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放宇
(安徽省铜陵市工业学校,安徽 铜陵 244009)
体育教学中隐性目标的探讨
沙放宇
(安徽省铜陵市工业学校,安徽 铜陵 244009)
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目标是显性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的隐性目标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在体育教学中实施隐性目标的各种方法,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体育教学;隐性目标;措施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还应包括使学生“人化”,即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和培养。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基本把握了体育教学的“显性功能”,即强身健体的功能,但尚需要进一步揭示体育教学功能的另一层面,即教学的“隐性目标”,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隐性课程”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的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课堂的生活》一书中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立即引起了课程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体育教学系统具有目的性(即体育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运行)、社会性(即与整个社会系统都有一定的联系)、开放性与动态性等特点。此外,体育教学又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共同构成的信息处理和发展能力的一个复合体,并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而这种功能由于时机与条件的不同或明显或隐蔽,故分别将体育教学中的两种目标细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本文主要针对“隐性目标”展开讨论。
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社会,学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一过程中并不完全是教学的显性目标功能所致,隐性目标也具有重要作用。
2.1.1 体育教学中隐含社会化的内容体育教学中的比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此外,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游戏和比赛的规则,这一过程又能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也培养他们对规范的服从和在规范的制约下,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一切是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学生通过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中得到体验,并加以内化。
2.1.2 培养潜在的社会化能力 作为社会化能力获得的重要标志,社会的职业能力与社交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隐性目标的功能。此外,教学过程还包含一定职业和专业的实践学习活动,即人际交往活动,而体育教学为其提供了绝佳的载体。例如,各种形式的练习,丰富多样的教学游戏与比赛等,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从中获得角色的体验及其所需求的各项专业素质。
2.1.3 提供社会能力培养的诱导和控制机制 达到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个人社会化完成的最终标志,体育教学能为学生行为的社会化提供有效的诱导与控制机制。(1)教师的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对形成学生的社会模式产生直接的示范性和诱导性的作用。(2)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与卫生保健知识,发展身体各项素质以外,还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进行体育运动道德行为与规范的社会化教育,从而对学生的社会化行为产生正确的导向性、评价性等控制性作用。
2.2.1 唤起社会情感体验 在自身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喜悦、兴奋、沮丧、低落等多种的情绪体验,而这种内心体验长时间的连续积累就会形成他们内心的情感。如体育课堂教学中充满美的事物,既有潇洒的体育动作,又有舒适的体育环境,可以使学生不断地获得美的体验,继而形成美的情感。
2.2.2 构建情感触发情境 人的情感的触发总是归因于一定的情境因素。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的情感触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流露的情绪必然会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绪产生相应的变化。二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如课堂教学中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的安排,也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三是课堂气氛。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2.2.3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渐的形成,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锻造的前提条件,自我的锻造更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育课堂教学就能实现这一目标。例如,体育项目中的长距离跑,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等,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困难、挫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培养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通过运用生活现实情境、事物掩饰性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预期的一种情境或一组情境之中,让学生处于愉快而放松的情绪中,并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感情的沟通与协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障碍,从而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地进行练习。情境教学法把知、情、意、行融合成一个整体,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协调而统一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体育隐性课程的目标。
小组合作式教学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根据不同的特点和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分担责任,相互合作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式教学对体育隐性课程功能的实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互助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此外,它还可以发挥集体学习的镜子作用,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总结,同时可以使那些因运动能力差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通过集体的相互帮助、相互激励,消除自卑心理,提高运动能力,提高整体教学的质量。
主题教学法是指把隐性课程目标转化为容易在室外进行的主题教学内容,以这一主题教学内容为载体,在室外的教学中努力实现隐性课程的目标。例如,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如环校长跑,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又可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激励教学法就是通过各种外部诱因给学生以适度的正面的强化刺激,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动机,也是学生把教学要求自觉的内化为个体行为的过程。这一教学方法的切入点是从外部的激励行为开始的,即从外部条件入手来唤起学生的内因,引起学习的兴趣,诱发学习动机,驱动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例如,为了使每名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体育学习和比赛中的乐趣,激发动机,在各自的水平上向新的目标挑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目标跳远”的激励教学方法。(1)算出每名学生的最好成绩;(2)在沙坑中放一横绳作为“目标”;(3)从“目标”起,量出每名学生的成绩,确定每名学生的起跳点;(4)每名学生从各自的起跳点跳向目标;(5)以每名学生达到目标的次数进行比赛;(6)进行团体比赛。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探究。探究式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需要创新的一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方法就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技术技能的培养、体育能力的发展以及体育道德的形成,需要体育隐性课程目标配合显性课程来完成。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促进了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隐性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能够更好的完善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也更有利于学生体育社会适应性目标的实现。
[1]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尤小好.关于体育教学目标及其显性与隐性价值探讨[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 罗卫东.关于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隐性价值[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 颜赛清,陈上越.谈中师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
[5] 龚正伟,黄超文.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6] 马维群.体育教学中巧用哨子[J ].体育教学,2005(2).
[7] 陈黎明.体育教学中的“一次性”做法不可取[J ].体育师友,2002(6).
[8] 顾渊彦,凌平.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 季浏.体育与健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G807.0
A
1674-151X(2010)08-09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8.050
投稿日期:2010-06-08
沙放宇(1959 ~),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高职体育教学。
更正说明:《运动》杂志2010年7月刊第71页文章《江苏省普通高校足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作者应更正为钱来1,孙俊波2(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4;2.山东寿光市第二中学,山东 寿光 26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