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君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49)
【民族传统体育】
论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的文化内涵与发展机遇
张秋君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49)
传统节日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形态之一,文章通过分析传统节日体育中的民族文化内涵,阐述了节日体育产生的民族文化根源,分析了节日体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指明了节日体育与农村体育、休闲体育和体育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发展优势。
传统 节日体育 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体育是指在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中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1]。体育是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为民族的节日增添了色彩,传统节日体育的形成与传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风俗密切相关,反映了民族的思维、行为方式及心理、性格特征等。我国传统节日体育萌芽于先秦,成长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定型于隋唐两宋,高潮于元明清。节日体育的祭祀、娱乐功能长期在我国民间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传承文化、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
2.1 春节
春节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许多地方在这天有“出巡”习俗,元旦黎明带着祭品出门到野外祭神拜天,或在凌晨时每家持灯点香,集体结队到寺庙敬神礼拜。主要娱乐活动有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等,一些地方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古代流行的各种民间体育活动有百戏、六博、投壶、高跷、踢球、骑竹马等。壮族在春节有打陀螺、跳舞、赛球等体育活动,藏族有在春节举行赛跑、赛马、跳锅庄等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神(日神)和东汉时佛教燃灯礼佛的仪式,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夜游观灯风俗。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此外还有踩高跷、猜灯谜、耍龙灯、逐鼠、送孩儿灯等风俗。明清以来北方的妇女在元宵夜有结队出游祈福风俗,叫做“走百病”或“丢百病”,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到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2.3 清明
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要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期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节可堪称民间的体育节。清明节的习俗除郊游祭祖外,还有放风筝、蹴鞠、步打、打秋千、划船和戏水、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魏晋以后又增加了骑马、射箭、角力等演武性活动。古代清明节曾长期流传插柳、戴柳、射柳习俗。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郊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2.4 端午
端午节本是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才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最主要的民间体育活动是赛龙舟,此外还有打马球、射箭、斗百草和沐兰汤等。《竞渡诗》描述了唐代赛龙舟的盛况:“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等活动,北京有游天坛风俗。近年,我国的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2.5 中秋
中秋节由古代月神祭典演化而来。中秋节有许多游戏活动,主要的习俗有文人赏月、民间拜月、中秋宴饮等。许多地方还有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走月亮、舞火龙活动。除了共同的赏月、祭月、吃月饼外,各地各民族还有不同的活动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手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竿球等。蒙古族中秋夜有“追月”习俗,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他们朝西放马奔驰,“追月”直至月亮西下为止。
2.6 重阳
2.2.2 大小比数 大小比数被定义为胸径大于参照树的相邻木占n株最近相邻木的株数比例,用以描述林木个体大小分化程度,或树种的生长优势程度(描述非均一性),其表达式 式中:Ui为参照树i的大小比数;n为最近相邻木的株数;kij为离散性变量,其值定义为,当参照树i比相邻木j大时,kij=0,否则kij=1。大小比数量化了参照树与其相邻木的关系,其值Ui越低,说明比参照树大的相邻木越少式中:U为树种或林分平均大小比数;N为树种或林分的林木总株数。
阴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龙山落帽”讲的就是东晋桓温、孟嘉等人重阳登高的趣事。重阳历来也有赏菊赋诗的时尚。此外,重阳还有放纸鹞、插茱萸的习俗。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也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相对应。如今的重阳节也是我国的敬老节,每到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传统节日体育之所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经久不衰,主要在于这类活动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底蕴,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与反映。上古时代体育的宗教祭祀、娱乐功能为传统体育进入节日奠定了基础,体育在节日中的作用由娱神转化为娱人,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体育。
3.1 农耕民族的印记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人们为了方便农业生产而创造的,它也为传统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备条件。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最初也是庆祝夏收和祭神的半年节,南朝时才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吕氏春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3.2 信仰崇拜与祭祀祈福
原始崇拜、信仰与禁忌是节日产生的最早渊源。上古祭祀是人们调节、联系、沟通人与神秘自然的重要形式,定期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原始的节日体育。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就令皇宫、寺庙、士族庶民都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点灯敬佛,后来这种佛教礼仪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五月初五赛龙舟相传就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中秋祭月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重阳节原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
3.3 纪念历史人物、事件
清明的寒食节相传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每逢寒食节都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端午节的来历就有纪念屈原投江、纪念孝女曹娥寻父和怀念伍子胥含冤而死等多种起源说。元宵节传说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普天同庆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另一说是为了纪念东方朔的智慧与机敏。关于中秋节就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入月宫等民间传说。为了纪念某些历史人物、事件和传说,人们通过在相关的节日里举行一系列的体育活动来表达敬神畏鬼、惩恶扬善和追求真善美的思想。
3.4 文化交流的结果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直贯穿我国历史发展的始终,体育则是各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体育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它的传播交流障碍最少,不受语言文字的制约,也不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因此它是最具亲和力的一种文化交融形式。民族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和信仰等文化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民族的体育并非完全在孤立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而是一直与异族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战国时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之风推动了汉地的军事改革;在辽、金的宫廷中可以见到中原的百戏、角抵戏、蹴鞠、击鞠、捶丸等活动。在多民族国家,体育文化的交流是保持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正受到体育全球化的巨大冲击,如何应对挑战,弘扬中华传统体育追求身心愉悦、讲求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娱乐、健身功能,是传统体育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我国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
4.1 对发展农村体育具有天然优势
农村开展的体育活动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明显的文化继承特点,民间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内容容易普及,农民对此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北方农村正月的社火、舞狮,五月端午南方的赛龙舟等。农村体育有锻炼地点的天然性特点,农忙农闲也造成了农村体育锻炼时间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随意性,适应农耕社会的传统节日体育可以有效弥补某些现代体育运动下乡的“水土不服”,与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经济实用易于推广[3]。传统节日体育还能有效缓解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对发展群众体育带来的影响。
4.2 是休闲体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德国哲学家瑟夫·皮珀曾说:“闲暇的真正核心所在是‘庆典’在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三个观念性的要素汇集一处合而为一:轻松、不卖力以及‘闲暇创造’取代‘功能’的优势。”“只有在节庆活动的时刻里,闲暇世界才能真正开展并得以全然付诸实现。”休闲体育所代表的非功利、愉悦最符合人性的终极追求,而其根源就是节庆中的崇拜活动。我国传统节日体育既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的休闲娱乐,也兴起于民俗节令的变化,因长期活动而形成带有规律性的在特定节日期间举行的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4]。如寒食蹴踘,三月三放风筝,九月九登高等,这些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休闲和娱乐。各国涌现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和时下提倡的休闲文化充分结合,大有比肩体育赛事的趋势[5]。民族传统体育与自然和谐同步的休闲娱乐观在现代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出现诸多问题的时候开始显现优势。
4.3 有利于发展地方特色旅游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体育与人们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人们对体育旅游更加关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体育比赛项目可作为动态的旅游资源代替传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如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的山西介休绵山,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每逢端午,从屈原投江地汨罗江的赛龙舟到海南省的龙舟盛会,各地龙舟竞渡,锣鼓喧天,赛龙舟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体育比赛活动激动人心,竞争性、刺激性强,吸引力更强。选择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项目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参与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与发展传播获得物质支持[6]。
4.4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它重视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以普适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特征迎合民众,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较直接的令人愉悦的主体情感的抒发和宣泄。民俗节日中的体育活动也表现出人际传播的动机,比如获取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7]。在众多节令习俗体育活动中,大多是与驱邪防病、祈求长寿、欢娱身心相联系,如踏青、赛龙舟、登高、舞龙和驱傩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娱乐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形式。游戏的本质是自由,而民族传统体育就是非体育化的游戏,通过参与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可以满足人类追求自由、愉悦身心的最终目标[8]。
[1]谭 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4-55.
[2][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4,122.
[4]王 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63-65.
[5][8]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3):33-36.
[6]李荣芝,潘冬法.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趋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5):54-57.
[7]王大中,杜志红,陈 鹏.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4-25.
On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ppotun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Zhang Qiujun
(P.E.Departmen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049)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 are one histotic form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The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sports,studies the national cultural origin of festival sports,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festival sports in modern society development,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in the combination of festival sportswith rural sports,leisure sportsand sport tourism industry.
tradition festival sports national culture
G85
A
1004—5643(2010)08—0074—03
张秋君(1974~),女,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