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彦
(陇东学院体育系,甘肃 庆阳 745000)
试论中国武术发展的新认识
何维彦
(陇东学院体育系,甘肃 庆阳 745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根据“武术文化结构的三观论”对中华武术发展进行了分析,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任何片面的发展都将会影响到武术整体的发展,应该坚持以技击为主导,伦理观和价值观相互协调、全面、整体的发展,摆脱窘境,迎接世界的挑战。
武术 技击 发展
中国武术的发展一直是大家较关注的焦点,关于武术技击观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李成银教授在《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一文中就提出:中国武术是吸取了诸多社会文化领域的精华,形成了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体系,即武术文化体系,由三个方面结构组成,武术技击观、武术价值观和武术伦理观,并且指出技击是武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武术最原始最重要的内容,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特征,武术技击观是武术技击的方法体系、技术体系、知识体系,以及人们对技击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观点。无疑对当时乃至现时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武术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为建立科学的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对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武术经过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发展,从1914年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徐一冰上书恳请教育部“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之武术,列为必修课以振尚武精神”之“国术”的倡导,到现代“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无不体现出中国武术的快速发展,但是却没有达到“进入奥运会大家庭”,让世界共享的目的,使我们“忧心忡忡”,对此学者们观点不一。但无论是“忧心忡忡”,还是“信心十足”,现实状况引起了所有武术研究者的关注,人们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地考虑。关键是对中国武术文化三层结构(技击、价值和伦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其中许多学者提出借鉴之道,以同样都是亚洲文化的日本柔道和韩国跆拳道先后进入奥运会来类比,其中某些客观因素的分析是很准确的,也很现实,因此形成了人们对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不同理解。
现代长拳“一枝独秀”使得作为武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受到了极大影响,内容多以难度大、花样复杂的运动为主,使一些缺乏或者根本不具备技击意义的动作频频出现,有的甚至违背了人的生理特点,只有一层“美观”的外表,因此竞技武术的套路被人们戏称为“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玩意”。虽然为了武术的发展又推出散打运动,但是采用了西洋拳击中的拳套,几乎相同的竞赛规则,“三拳三腿加摔跤”使现代人很难体会到武术技击的巧妙与深奥,造成学生们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比比皆是,跆拳道盛行于各大校园,爱好者甚至也就不奇怪了,同样也应该引起大家广泛重视。
竞技武术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武术演练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竞技武术的发展衍生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运动员、教练员为了提高比赛成绩,采取一些类似于服用兴奋剂等非科学的训练手段,忽视运动员学习的现象大有人在;目前武术套路竞赛评判法则的特殊性,以及竞赛规则本身存在的一些漏洞,使一些训练成绩一般的,但又渴望成绩的参赛者及参赛队伍敢冒风险,甚至于不惜代价;学术界同样有人急功近利,对于武术产业化、职业化研究乐此不疲;另外在某些涉及地方荣誉的重大比赛中,尽管主管部门采取了种种措施,仍然有一些人不惜铤而走险,进行非法的公关活动。武术文化中和谐、合一的思想被分离,武术文化内涵逐渐削弱,武术技击也随着现代竞技武术运动员的不断更新而“得行忘意”,中国武术文化正在被一步步地侵蚀。
因为现代武术的广泛推广,受其影响,许多传统武术比赛表演中,我们会看到某些竞技武术中的身影,竞技武术动作大量地出现在传统武术套路中。虽然为比赛评判提供了方便,提高观赏性,但却与传统武术形离意远,更有甚者,除了起势与收势保留传统武术风格外,中间的基本上全是长拳类的竞技武术动作,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传统武术剑术演练中经常出现运动员食指扣握剑盘、脚尖外瞥等现象,这在传统武术中几乎是见不到的,但是为了保证在完成复杂、难度和技术变化动作的表演时,不掉器械、落地稳定、美观大方和保证得分,传统武术的一些技击细节特性已经逐渐削弱,甚至于丢失。传统武术已经开始了向竞技武术演化,技击性的削弱必然导致观赏性的增强,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与推广。
中华武术有独特的功能,它集强身健体、保健性、观赏性、休闲娱乐于一身,既有体育的共性(健身性),也有武术自身的个性(技击性),当今世界倡导的体育是向大众健身需要发展的。因武术的独特功能,武术向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是趋势的必然。但在国外推广较好,群众易于接受,前景广阔的是中国传统武术,而不是领军的竞技武术。
世界上人们更喜欢文化内涵丰富,即强身健体,又能防守自卫,并且修身养性的中华武术,而不是注重演练的武术套路,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官方推广竞技武术与中国武协海外发展的武术团体及个人团体推广的中华武术必然会产生矛盾,引起本来就对中国武术认识不清楚的种种曲解,影响武术社会化、国际化的传播。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经历了与人类几乎等同的发展历程,能传播沿续到现在,有其自身的精华和魅力所在,我们不能因为竞技武术发展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就否定了其发展,相反地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足,发现问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寻求解决问题之方法。因此,根据武术发展的“三观论”,不能片面在看待武术的发展,应该坚持以技击为主导,伦理观和价值观相互协调,全面、整体的发展。
1999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首先推出“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迈出了中国武术走向商业化的重要步伐,在此之前还有中美对抗赛、中俄对抗赛等比赛,也正是在第一届散打王争霸赛期间,民间许多“武术高手”提出了要向散打王们挑战,并且要很容易地战胜。当时吵得沸沸扬扬的传统武术VS现代散打使得万人空巷,并且主办方也向媒体公布了2000年9月进行民间高手与散打王的比赛,但是却胎死腹中。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民间武师参与了比赛,规模也很小。目前,已经创办发展的《武林风》、《武林大会》和《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为民间武术向竞技武术的交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因此还要进一步创造条件进行传统和现代武术的融合,从根本上解决观赏和技击之间的矛盾。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通过武术训练,自然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改变竞技武术的评判规则,体现中国功夫是关键。如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比赛中在完整的全套武术运动中设置一些体现功夫的器械,因为现代科技发达,弓步冲拳时,可以在冲拳位置设置一个测力靶,运动员的冲拳是否有“寸拳”功力,一测便知;在进行腾空飞脚时要求踢到空中沙袋或者弹簧靶,可以测出这一脚的力量是多少,通过力量大小和击中位置的准确性来判分;在器械比赛中,也可以同样设置一些测试击打力量和准确程度的辅助器械来看运动员的功夫高低,通过这样的比赛,完全可以提高竞技运动员的技击能力,不在是舞蹈化、体操化的不伦不类的中国武术,而且对于客观评判同样好处多多,让现在受人质疑最大的套路运动不再是什么花拳绣腿,而是真正的中国武术。
自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始将中国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1990年10月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目前已有119个正式会员国,在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倡导下,先后于1991年中国北京、1993年马来西亚、1995年美国、1997年意大利、1999年中国香港、2001年亚美尼亚、2003年中国澳门、2005年越南河内和2007年中国北京举行了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还进行多次国际武术邀请、表演和对抗赛;世界五大洲也相继建立了洲际武术联合会,并进一步成熟,武术之花已开遍全球;开展的各种国际武术邀请赛、国际武术论坛、武术交流大会等等的武术活动频频出现。但是所有的一切并没有使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殿堂,使我们感到了武术在走向世界体坛征途中还依然茫茫然不知所向。但是中国武术发展目标已经明确,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比赛)发展为导向,是中国武术向世界推广的桥梁和杠杆,仍然坚持重点发展传统武术、健身武术。
目前中国武术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竞技武术领头、传统武术补充的发展态势,还是二者相对独立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已经得到文化行政部门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无疑是对中国民间传统武术发展巨大促进和保护,但是二者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传统武术是现代武术发展的基础,竞技武术的发展又可以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同属于中国文化,都具有武术的技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任何单一的发展都不利于中国武术的发展。
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之一,技击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内容构成了武术文化三结构,并且他们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技击是伦理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是本质的东西,决定了其他两方面的发展方向,并使伦理观和价值观得以实现,最终实现人格的升华,反之,伦理观和价值观规范与制约技击观的发展,为技击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是中国武术整体性的重要体现,全面、和谐、协调的发展是解决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本办法。武术技击观的提出为武术研究者指出了一条正确光明之道,为武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洪 浩,郭 怀.竞技武术发展的代价理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109-112.
[2]王 怡.当代竞技武术发展趋势的文化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4):55-57.
[3]曹艳杰.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趋势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49-51.
[4]李成银.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J].体育科学,1992(4):19-21.
[5]郝小刚.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技击性比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8):9-10.
[6]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组.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
[7]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Wushu
He Weiyan
(P.E.Department of 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Gansu 745000)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and network retrieval method,according to theory ofquot;Three Concepts of Wushu Cultural Structurequot;,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Chinese Wushu is profound,with a long history,is 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ny one-sid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body of Wushu will affe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it,and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art of attack-oriented ethics and values,let it have an coordinated,comprehensive,and overall development,and let it out of embarrassment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he world.
Wushu combative skills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4—0006—02
何维彦(1958~),男,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