术上必须改革,必须对技术进行简化,可以像应美凤老师那样,将武术和其他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同时又不失去武术的特点。对传统武术的简化“可以大胆地将武术内容和一些现代的健美操之类的练习方法相结合,使动作更加欢快、活泼、简捷”[7]。
中国传统武术到目前为止有130多个拳种。这样的一种数量和分布,是我们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庞大资源系统。但由于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特殊性,民族文化在过去的历史时期较少地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原创文化的含量在传统武术中的成分仍占较大的或者说是决定的因素。我们民族长期闭关自守的文化发展模式,仍保持在农耕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在庞大的传统武术系统中,负载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现实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发展传统武术,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传统武术的发展,就必须坚持文化发展过程的筛选原则,也就是说要对文化进行简化,精益求精。文化的简化,实现现代文化意义上的变迁,对于我们来讲不是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能够在同一时期发展成为理想的现代文化或世界文化。
世界上有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走向国际化并不是通过奥林匹克运动闻名世界。但是我们必须清清楚楚地看到,对传统武术变更影响最大的是“奥林匹克情结”。无论从哪个层面讲,似乎中国武术只要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个项目,那么我们对传统武术的改良和变更就算成功了。甚至于在具体操作上直接走上了迎合西方体育文化潮流的道路,一切以西方体育文化为准则,粗暴地框束、肢解、删减我们的传统武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我们这样做了人家就认可我们接受我们,结果却适得其反。实际上我们在传统武术的改革上必须认清和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中国传统武术走国际化、现代化是对的,但现代化、国际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换句话说,每一个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时代的民族,其传统文化都有一个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问题,而现代化和国际化并不是在价值取向、思维习惯、民族风俗、社会面貌、规章制度等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完全以西方的文化标准为标准的,更不必一切都向西方看齐,当然也无法看齐。国际化不等于西方化。
目前,我国央视五套每周二举办的“武林大会”,对传统武术的普及与发扬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将唤起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追忆和思考,传统武术风靡国内的时候,显然是把传统武术竞技性向外推广[8]。中国传统武术到目前为止有130多个拳种。这样的一种数量和分布,是我们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庞大资源系统。“武林大会”虽然挑选了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高的拳种,但在我看来传统武术竞技化是很不成熟的:(1)传统武术竞技化在与拳击、跆拳道、散打等争夺发展空间,且在“武林大会”中传统武术的观赏性、娱乐性不强,在吸引观众方面与拳击、跆拳道等难以抗衡,这样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条死胡同。(2)传统武术在竞赛规则、裁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各拳种规则显然没有细化到奥运对抗类项目的档次,裁判的判罚主要是靠主观臆想来判定比赛的胜负。(3)传统武术某些拳种的比赛与我们平常所看的跆拳道、拳击的欣赏价值相距甚远,且动作技法不具有观赏性。
传承的封建保守意识,导致传统武术“近亲繁殖”。中国长期以来稳定的农耕生活和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家族制度限定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依然是以师徒或血缘传承为主。这种传承有利于各门各派在技术上的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与传统,但同时也导致了其消亡的危险[9]。同时,由于传统武术注重言传身教,一旦找不到理想的传人,该拳派也就灰飞烟灭。尤其近些年来,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社会生活的改变,真正愿意“十年磨一剑”、勤学苦练的人越来越少,使得某些拳种真的后继无人,这更加速了这些拳种的消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传统武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大量风格各异的传统拳术作为“资源”,所以在传承方式上要做出质的改变。传统武术再也不能借助于家庭和血缘的传承方式,这样的传承方式会导致许多拳种的失传,采取普遍撒网的方式,摒除门派之争、守旧心理,只要有兴趣学习的人都应传授,世界范围内都是传人。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传统武术。同时,要借鉴柔道、跆拳道等项目的发展模式,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向世界推广传统武术,使传统武术普及到全世界。
商业武术影视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应辩证地分析,商业因素可能导致传播的误区,对武术造成负面影响。李春玲等认为商业功夫电影对武术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并吸引了更多的传统武术观众;负面影响是引起武术文化的异化,并使传统武术更加神秘。为此,需要加深传统武术对现代生活的文化渗透,转变传统武术的习练、表演、竞赛方式,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宣传方法。但是“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后其实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郭玉成指出,“神秘”是文化传播的要素之一,埃及金字塔等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神秘性”[10]。传统武术“高深武艺”传播也具有神秘性。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超武艺,吸引了众多求武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追求。传统武术“明劲、暗劲、化劲”的功夫递进,也成为习武人士的目标。“口传”武术,不断塑造神秘。“飞檐走壁”、“点穴术”、“内功”等功夫更是让人们对武术顶礼膜拜。武侠文学与武术影视的艺术化、夸张化传播,使武术功夫有了“光电”效应,仿佛练习武术可以达到一个“超人”的境界。武术在人们的追捧中不断传播,尽管这种传播是非常表层的,但这样的传播方式把中国的传统武术加以神化,事实上传统武术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当求武者的内心追求与现实产生了不可磨合的距离时,会对武术失去信心,同时也是传统武术对习武者的一种欺骗,这样的宣传方式无异于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灵魂。随着武术高层次研究人员对传统武术关注度不断提高不断涌现,传统武术的研究已经逐渐向深、广方向发展。传统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以非物质文化为发展的依托,在今后的发展中“扬”其文化价值、简单性、国际化,“弃”其竞技化、家庭或血缘传承方式、商业武术宣传方式。从而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使传统武术的发展体现民族特色、中国元素,走上不同于西方体育的发展方式,站在世界的历史高度看待传统武术,实现武术更好、更快的发展。
[1]周伟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869.
[2]叶 鹏,蔡宝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审视传统武术的保护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1):51-53.
[3]张胜利,刘树军.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探索[J].体育学刊,2005(1):69-71.
[4]秦子来.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38-41.
[5]杨建营.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学报,2004(4):93-95.
[6]赵 岷,李翠霞.现代语境下对传统武术中“传统”的解读与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20-23.
[7]王宏军.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8]洪 浩,郭 怀.论传统武术竞技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51-53.
[9]王 林,晋会峰,徐 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原生态”传承之悖论 [J]. 天津体育学学报,2009(2):159-161.
[10]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54.
On the Developing Content and the Discarding Cont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 Jie
(P.E.Science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anan 416000)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mankind thousands years culture.The traditional Wushu a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day's globalization,will inevitably face enormous challenges.This paper aimes at the traditional Wushu'squot;developing content and discarding contentquot;to do the research,to achieve a better development for the traditional Wushu in today's society,to upgrade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core values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to make a better protection on the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view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traditional Wushu developing content and discarding content
G85
A
1004—5643(2010)04—0008—03
李 洁(198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体育技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