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举制发展考论

2010-08-15 00:50孙会文澹台丽红
武术研究 2010年8期
关键词:武举武艺武学

孙会文 澹台丽红

(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宋代武举制发展考论

孙会文 澹台丽红

(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宋代武举制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等过程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认为:宋代武举制几经波折终于形成制度;通过兴武学,颁武经,设武举,使宋代武举在制度上逐渐完善起来。但由于初期统治者严重防范心理和中后期“重文轻武”,致使宋代武举制并未能实现以武强国的应有功能。

宋代 武举制度 考论

1 宋代建立武举制度的原因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到太宗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这种统一局面仅限于中原地区。另外,宋太宗吸取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致力加强中央集权,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从政治上考虑赵宋王朝需要网络一批能人异士,为其服务,这是执政的需要;军事上要求一批军事素质高的将领,以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为选拔优秀军事人才,赵匡胤尝试建立新的军事制度,并作了诸如975年自荐式募兵的尝试,终因制度的缺陷导致失败。再者,在“外患事小,内忧可惧”观念左右下,宋太祖采取修文偃武的政策,将兵书列为禁书,使军事教育的发展受到抑制。尽管在此期间数次伐辽失败,宋太宗并未开放对军事教育的禁戒,并且确立以“文官”治国的方针,故不设武举。使宋王朝改变态度的直接原因是西夏的建立,在辽夏双重军事威胁的刺激下选拔军事人才势在必行,故开设武举。

2 宋代武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制举、常举、武举

宋真宗年间,因辽的威胁,国家欲选拔将帅之才。“咸平三年夏四月甲寅,河北守城举人康克勤等三十人对于便殿,上亲阅,试以强弓劲弩……擢中选者十八人,并补三班借职”[1];景德二年(1005),又置“武足安边,洞明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2],此时采用的制度就是制举。“唐设武举,以选将帅。五代以来,皆以军卒为将,此制久废。天圣七年,以西边用兵,将帅乏人,复置武举”,此时的“武举”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制举,制举是根据需要临时而设,考文章而不考武艺或考武艺而不考文章。而常举也自此开始,常举即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明人刘大复说:“唐知求将之为重,视进士科而增置武举,……宋知求将之为重,视制科而详定武举”,可以说制举、常举的武事促成了武举制度的形成。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颁布第一个《武举条例》。天圣八年(1030),“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这是宋代武举正式开科的标志。自此,宋代武举随进士诸科开设,但在英宗治平三年(1066)之前,武举开科不定,直到英宗时,武举随其它常选才正式确立三年一贡举的制度。

3 宋代武举制度的完善

宋英宗后的宋朝统治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战争频繁,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备。“武举本求将帅之才”[6],始于宋英宗赵曙三岁一贡举的武举制,迄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未尝更易。宋代武举制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愈来愈细致,愈趋于完善。

3.1 等级

唐代的武举考试一般分为州府组织的地方性考试和由中央组织的省试,被列为常举科目,每年考一次。而宋在沿袭唐朝的基础上,考试等级形成为比试,解试,省试,殿试四级,使宋朝考试等级向更加严密和完备的方向发展。宋朝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显示出宋朝统治者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宋仁宗“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标志着武举殿试制度化的开始。

3.2 考试内容

唐代武举的考试内容只是考武艺,考试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不考较驾驭千军万马的统帅能力和军政管理素质。宋武举一改唐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既考武艺,又考策略,注重考察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出才兼文武之将。

宋代的武举与唐代相比,保留了骑射和马上武艺,但取消了“翘关”、“负重”等一般身体素质的考试。宋代射艺课目与唐代相比,只是设项不同;而除骑射外,宋还增加了如刀、枪等其他多种兵器技能。由此看,宋代武举考试是根据当时兵器的发展,战场所需之武技以及人们对武艺的认识而定的。

宋代武举的各级考试,均有武艺与程文。在“武举”考试中增设程文是一个发展。仁宗之时就确立了武举考文的制度,要考兵书义、时务策和武艺。程文包括策问和兵书墨义,最初称“试策”。策主要以时务边防及经史言兵事者为问题进行对答;兵书墨义,即讲释诸兵书大义。英宗治平元年,学士贾黯奏:“请如明经之制,于太公韬略。孙、吴、司马诸兵法,及经史言兵事者,设为问目,以能用己意或引前人注释,辞明理畅,及因所问自陈方略可施行者为通。”诏从之,并“命馆职两人与判兵部同试策一道”。策初试一道,绍圣四年(1097)增为两道,未再变更。

适应武举制度的需要,仁宗康定元年(1040),仁宗命修大型军事类书《武经总要》,成书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武经总要》对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步骑教练、行军、营战、战略、战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以及军事地理(边防地理)等都有所论述,另外,还辑录有宋以前用兵战例等。宋神宗于元丰三年四月(1080),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人“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版行之”。七部兵书合刊后,统称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教学和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宋代武举制考试内容的改变提高了习武人员的理论修养,促进了武艺与兵家谋略的结合,推动了武艺训练理论、战术思想的发展。

3.3 训练

在外患的影响下,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练兵。战争中广泛运用的攻防格斗技术是宋军训练的重点,即“教战守”、“练军实”。由于作战以弓弩为主,并配合各种兵器使用,因而教射、教刀、教枪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在训练方面,宋代多次颁布“教法格”,对不同兵种的训练内容、时间、方式和兵器使用方法都有详细规定。对士兵的训练实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及格者分上、中、下三等,不及格者有等的降等,无等可降者开除。为达到此目标,诸道禁军“日夜按习武艺,将兵皆早晚两教”,促进了训练和军事技术的规范化。

3.4 考核

“虽弓力不及,学业卓然,也可为优等,补上舍”;“武艺应格而晓术数、知阵法、智略可用,或累试策优等,悉取旨补上舍”;“以策义考定等第”;“策略武艺俱优者优等;策优艺平者为次优;艺优策平者为次等;策艺俱平者为末等”;武举考试中试骑射与策问,但以策问为主,即以“策对为去留,弓马为高下”。

宋代武举制度的考试内容、等级、制度,使宋代的武举开始向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但宋代武举在开科77次中,真正有所建树的人屈指可数,可以说宋代的武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形式化的。

4 宋代武举制的影响

4.1 宋代武举制对军事武艺的影响

宋代的武举、武学、军事训练使宋以骑射、兵器为中心的武艺进一步得到提高与完善。宋代名将无一不是武艺出众者,在宋朝这样的冷兵器时代,勇武的武将是军队的中坚,是克敌制胜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武艺是将领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对广大的中下级军官,几乎是唯一的条件。但在宋真正有所建树的武将却是屈指可数的,尤其是到了宋代中后期,重文轻武的思想更加严重,使许多军事训练徒有形式,兵将的武艺功底浅薄,使社会总体上武艺偏低,导致了“主教者非将领之才,……有教兵之虚名,而无训兵之实艺”,军队的作战能力较低,军事武艺的实效性也较差。

4.2 宋代武举制对军事教育的影响

宋代武举的创立,对于军事史、教育史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宋代建立武学,是由于当时外患侵逼,国家需要军事人才。武学的成立,使武才的培养纳入到常规的教育系统中,开古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完备的军事教育体制,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培养体系,也为培养宋代武将起了积极的意义。武举的实施,扩大了人们享受军事教育的范围,使贫民子弟有了接受军事教育和入仕的机会。武举制度的创立,为宋代遴选优秀的武艺人才提供了方便,对于提高军队将帅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兵书的颁布,集我国古代兵书精华于一体,使我国的军事教育有了专门的教材,不仅奠定了我国军事教育的教材基础,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宋代成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军事学发展史上又一个鼎盛时期,这与宋代的武举制度有着的密切关系。

4.3 宋代武举制对“武”社会地位的影响

宋代封建皇权在国家管理和发展上重文治,提倡学术和教育,本身不希望武将拥有绝对的权利,从而威胁他的政权。宋高宗曾说:“岁丰人不乏食,朝得贤辅佐,军有十万铁骑,乃可为瑞,此外不足信”。宋代统治者对武将的戒备和不被重用,使得很多真正有实力的武将人才,不能或不愿意成为武举选拔的优胜者。即使参加武举选拔,但由于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崇文之风,以及武将晋级的特殊制度,都限制了武将的发展。而且宋代虽然创立了武学,但在国子监隶属的六所专科学校中,武学最不受重视,因此教官和学生对习武的热情并不高;并且武学中的教官多由熟悉典故而无实战经验的文臣充当,所以教习多侧重于培养忠义思想及书本知识,不免纸上谈兵。这使得宋朝“武”的地位大打折扣。

另外,一直以来为统治者所信奉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国家必有文武”这种积极的思想,在宋却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思想控制,出现了“关了门,闭了窗,把短了四路头”,“衣冠之士羞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在这种重文轻武的思想下,像陆游、辛弃疾那样驰骋沙场,文武双全的人实为罕见。

由以上皇权对武将的态度,文人对武的态度,国家对武学的态度以及武学教师多由文官担任,不难看出宋代武的地位总体而言是下降的。

5 宋代武举制度的废弃

到1190年宋光宗当政时,宋代社会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和崇文抑武的国策日趋严重,甚至出现“武臣试换文资”的怪现象。武官不习弓马,只学文章。1195年,宋宁宗赵扩即位,他虽花了很大的精力恢复了“武科”科考旧制,但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科场舞弊已相当严重。大多数举人或扯亲牵故,或送上重礼,争走“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条歪门邪道,致使“武举”考生质量大大下降,中选者多滥竽充数之人。

至1225年,宋理宗赵昀当政。朝廷对“武举”科考来了一次大改革,1228年宋理宗“命武举进士避亲及所举之人止避本厅,今无妨嫌官弓试,若合格,则朝廷别遣官覆试”。这就是说,凡考“武科”进士者都得一律避开近亲和熟人。可见宋理宗对整顿科场是下了决心的,这种试图堵住科场歪风的做法是非常可贵的。但是要扭转整个科考舞弊的局面,为时已晚。宋朝至此,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风气败坏,已处于摇摇欲坠之中。武举科考随着宋朝衰亡的到来而被废止。自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1030)开设武科,到南宋度宗赵咸淳十年(1274)最后一科武举,共计开武举77科。

[1][宋].李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王 栐.燕翼谋诒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明.刘大复.武举疏[A].古今图书集成·选举部·卷一百一十七[Z].巴蜀书社,1985.

[4][元].脱脱,等撰.宋史·选举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颜 元.存学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毕 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7.

[8]许友根.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9]赵冬梅.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与武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Study on the Military Officer Selecting Institution in Song Dynasty

Sun Huiwen Tantai Lihong
(PhysicalEducation Department of Yuncheng University,Yuncheng Shanxi044000)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does the study on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process of the Military Official Selecting Institution in Song Dynasty.The findings find:after twists and turns,Song Dynasty finally formed its own military official selecting institution;By encouraging Wushu actions,issuing Wushu books,setting up Wushu officers,the military official selecting institution of Song Dynasty was gradually improved and perfected.But because of the defensive psychology and the social attitude of"emphasizing civil administration at the expense of national defense",the military official selecting institution of Song Dynasty failed to form the function of forming a strong power of nation.

Song dynasty the military official selecting institution study

G85

A

1004—5643(2010)08—0025—03

1.孙会文(197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武举武艺武学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李兰娟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宋代武举华岳的军事思想
“故事”与“新诠”——对话武艺
武艺 二十四孝图
天一阁藏明代武举录探析